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林馨一家的支持,江晚舟的温哥华投资移民项目很快确定下来,她再次回到温哥华,开始了“移民监”。
这一次,她同时帮忙把邓安安的父母也接了过来。 其实,自从贝益民一家搬家之后,贝益民和邓安安就开始考虑什么时候请两边的老人家过来看看。 贝益民跟母亲商量以后,妈妈坚决表示不过来“打扰”,以“染病在身”婉言谢绝了。 邓安安的父母见贝益民的妈妈坚决不肯去温哥华,也就一直在犹豫,他们当然知道贝益民和邓安安正处于“重新开始人生”的特殊时期,不好意思急急忙忙地就跑到温哥华来“玩”。 正巧邓安安父亲当年的一位学生戈香秋,从加拿大回到武汉,看望自己的恩师,听说邓安安也已经移民加拿大了,就一定要恩师和师母到加拿大来看看,由她负责在加拿大的一切旅行接待,经她这么一劝,邓安安的父母就心动了。 戈香秋回到加拿大后,真的就联系上了邓安安。 邓安安的父母都是中南大学的老师,母亲是电信工程学的专家,父亲则是微生物学教授,邓安安的母亲有一位学生后来在广东联讯公司做老总,提携过邓安安,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戈香秋是邓安安父亲的得意门生,读书的时候就常来家中“拜访”,春节和暑假从老家回来也都会给老师代些礼物,所以她和邓安安两人原来在武汉的时候就认识,两人关系很熟络。 戈香秋告诉邓安安,自己在加拿大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了加拿大,现在在加拿大一家国家级微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因为与武汉的一家国家级病毒实验室有学术上的合作关系,所以最近一些年经常回武汉,她希望邓安安把父母接过来,然后由她带着二老到她的实验室好好看看,她的实验室在全加拿大都有相关“合作机构”,她可以很方便地带老师在加拿大各地“参观访问”,等她下次回国的时候,就把二老再带回去。 邓安安心动了,贝益民听说后,也支持邓安安把她父母接过来,既然自己的妈妈不肯来,不如把邓安安的父母接来看看,一起生活一段时间,知道了他们一家人现在的生活状况,回去后再把故事讲给自己的妈妈,两边的老人也就都放心了。 所以这次江晚舟从深圳再次回到温哥华的时候,邓安安就请她把自己的父母一起接了过来。 戈香秋知道老师和师母都过来了,第一时间就跟邓安安联系上,要求把两位老人家先接到多伦多和加拿大中部去转一圈,之后再回温哥华,因为现在正是东部和中部最好的旅游季节,邓安安答应了。 两位老人在温哥华的家中稍稍修整了几天后,启程去了多伦多。 这一边,江晚舟在贝益民的帮助下,通过爱丽丝,很快就在同一个社区买好了一幢房子。房子是90年代末建造的,比贝益民家的房子新一些。江晚舟对室内的装修比较满意,为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投资项目上,没有再对房子做装修,找人仔细清洁了一遍,就入住了。然后和林馨一家人,全身心地投入了奶茶店项目的筹备和建设工作。 奶茶店项目前期的大部分筹备工作,似乎进展顺利,组建公司、资金筹备、企业规划、招聘建筑商、寻找设备和原料供应商,以及产品设计和MENU等等,很快就基本上完成了,但是在最难的关口,“寻找营业地点”这个问题上,卡壳了。 事实证明,正如贝益民预计的,在温哥华做零售,找到合适的营业地点很难,而且比想象的要难很多。 两个月过去了,营业地点的问题还是没有头绪。 大家于是又聚到一起,商量办法。 这一次,江晚舟牵头,把大家召集到自己的“新家”里。吃过饭,三个小朋友到婷婷的“新”房间去玩,大人们聚在一起讨论问题。 寻找营业地点的工作主要是陈锋一家三个大人的任务,因为江晚舟对温哥华的地理情况完全不熟悉。 经过一段时间的“找铺”工作,陈锋家三个人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自己看得上的,别人不卖,别人愿意卖的,自己看不上。 江晚舟有些不解地问:既然商铺的需求很大,开发商为什么没有多建一些商铺出来呢? 贝益民回答说:这是因为温哥华不同于深圳,深圳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新产生的人口和铺位很多,而温哥华是一个“成熟”的城市,已有的城市开发基本完善,新增的铺位数量当然就有限,另外,这里是加拿大,温哥华的人口增长不可能像深圳那么快,新开发的城市建设项目很少,所以商铺基本上是总是处于“卖方市场”。 江晚舟听懂了。大家一时间都陷入沉默。 过了一会,邓安安问贝益民:PETER,这些年,温哥华不是每年都有很多的新移民进来吗,难道没有针对他们新建的社区吗?有新的社区,不就一定会有新的商铺吗? 贝益民说:理论上讲当然是这样的,但是新移民并不会全部集中在同一个地方,他们是分散在很多不同的社区的,有些地方人口增长比较快,开发商看中了,可能就会以各种方式进行商业开发,但是,要发现这些地方的新商铺通常得是当地的居民,或者是长期跟踪城市发展规划的专业做商业开发的人士,可惜我们在这两方面都不沾边。 说到这里,贝益民突然“愣”在那里,似乎想到了什么。 大家一齐抬起头,把眼光投向了他。 