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又一蛮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https://blog.creaders.net/u/3020/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安静宽厚,超越生死 2010-08-02 13:04:27

安静宽厚,超越生死

2010-8-2


周末有闲,拿起一本《我与地坛》。没想到拿起来就没放下,把这本好几年前看过的书又看了一遍。读史铁生的书,有过许多感想,可想准确地说出来却很不容易。所以还是抄一句蔡翔在他为《我与地坛》写的序中的一句话,“在翻车的一刹那,铁生的轮椅车在空中转了一圈,又平稳地落了下来,毛发无损。大难之中,铁生始终安静地微笑,给人一种宽厚的超越了死生的仁者形象”。“安静”,“宽厚”和“超越了生死”这几个关键词可以用来概括我读史铁生的感想。

从史铁生的书中总是可以读到一种安静,有时甚至是一种近乎冷酷的安静。在《我与地坛》中,地坛内的空旷,萧瑟,漂亮的弱智小姑娘,执着的长跑者,古板的中年夫妇和总是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的母亲。所有的这些描写用得都是近乎白描,不动声色的笔法。读得时候你大概不会觉得悲哀或伤感,但总有一种静得让人心慌的感觉。小说始终没有具体地写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可有在北方生活经验的读者一定会觉得那里永远都是深秋。黄色的落叶在地上随瑟瑟秋风而舞,空气中飘着一阵阵的寒气。

这种感觉不但在《我与地坛》中有,在史铁生的很多作品中都能读到,如《老屋小记》,《第一人称》等。

作为一个身患不治之症,永远都要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史铁生一定认真地而且是冷静地想过死和具体的死法。在他的《毒药》和《两个故事》两本小说中都详细地描述过河豚鱼血粉的毒性和用法。而在这两部小说中,书中的两个人到最后也没服用他们一直想用来自杀的河豚鱼血粉。一个选择了继续活下去,而另一个选择了等着他的仇人来杀死自己。

认真想过并想透了生死问题的人大概会表现出一种无比的宽厚,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是一种近乎冷漠的与世无争。人身上的优缺点已不再是优缺点,而只是一些特定的表现而已。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中的詹牧师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从头到尾看完书后,却读不到一句褒贬的话,只有真实、细致的描写:这个和那个。在《命若琴弦》中你看到的是艰辛和不公的命运,但听不到抱怨,只有认命。在《好运设计》中你看到的是一个虚幻的精神安慰,但实际上是告诉你别做白日梦,还是回到现实中来吧。

读史铁生的书应不难体会到“安静”和“宽厚”,但真要找到那种“超越了生死”的体会也许不太容易。


浏览(1408) (0) 评论(14)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星辰的翅膀 留言时间:2010-08-03 18:06:42
又一蛮夷,对不起,我跑题了。看到你的好文,知道你也喜欢“我与地坛”,就发挥了一下。惹得博主不高兴是我的错误,抱歉。就此打住。
回复 | 0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08-03 15:27:02
怡然:你提到的那几个作品我也读过,很喜欢。

星辰的翅膀:看来讨论已经变成了各自的主题发言,不成其为讨论了。博客上的确不是一个严肃地讨论沉重话题的地方,我就此打住了。谢谢来访并分享读书心得。
回复 | 0
作者:星辰的翅膀 留言时间:2010-08-03 12:56:06
谢谢楼主的回应。对于中国文化的主体,我们在这里就不讨论了,还是回到史铁生。我读他的“我与天坛”是很晚的事情,远到我都已经不爱读小说了。记得读的时候,很感动也很惊讶,中国还有这样的作家,一如我惊讶于王小波的出现一样。在我的印象中,中国可以出路遥这样的写实作家,也可以出贾平凹这样的有点才气的作家,但绝出不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拍摄捷尔纳克那样像俄罗斯广漠大地般深邃无边的文豪。

