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看到这个标题大多数读者,包括众多的滞美小留、绿卡持有人或已入籍者第一时间不约而同的反应就是担心川普突然有一天在其推文里对大家怒吼,“滚回去”。呵呵,或许有点夸张,但绝非耸人听闻或无中生有。只要有一丁点儿记忆力的就不会忘记一个半月前川普总统对几个非白裔美国众议员就是这样吼的。那几个可不是路人甲、乙、丙,都是联邦国会众议员,算是副国级、副州级还是副县级?我对美国官员或议员行政级别划分一向很困惑。不过考虑凡是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是众议员的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不多。所以,也就不用劳烦总统大驾了。比如只要有个白人老太太气不顺也可以对众多读者中的任何一位吼上两嗓子,滚回去。这绝非天方夜谭,前几天,就是上周,有个新闻报道情况就完全这样。据称当事华裔已经聘请律师,要同白人老太打官司。 另据媒体报道,在由总统首创“滚回去”后的某一个竞选夜晚,“那时花开月正圆”,报道说,在那个迷人的夜晚整场热血沸腾的竞选口号只有一个,就是不断重复的近乎声嘶力竭的群情呐喊,“滚回去,滚回去……”。据称这震天的口号当时还响彻了云霄。川普总统也不得不暂停了他的演讲,在重新开始演讲之前,曾专注地聆听了这些发自内心的呐喊“13秒”之久。专业记者看来随身都携带秒表,但绝不是为应对可能的川普突发百米冲刺,而仅是为记录某些“呐喊”的持续时间。新闻报道说当事的四名女众议员显得很无辜,她们面对记者申诉说,“因为批评了总统,就让我们滚回去,有点想不通......”。话说到这里,提请注意,各位视美籍身份为生命的华裔网友们,往后千万避免批评美国或总统,以免行“瓜田李下”之事,小辫子被抓,授人以柄。“滚回去”可不是说着玩的。四位众议员的遭遇令人唏嘘,她们现在想必压力山大,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话回到本文主题,难道真的“滚回去”就是当下美国最令人惧怕的事?我看不是。“滚回去”这话其实既不痛也不痒,在我看就根本不算个啥。假定某一天有一个白人这样对我呐喊,我会冷静地怒怼,“排期,谁先来谁先滚”。公平吧!其实美国也只有一种人有资格让其他人滚。那就是美国目前仅存的50万土著印第安人。当年,也就是四、五百年前,经考证他们可是有两千多万人呢。据说他们还会骑马、射雕、搂草、打兔子......。是谁把他们变得如今这么少,难道集体吃了绝育药?不大可能。那时避孕绝育这种高科技好像还没普及。算了,略过,不纠结这个问题,那是历史学家的事,只要他们知道就好。 话回到正题,既然“滚回去”不是,那么究竟什么是当下美国最令人恐惧的事?在正式公布答案之前,先聊一个小插曲。前几天,也就是上周,偶然看到一个帖子,就在“文学城“里。题目忘了,情节依稀记得。大致内容是这样,博主夫妻有一爱女,据说年轻漂亮。今夏在香港得到一实习机会,因而寓居香港上环一带。香港地理上分三大块,最北边的新界与深圳毗邻;新界的南边是九龙;由九龙再往南过海底隧道即香港岛。博主爱女寓居的上环位于香港岛,地段还算“嘛嘛嘚”(港语:还行)。由上环往东走就是香港著名的中环。中环是香港的商业和零售中心,挤满了摩天大楼、时髦的购物中心和豪华酒店,还有著名的维多利亚港湾。若能在中环的众多跨国公司大楼上班,碰巧又是公司的中高层雇员,不仅薪水不薄,而且每天可以享受到维多利亚港湾的无敌海景,那可是真的美! 话扯远了,抑制奔放的思绪,回到那位博主的文章。话说8月的一天夜晚博主爱女一觉醒来,忽觉公寓外人声噪杂,好像还有狼烟四起,出事了!原来当日香港的示威活动惊动了警察,出现了警民怒怼的局面。天亮后博主爱女发现公寓楼下街道布满了碎砖,感觉昨夜的争斗可能非同一般。长话短说,恐惧之下爱女遂乘“8/15”的航班返美。博主强调若再晚哪怕半天爱女将被“迟滞”香港,因为随后机场关闭,云云。但有细心好事的热心读者给博主留言指明,香港机场被关闭的日期是8/13,“8/15”或以后的航班应该没有受到影响。多说一句,这位博主还是颇有雅量,对这一明显失误纠正的评论,直到我读的时候还没删。 话又扯远了,再次“抑制奔放的思绪”。这位博主讲述的故事引发了些许思考。如博主所述,爱女尽快离港返美是因为遭遇了警民怒怼的示威,尤其是发现街道上的大量碎砖。从而感到了安全威胁,进而仓皇迅速返美。这位博主的故事亦引发了下面一个颇为弱智的问题,砖头与子弹比,哪一个更厉害?或者说哪一个更可怕?不需长久地论证,当然子弹更厉害。再说了,香港这阵子或许街上砖头“比较常见”,但比起美国每年的“子弹常飞”,还是要好很多。更甭说,香港的砖头那都是专门冲着警察抡的,而美国的子弹则是朝着无辜的百姓扫射。理论上,从一个专砸警察的“砖头城市”回到一个扫射百姓的“子弹国家”,千万不要误以为是脱离了险境。笔者这里没有丝毫夸张的意思,请各位看如下统计数据。 根据美国权威的CDC披露的数据,2017年美国共有约4万人死于枪击;同是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统计的数据显示共有4万零1百人死于当年的车祸。也就是说美国每年死在枪击下的冤魂与车祸的不幸死亡者大致相等。不禁要问,在美国开车是生活工作必须的,持枪也是生活工作必须的?通常,枪击的死伤比例均值约为 1: 3.979(维基百科),按这个比值估算,美国每年枪击的死伤人数共为约20万。目前美国15-64岁的成年男女人口约为2亿,换句话说,美国每年有约千分之一的少年或成年人不是被枪打死就是被打伤。而据统计,香港的每年枪击死伤率约为百万分之二(维基百科),与美国的千分之一比,哪里更安全?用脚后跟一秒内都能想出答案。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当我们刚成年的孩子驾车出行,作为父母难免叮嘱一句,“孩子,开车注意安全,系好安全带 ”。现在,面对每年与车祸同样死亡人数的枪击案,我们是否应当对外出上学或者逛商场的孩子说,“孩子,出去注意安全,穿好防弹衣 ”。答案终于呼之欲出,美国特色的枪击(shooting) 应当是当下美国最令人恐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