过了一会,贝益民突然一跺脚,怕怕手笑着说: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我在道格拉斯上学的时候,老师专门讲到过温哥华DOWNTOWN EASTSIDE的案例,她说温哥华政府准备通过一个议案,用大型房地产开发这个手段,把温哥华DOWNTOWN EASTSIDE这块毒瘤逐步清除掉,但是这种做法遭到反对派的抵制。 大家听得有些“懵”,不知道贝益民说这段话的意思。 陈锋说:我在大华超市送货的时候,经常要往那一片地方跑,有几个很大的肉菜批发市场在那一片区域,我怎么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 贝益民说:因为这个方案不够“政治正确”,所以市政府和开发商两头都很低调,一直在控制有关舆论,只在暗中默默实施,但是我前些日子看见报纸上出现了那个区域新楼盘开盘的广告,我相信这个计划现在肯定是基本完成了,陈锋你们可以去那个区域好好看看,很有可能能够找到不错的铺位,毕竟那个地方非常接近市中心,人口数量很大,而且是现存的,未来的发展潜力无限。 大家一致点头称赞。 果然,一个月以后,陈锋在E HASTING ST夹CARRALL ST的地方找到了一间新开发项目的一楼转角商铺,往市中心方向100米就是这个新开发项目的社区总入口,那里有LONDON DRUG和西蒙菲莎大学在市中心的新校区。 江晚舟对这个点很满意,事情很快就定了下来。 搞掂了铺位,后面剩下来的主要工作是装修,这件事情理,所当然地归陈锋负责,他之前在郭中良的《中国瞭望》杂志社做装修的时候,手头就已经留下了一批装修工程队的资讯,对装修工程的申报程序以及政府方面的要求十分了解,对材料和运输方面的情况也很熟悉。 到了这个阶段,江晚舟就乐得做起了“甩手的掌柜”,利用装修的这段时间,开始了她在温哥华的第一次“认知之旅”。 这时候,邓安安的父母从戈香秋那里回到了温哥华,于是江晚舟带上两位老人家,在温哥华搞起了小团体“一日游”,贝益民负责提建议,提供旅游路线图,江晚舟负责“开车”和“带团”,让两位老人在温哥华的日子天天都像“过节”。 江晚舟也在陪伴着两位老人的过程中,几乎走遍了大温地区的山山水水,度过了她“人生中最休闲最优雅最充满着期盼的时光”。 这一天,温哥华下起了大雨。 江晚舟在家中忙活了一天,晚上把贝益民一大家的人都请到她家里吃晚饭,大家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聊温哥华的见闻,贝益民惊讶地发现,他这个曾经的温哥华“导游”,都已经有点跟不上江晚舟的“节奏”了。 邓安安的父母建议江晚舟在网上开一个博客,邓安安的爸爸说:现在国内的名人都喜欢给自己开一个博客或者微信公众号,平时有事没事的把自己所见所闻和一点小小的感受写出来,给大家分享,可以积累到大量的粉丝,这个群体在关键的时候,也许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说“在家靠亲人,出门靠朋友”,现在是“有了粉丝团,走遍天下不困难”。 贝益民也觉得这个提议很好,他鼓励说:有了博客,你的文章和图片随时都可以放在网上,这样无论是温哥华的朋友,还是国内的亲人,大家都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还可以从中学习了。 江晚舟点点头,她对邓安安的爸爸说:伯伯,你是大知识分子,要不你来帮我的博客起个名字吧,这样不就格外有纪念意义了吗。 邓安安的爸爸说:你的名字本来就起得好,很有诗意,你就叫《晚舟归来》吧。 。。。。。。 不久,江晚舟的第一篇博客就在《晚舟归来》上发表了,文章的标题一下子就吸引到了贝益民,他忍不住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美丽的温哥华:亦晴亦雨总相宜》 温哥华的美丽,是让几乎所有居住在这里的加拿大人感到幸福的事情。 这里是菲沙河入海的三角洲地带,海湾蜿蜒,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周边苍山环绕,白雪皑皑,诗情画意。 我的家乡在四川绵阳,那里大小河流3000条,有“千流之国”的美誉。 我从小在涪江边上长大,看遍了山,玩遍了水,对水情有独钟。 水是一种特别有人性,特别哲学的东西。看着流水,你的心会被它偷带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 又有常言道,上善若水。 小的时候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别的东西不太记得了,倒是对少年保尔和冬妮娅,在河边上谈恋爱的故事记得蛮清楚,我对书中描绘的伏尔加河的原始壮丽美景无比憧憬。想不到,走过了人生一半的风雨之路,在加拿大,在温哥华,在菲沙河边,我看到了童年时代梦想的景色。 有山有水有阳光,就是有男有女有神灵。 有人说,温哥华要有阳光才美。而我自带阳光,所以对于我来说,温哥华的365天都是一样美好。 描绘生活中的自然美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最好。 居住在温哥华的中国人,不妨以苏轼的情怀,欣赏温哥华风雨雪晴的四季美景,何须非阳光灿烂不可呢。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愿你爱山水、爱自然! (请点击进入“作者”个人空间,查阅我的个人资料,看看我还能为你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