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学术界很是热闹,先是新左派核心大将汪晖被曝光抄袭,3月10日出版的《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在文中王彬彬指责汪晖抄袭,引发了读者、网友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激烈争论。接着,自由主义的旗帜朱学勤也身陷“抄袭门”中,一位不愿亮出真实身份的网友Isaiah在网上发布帖子说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存在抄袭嫌疑,并且《阳光与闪电》一文“抄袭了本书(《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译者杨小刚的译文”。
至此,思想界左右两大派别已成公开对垒之势。
固然,学术上的是非黑白,不是我等可以置喙,但纵观对垒双方使出的招法、排出的阵势,以及双方主将的姿态,还是让人感到有高下之分,清浊之判。
先看汪晖一方,当事人至今一言不发,也许是理直气壮,觉得此事不值一提,无需置辩;也许是理亏心虚,唯恐言多有失,故而采取鸵鸟战术,一头扎进沙堆里;其基本战术就是毛当年所说的“硬着头皮顶住”。虽然这样的战术显得有些无赖,有些无耻,但确实管用,当年自己颁奖给自己的事,不就是这样拖来拖去,最后不了了之了吗?
主将可以如此,但打手跟班、马弁长随还是要出来说话的。这不,7月9日,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给凤凰网发来邮件,告知80多位海外学者曾联署签名信寄给了清华大学校长,在这封公开信中,80多位学者(后补发14位,名单增至90多位)力挺汪晖,称通过学者举证发现任何剽窃都不存在!
乖乖,90多位啊,还是学者,而且是海外学者,真是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很有些得道多助的派头。
反过来看看朱学勤这边,似乎显得不智,不成熟且形只影单。虽然对方只是在网上用网名发了个帖子,朱教授却很认真对待,要写正式的回应文章逐条反驳,“不会像汪晖那样一言不发,不会成为第二个汪晖。”7月13日上午,朱学勤已向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递交启动学术调查程序的申请。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已经受理,上海大学校方则同意朱学勤的要求,在调查期间,作为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将主动回避,不参加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的一切活动。
两次抄袭指控,一用真实身份一用网名;两位当事学者,一个保持沉默,一个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将撰文回应,并“非常希望启动调查机制”——个中是非曲直,读者自己判断吧。
回顾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还有一个感觉,觉得其中波谲云诡,阴风阵阵,人为操控痕迹明显,用句惯用语,就是“密谋于暗室,扇火于网络”,不能不令人浮想联翩。
王彬彬的文章出台不久,就有人指名道姓地说这个事是朱学勤策划的,准备了一年时间,组织人马,遍查汪晖著作和其他引证著作,最后由王彬彬写文章。紧接着,名不见经传的网友Isaiah的大作迅速出现在网上,接着就是大面积的声援、叫好。这一切,不能不让人怀疑,所谓的朱学勤涉嫌抄袭问题在这时候被抛出来,很有可能是对方阵营的一次运作,为的是浑水摸鱼、转移视线,减轻汪晖的压力――尽管朱学勤在这次“汪晖事件”中似乎没发表过什么看法。应该说,这次绝地反击战打得相当漂亮,完全是姑苏慕容“以彼之道,反施彼身”:你说我抄袭,我反过来也说你抄袭,我不是好人,你也不怎么清白,大家半斤八两,葫芦搅茄子,彼此彼此。
由此可见汪晖阵营的心虚和无耻。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有人故意挑起左右之争,意图转移社会关注焦点,混淆大众视线,从而忽略当前最为紧要的民生、民主、腐败、改革问题。
但愿这是我的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