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小时候过年的那几天,最有意思的事之一就要数放爆竹了。往往春节还没到,街上就开始能听到零零星星的爆竹声,那是一些性急的孩子忍不住要先放上几个。等到了年三十的晚上,院里,街上到处都可以听到爆竹声,噼噼啪啪地响成一片。因为那时小,家里又没有守岁的习惯,所以总是不到半夜就睡了,倒是记不得午夜时的那种炒豆般的爆竹声了。爆竹也叫炮竹,炮仗,鞭炮等,在六七十年代时,北京的爆竹种类很少。最小的是一种外面包着红纸的小鞭炮,也就半寸多长,一百个一挂,北京人称之为小鞭。小孩子舍不得一下就放一挂,所以就很仔细地把一挂鞭炮拆开,一个一个地放。好几个孩子一起,每人手里拿着一根香,胆小的把炮放在地下,点着后跑开。胆大的把小鞭拿在手里,点着后扔出去,小鞭在空中炸开,一股白烟后面是孩子们的一片笑声。 再大些的叫钢鞭,一寸来长,外面包着牛皮纸,钢鞭放起来的气势就很不一样了,要是在耳边炸开的话,耳朵都会被震得嗡嗡直响。文革前有一部电影《小兵张嘎》,里面有个农村小孩叫胖墩,他有一大挂钢鞭,总是拴在腰间显摆,搞得张嘎子为此和胖墩打架,犯了军纪。用胖墩的话讲,那炮竹放起来,噼了啪啦咚,噼了啪啦咚 ……。后来有的厂家在钢鞭里面加了镁粉,晚上放起来能让孩子十分兴奋,因此有了个名字叫闪光鞭。还有一种更大的爆竹,外面包得是红纸,长得跟胖墩似的,它有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叫麻雷子。但所有的这些炮竹都不能和“二踢脚”相提并论。二踢脚有手指那么粗,三寸多长,整个儿就是一个小火箭,点着后,第一响把炮竹崩上了天,在二三十米的高处炸开,是第二响。那时候的小孩子,谁要是兜里揣着几个二踢脚,身后肯定要跟着好几个,等着分享放二踢脚的兴奋。 有一次过年,记不清是哪年了,反正我还小得很,过年的时候棉袄兜里揣着一挂小鞭,手里拿着根香到院里去放鞭炮。放到高兴处,手脚就有些不太协调了,手伸到兜里拿鞭炮时,把那支香也伸到了兜里,于是,还剩下至少还有一半的一挂鞭炮就在棉袄兜里响了起来。我用手从兜里往外掏,希望还能抢救出几个来,可情急之中,手不听使唤,怎么也拿不出来,几秒钟的功夫,半挂小鞭噼了啪啦地在兜里成了纸屑。记得旁边有个大人说,瞧这孩子,鞭炮炸了,怎么还把手往兜里伸。他哪知道那半挂鞭炮在个孩子心里的分量呀。 多少年后,等到儿子兴奋地和小伙伴们放鞭炮的时候,小鞭,钢鞭都早已成为历史,“二踢脚”也难得一见了,可孩子们放鞭炮时的那股兴奋劲儿还是一样。一面焦急地等着天黑,一面一遍又一遍地数着自己拥有的爆竹。往往是没等到天全黑下来,一帮孩子就已经聚在门前的街上,每人手里举着一支点燃的香,有说有笑地开始放爆竹了。 有一年回国时,在一家工艺美术商店里看到了这几个泥娃娃,又看到了那熟悉的小鞭和麻雷子,还有挂在孩子们脸上的欢乐与兴奋。顺手贴在这,和大家一起回想一下童年时过年的乐趣,同时祝大家新春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