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北美,中国的孩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之六) 我儿子在中国的时候,也是一个乖乖仔,就是最常见的那种。称呼我都是叫爸爸。 但是现在,他对我直呼其名,叫我“PETER”。 我在中国的时候,因为工作经历多的原因,我有过太多的称谓。 比较记得住的有特色的是:王博,放哥,王总以及某某长。王总最俗,放哥最有广州特色,王博我自己最喜欢。 这些称谓都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按你的社会特征来定位和称呼你,就是不提你的名字。 这种社会习俗的本质,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东西。今天不是这个话题,不多讲。 到加拿大的时候,我儿子正是上初中的时候。 三年高中下来,他就开始对我直呼其名,现在则基本只叫我的英文名字了。 而我也非常的受用,听起来觉得轻松自然。 中国的孩子来到北美,在称谓上的转变是很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 在北美,平等独立和自由,不是仅仅挂在嘴巴上的空洞的东西,它非常实在。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观念和意识,不断积累,而且天天实践。 比如在加拿大的高中,我儿子在校外见到老师,通常叫老师的名字,后面带先生或女士。如果是很熟悉的老师,就互相直呼其名。 我儿子在中学和大学的暑期都参加义工活动,更多的是打工。 当时我们住在新西敏这个地方,他做义工的机构在我们家附近,是一个以老年人为主的活动中心。七老八十的老爹爹老太太,与我儿子之间都是直呼其名的。 在打工的地方,更是如此,称呼的时候,一定不会在姓氏后面带某某“长”之类的。 我自己很喜欢这样的称谓方式,因为终于有这样一种形式,可以很好的将我与孩子之间,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朋友般的关系定义出来。 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层面上,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时刻明了,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和尊严。 关注YOUTUBE视频节目《王博谈美加》,观看更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