在中国历史上,赵祯应当说是个不错的皇帝,怎么算都能排到二等偏上的位置,不过,要论起宽和仁善来,他绝对是一流的,毕竟,他可是古往今来第一位“仁宗”。其实,当一位直言犯谏的忠臣并不是什么难事,人性本善,恐怕没有任何人愿意以十年寒窗苦读的代价,来换得当一个遗臭万年的奸臣的机会,可要做一个容得下直臣的皇帝,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赵祯不止容得下,甚至到了惧怕的地步。
在一次大朝会上,赵祯提出了人事调整,想要提拔一位名叫张尧佐的官员为三司使(财政部长),这张尧佐是赵祯宠妃张氏的伯父,为了媳妇,赵祯难得想开一次后门,可是话刚说出口,就被时任监察御史(最高检察院检察官)的包拯给无情地驳回了,包青天义正词严地说:“就凭张尧佐的能力?不行!”或许是包拯离御座太近,又或许是他说话太激动。总之,他的唾沫星子一不小心就撒到了赵祯的面上,若碰到个脾气粗暴点的皇帝,指不定就直接把他拉出去杖毙了,可赵祯却并不在意,反而是带着些可怜巴巴的表情,赔笑着说道:“那当个节度使(军区司令)总行了吧?”
(包拯,电视剧《包青天》中形象)
此言一出,也不消包拯发话,一个低品级的言官唐介就站出来了:“以张尧佐的资历,也不行!”赵祯这下可有些恼了,赶忙又说:“节度使不过是一粗官,难道真的不行吗?”唐介道:“本朝太祖太宗都当过节度使,怎么能说是一个粗官呢?”赵祯无言以对,于是这张尧佐只能继续在基层岗位上原地踏步。
散朝以后,赵祯来到张贵妃的寝宫,不无委屈地说道:“这事儿可是彻底黄了,谁让包拯是监察御史呢。”张贵妃听罢,也只得无奈地点点头。
当年,赵祯在海选皇后的时候,对这位张家姑娘一见倾心,原想着要将她立为皇后的,可是,身为皇帝嫡母的刘太后却不干了,因为她看上的是平卢节度使郭将军的孙女郭姑娘,这位刘太后当然就是“狸猫换太子”中的那位刘妃,只不过她并不像演义中那么腹黑。相反,她是位非常有头脑有能力的女强人,论名气虽然远不及吕雉与武则天响亮,可是史学家们却好不吝啬地夸赞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赵祯对她向来也颇为敬重。
(刘太后,电视剧《狸猫换太子》中形象)
所以,当刘太后要让他舍弃张姑娘而立郭姑娘之时,赵祯虽觉得有些遗憾,但还是乖乖地从了,大概他对于民间所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类的俗语也比较认同吧。
不过,经过那场立后风波后的赵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并不怎么搭理这位正宫皇后,郭皇后对此倒也没有显现出太多失落不满的情绪来,毕竟自己已经有了皇后名分,皇帝的宠爱,有当然是最好,没有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其实是比较实惠的想法。因此,就算在规矩森严的皇宫,郭皇后也还是保持着在闺阁之时骄纵任性的性子,大有你能奈我何的态度。
事实上,赵祯也确实奈她不得,因为这个他怎么也看不上眼的媳妇倒是很得婆婆的欢心,就算看在太后的面子上,赵祯也不能一直冷着她。于是,夫妻俩也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过着日子,直到郭皇后的靠山刘太后薨逝,赵祯亲政之后,这种平衡才慢慢发生了变化。
彼时,后宫中最得宠的是一位姓尚的美人,郭皇后为了显现出她后宫一把手的地位,总爱借机找尚美人谈话,所谈的内容不过只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无聊话题。日子久了,聪明机敏却年轻气盛的尚美人就明白了,这准是皇后在找自己的茬,于是,她就跑到赵祯跟前,哭哭啼啼地诉说着自己所受的委屈,本着家和万事兴的赵祯在安慰了爱妃几句以后,也就把这事给搁下了。
可那两个在气头上的女人却没有搁下,又过了几天,她们索性一路吵到了皇帝的寝殿之中,赵祯被她们吵得头昏脑胀,便只好坐在一旁当个看客,可是才过了一会,她们却突然动起手来,赵祯一看如此状况,知道这看客是当不成了,便起身挡在中间,怎料郭皇后打向尚美人的这一巴掌却没有收住,一把就撂到了赵祯的脖子上,几道血红的印子瞬间就泛了出来。
就算搁在封建时代的老百姓家中,男主人因为大老婆和小老婆吵架而受伤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赵祯当然很愤怒,恨不能一掌打回去,可他到底也没有这么做,而是拉着尚美人的手,气鼓鼓地走了,只留下吓出了一身冷汗的郭皇后在原地出神。
(宋仁宗赵祯,电视剧《苏东坡》中形象)
又过了几天,赵祯召宰相吕夷简商量事情,吕夷简一看他脖子上的伤痕,不禁关切地问了几句。赵祯一听,便立刻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吕夷简,吕夷简一听,当场就火了,这样失德的皇后,陛下废了她又如何?
赵祯虽然也很想出口恶气,但一听到自家宰相说到废后,便有些“怂”了。这郭皇后虽然千不好万不好,但好歹和自己做了近十年的夫妻,真要做得这么绝情,也不是自己的风格,想到这,赵祯也不应吕夷简的话,只说事涉重大,还要考虑考虑。
比起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明清君王,赵祯这个前怕狼后怕虎的皇帝做得也实在有些“窝囊”。可这样的窝囊是有回报的,宋仁宗一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对外关系也较为缓和,所以当听说他驾崩的消息之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就连“敌国”皇帝耶律洪基听说以后也惋惜悲伤不已,后来索性在辽国为赵祯建了个衣冠冢以托哀思。
皇帝做到这份上,也算不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