中国的作家欠缺对人类终极困境的深刻体验,这与中国文化极端现实有关。史铁生的残疾让他暂时脱离了中国文化带来的热热闹闹,使他不能不孤独地面对其实每个人必然面对的:死亡。对死亡的注视和思考,让人具有智慧。似乎柏拉图说过,哲学就是让人学会面对死亡,而哲学是灵魂寻求拯救而做出的挣扎。哲学是爱智慧,爱智慧意味着不断地审视死亡及其意义。

史铁生是我知道的中国作家中,继鲁迅之后,敢于面对死亡的作家,所以他有了一定的深度,脱离了常见中国作家的堆积华丽辞藻和卖弄小技巧的俗套。这是我的一点认识,当然我对大多数中国作家不熟悉,也不屑于阅读他们的作品,太小家子气,太无聊,原谅我的刻薄,呵呵。
回复 | 0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0-08-03 11:02:23
从上大学时开始就特别喜欢史铁生的作品,《我那遥远的清平湾》,《秋天的怀念》,还有最近的《病隙碎笔》,笔调都是那么厚重。读过他的作品,总觉得很沉重。我想没有他那样独特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来那样有深度的文章来的。
回复 | 0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08-03 09:24:30
星辰的翅膀:有个问题想讨论一下。对“好死不如赖活着,是中国人的心里暗含的准则”这句话我觉得不够确切。儒释道三家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占统治地位,只谈生,不谈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从消极的角度看,这也许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根源。可释道两家都有其明确,也相当豁达的生死观,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是中国人的心里暗含的准则”这句话不够确切。
回复 | 0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08-03 09:22:37
十分感谢各位新老朋友在此分享读书心得、感想。请大家原谅我就不给位分别回复了。

我对自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在博客里严肃地讨论较为沉重的话题。可一不留神,自己先犯了规,提起了生死这么沉重的话题。不过既然提起来了,也不妨再说几句。

史铁生的书是严肃的,读过他的许多作品。我喜欢他的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他总是在把问题想透了以后才说话。有时我不一定同意他的说法,可我特欣赏他那种平和地,清晰地,有条不紊地讲故事,讲道理的风格。
回复 | 0
作者:谷语草鸣 留言时间:2010-08-03 05:35:20
谢谢蛮夷,带我再见史铁生。他是我敬佩的作家。他把苦难酿制成了人生的智慧、思想的升华。想到他,我会为自己充电。
回复 | 0
作者:海风阵阵 留言时间:2010-08-03 02:51:04
只有对生命生活有了透彻的理解,才能对事物和他人客观地介绍,而不是指手划脚地评论,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
回复 | 0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0-08-02 22:43:41
蛮夷,嗯,很耐人寻味。看来只有超越了生死,才能达到你从书所感受到的安静宽厚的境地。 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直接的经历来体会如何超越生死,那么只能通过读书,感悟,然后自我修行。

向往那种安静,只恐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回复 | 0
作者:笑哥 留言时间:2010-08-02 18:18:07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超越生死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接触过HOSPICE的人, 就有这样的感受.
回复 | 0
作者:星辰的翅膀 留言时间:2010-08-02 17:35:56
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才知道现代中国还有作家。谢谢分享,我也很喜欢“我与地坛”。向死而生,是西方的精神特质;好死不如赖活着,是中国人的心里暗含的准则。于是,中国人忌讳死亡,不敢面对终极的虚无,总想躲进亲属朋友间的虚虚假假的热热闹闹,以避免面对真正的孤独,面对死亡的孤寂,然后走向信仰。
回复 | 0
作者:百草园 留言时间:2010-08-02 16:48:56
蛮夷,做到临危不乱不容易,俺就经常大惊小怪的,“安静”和“宽厚”也有一定的胸怀。
回复 | 0
作者:春阳 留言时间:2010-08-02 13:38:12
是啊,有时候真是觉得自己特别幸运。
回复 | 0
作者:love阳光 留言时间:2010-08-02 13:33:47
“安静宽厚,超越生死”也可以解释为

“无事忙中老,生活有苦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呵呵。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又一蛮夷 ,15岁
来自: 美国
注册日期: 2009-10-28
访问总量: 292,99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