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不舍离开大峡谷,沿着清晨的太阳,向下一个目的地佩吉市(Page)飞奔。Page是亚利桑那州一个小 城市,只有七千多人口,不过就在这个小城的周围,有马蹄湾,上及下羚羊谷,纪念谷公园和鲍威尔湖等著名名胜 。称这个小城为一个旅游城市恰如其分。这一天注定是个忙碌的一天,是否有时间能完成所有这些旅游任务,一路 一直忐忑不安。 在网上预订了Travel Lodge旅馆,星级不高但价格不菲,不负旅游城市之名。十时许到达旅馆,第一件事是落实各旅游点的路线, 以安排游览的先后次序。上羚羊谷已经在数月前预定,时间为下午1:30,而马蹄湾就在离旅馆数分钟的路上, 来不及卸下行李,立即上车奔马蹄湾而去。 马蹄湾既不是国家公园,也不是州公园,可能佩吉市也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公园管理。科罗拉多河在这里鸾回凤翥, 形成一个马蹄形弯曲,迎来各方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 从 Page 往南不到 2mile , 可以看见路标 Horseshoe Bend Overlook Trail,入口在公路 89 路边,路边有很大一片停车场,停好车后翻过一座山丘,陡峭的悬崖上方是最佳观景位置。
从马蹄湾回来已是中午,预订的羚羊谷导游公司Antelope Canyon Tours, Inc 离旅馆只需步行几分钟。这个公司周围还有几个同类型的公司,不过生意都不错,如果不预订只能临时来碰碰运气 了。 羚羊谷(antelope canyon)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之一。此地和下一个目标纪念碑谷一样都是纳瓦霍人的领地。游客不能 单独进入。游客需提前半小时到公司集中,由这种车辆带到羚羊谷。
上羚羊谷的入口是一个狭缝,岩壁高耸约有20米,里面长度约有150米。
据传曾经有很多羚羊在此栖息繁殖,羚羊谷因此得名。羚羊谷的形成主要是洪水的侵蚀和风蚀。峡谷内光线相当昏 暗,只有在3月至9月底的中午时分,阳光才能洒进谷内,光线经过折射,会产生魔术般奇幻光影效 果。
如果正好是一个尽职的导游,会告诉游客相机的参数设置,一般是将白平衡设为阴天,ISO800(我的经验是 在噪点可容忍的情况下越大越好),手机也是设为阴天模式。更专业的可以报名摄影团。
纳瓦霍人导游拿着镭射笔到处指给大家看,这个像熊,那个像鹰,这个是华盛顿,那个是林肯。你说 这个是什么?
下羚羊谷在由Page到上羚羊谷的路上。下羚羊谷在地表以下。据云下羚羊谷也要预约,我们在参观完上羚羊谷 后已过三点,还要回到原集合地取车赶到纪念谷去,只好在车上眼睁睁看着下羚羊谷一晃而过。 纪念碑峡谷严格地说并不是一个山谷,而是伫立在一片宽广平地上的、红色的手型孤山和塔状尖状的沉积岩层山丘 。这里是印第安纳瓦霍人(Navajo)的故乡。 纳瓦霍印第安人保留区(Navajo Indian Reservation)地跨亚利桑那州(Arizona)的东北角、犹他州(Utah)东南角、科罗拉多 州(Colorado)西南角、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西北角,是全美最大的印第安人保留区,纪念谷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1960年,纳瓦霍人在纪 念谷建立了自己的公园--纪念谷纳瓦霍部落公园(Monument Valley Navajo Tribal Park)。 离开Page已近下午四点,由Page到纪念谷大约两到三小时的车程,通过网络查询纪念谷的日落时间是7: 20PM,还有足够的时间。 在美國163號公路上,快到纪念谷了,广阔戈壁上散布着台地、柱突和各种造型,远看象桌面上摆的盆景,近看 方知个个庞然大物。
紀念碑谷的鮮豔紅色來自铁氧化物從風化的砂岩中暴露,谷中較暗的藍灰色岩石則是來自氧化錳。
太阳快要落山了,不对啊,刚六点刚过。又是时差!记得前面讲过,亞利桑那州和猶他州在夏令时段相差一小时, 太阳快要落山了,纪念谷独特的手型沉积岩层构成的山丘(手套山),在西部荒漠的红土地上耸立着,呈现出独有 的西部风景魅力。
按计划今晚要回Page宿营,纪念谷纳瓦霍部落公园在哪里?急忙中GPS又指了一条错误的路。幸运的是遇到 纳瓦霍人的一对母女,驾驶一辆类沙滩车,一条黑狗驱赶两条牛在回家的路上。能赶到纪念谷纳瓦霍部落公园吗? 还记得《阿甘正传》吗?那女子拿出 iPhone,U Turn,Then Left Left。月亮升起来了,那是今年的中秋月啊。
《阿甘正传》中阿甘停下脚步的地方是在163公路的13英里,翻过这个山口就快了
13号路标,天已完全黑了,“最美的日落山谷”没有能留在照片中。 左边的西手套山(West Mitten Butte),中间那座是东手套山(East Mitten Butte),连同它们南面的梅里克孤丘(Merrick Butte )是纪念谷的著名地标。
13号路标,阿甘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如果你还没有看过《阿甘正传》,推荐你看一看;如果你已经看过,读一读 这篇网文,你就会有再看一遍的冲动: http://movie.mtime.com/10054/reviews/11014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