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前,我就下好决心要把这本书好好地读一遍。为了不使阅读过于枯燥,我专门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找一找书中有意思的,值得注意的细节。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发现。有些评语只是个人之见。 1.保尔痛恨堂倌为哪般 在第一部第一章里,保尔被开除出学校以后,来到火车站食堂干活。月薪一开始只有八卢布。干了两年以后,月薪涨到十卢布。而同样在食堂干活的堂倌则可以每天挣到三十甚至四十卢布的钱。面对如此巨大的差异,保尔愤愤不平。他把堂倌视为冤家对头。 如果没来美国,我可能还真不知道堂倌为何物。现在我知道了,堂倌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台,英文叫waiter,或waitress。企台这种活儿实际上是伺候人的活儿,万不得已一般人是不愿意去干的。这种活儿在美国也不算收入高的。书中的堂倌挣的钱是多了些(有夸大的可能),但保尔把他们当作敌人,坏人,似乎有些过了。当然了,书中还提到有些堂倌参与吃喝嫖赌。不过这种事情在社会各个阶层都会有发生,并不是堂倌们独有的现象。 2.冬妮娅的年龄 保尔和冬妮娅相恋的时候,冬妮娅有多大年记呢? 这要从保尔的年龄说起。保尔到火车站食堂干活的时候是十二岁。他在那里干了两年,然后去了发电厂干活。书中提到1918年春天的时候,保尔已经在发电厂干了一年工了。所以保尔在1918年的时候应该是十五岁多了。到1918年11月份的时候保尔的年龄应该接近十六岁了,如果还不到的话。 冬妮娅在1918年11月份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提到保尔和她的年龄加起来才三十三岁。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冬妮娅的年龄应该在十七岁左右。她好像要比保尔大一岁。 3.保尔也犯过严重错误 这是在第一部第九章里发生的事。保尔不理解新经济政策,以为执行这种政策就是走资本主义,就是与革命背道而驰,于是保尔走到了党的对立面。保尔先是被开除出省委会,然后被开除出区委会,支部书记的职务也给撤销了,最后他被开除出共青团。 4.《牛虻》对保尔影响深刻 保尔从监狱逃脱以后,就去参了军。在行军打仗的空隙中,他阅读了《牛虻》这本书。他读完后,决心要像男主人公那样毫无保留地去献身革命。 保尔本来是可以和丽达相爱并结婚的,但保尔突然有一天终止了与丽达的交往。时隔三年以后,丽达遇见保尔问及此事,保尔回答说: 这件事不能完全怪我,‘牛虻’和他的革命浪漫主义也有责任。有一些书塑造了革命者的鲜明形象,英勇无畏,刚毅坚强,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产生了做这样的人的愿望。对你的感情,我就是照‘牛虻’的方式处理的。这样做,我现在感到很可笑,不过更多的是遗憾。(见第二部第六章) 此时的丽达早已结婚而且有一个女儿了。保尔追悔莫及。 保尔和冬妮娅的分手是不是也是受《牛虻》的影响呢?我想,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读《牛虻》在先,保尔和冬妮娅分手在后,分手的时候保尔说要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与他突然中断与丽达的交往是同一个理由。 5.书中两提中国 当然,第一次提到的是一位中国人。在第一部第七章里,谢廖沙亲眼看见一位中国人同其他红军战士一起追赶白俄士兵。当时是1919年。如果真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那他是最早参加革命的中国人。 书中第二次提到中国是在第二部第八章里,保尔当时住在达雅的家里。在一扇门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插着许多红色和黑色的小旗。 当时一定是国共双方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着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保尔是多么希望中国红军胜啊! 6. 书名的由来 一直奇怪为什么这本书起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不是叫《保尔柯察金》之类。在给这本书起名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想到起这个名字的呢?书中会不会提供某些线索或答案呢? 书中第二部第二章有这样一段话: 朱赫来查看了小山包,然后同托卡列夫,帕托什金坐雪橇到伐木场去了一趟,又转了回来。斜坡上的人还在坚持不断地挖土。朱赫来望着飞舞的铁锨,望着弯腰紧张劳动的人群,低声对阿基姆说:“不必召开群众大会了,这里没有哪个人需要宣传鼓舞,托卡列夫,你说话很准确,他们确实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朱赫来说。 当时朱赫来,这个省肃反委员会主席,军区特勤部副部长正在小铁路工地上视察。当他看到工地上的人们正在紧张干活的时候,他马上感到开会鼓舞士气没有必要了。他看着这些干活的人,想到不久前里面的一些人还在扛枪打仗,不胜感慨。 一位上级领导的赞扬回应了这本书的主题思想。 7.座右铭的出处 不错,保尔大病初愈之后,来到瓦莉亚等牺牲的地方,发出了上述的感慨(见第二部第三章)。其实我上面抄的座右铭是比较新的,被认为更为准确的翻译,与我那本新华字典上的座右铭有较大出入。 现将原来的座右铭抄录如下: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