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去世 无疑是2011年岁末,乃至2011年整个年份最重要的新闻。 据朝鲜官方的说法,金正日是在视察途中因疲劳而突然去世的。忙于政务,为国操劳而死有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味道,于是朝鲜电视台的女播音员在播报英明领袖的噩耗之时,眼含泪水,语调悲哀。。。于是在家家户户的英明领袖遗像上增加了不少的光环,这种光环甚至在活着的时候也不曾有过。只要不是北逃者,只要不是政治犯,只要不是美帝国主义和南韩反动政府的走狗,听闻领袖的死讯,朝鲜人肯定会哭哭啼啼,就想在看《卖花姑娘》时一样。。。 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怎么个死法,没人会关注。要是那死者是不认识的,活着的人不会有哀思,不会哭,因为生生死死每天都在发生,都要哭是哭不过来的。要是那个死者是认识的,也不会过分关注死者的死法,只要关注自己应该出过少钱来表示自己对死者的哀思。。。如今一切的一切,都简化成一个“钱”字,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即便眼泪再多,也不会让逝者的亲属动容。 不过,有时一个普通人之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关注。如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因为这个小小的推销员之死,让33岁的米勒奠定了其在美国戏剧界作为大师的地位,并一举赢得当年美国 “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托尼戏剧音乐奖” 的三项大奖。推销员是死了,但一个耀眼的戏剧大师活了,还有更多的政治家和评论家也活了。他们说:推销员之死证明“美国梦不再”,证明“资本主义即将灭亡”。 在1949年,《推销员之死》在纽约百老汇首演后获得巨大成功,震惊了美国剧坛。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代表腐朽资本主义的推销员,不仅在美国没有都死去,连中国也如雨后春笋遍地都是。那些中国的医药推销员甚至比米勒大师都活得滋润。要是让米勒活在今天的中国,他宁当推销员,也不会去写什么《推销员之死》。 连中国小学生都知道的一篇文章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应该是一个最出名的普通死者,很多小学生可以不知道很多死去不久的名人和伟人,但都知道普通人张思德,而且因他而熟悉了“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之成语。不过现在有人出来煞风景了,说张思德并非烧木炭而死而是烧制鸦片而亡。在这里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出来了,就像金正日死于游玩或猝死在视察途中完全不同一样。两个不同的“因”导致两个绝然不同的“果”。所以政治文章也好,政治人物的讣告也罢,都是经过斟字酌句的,都是精心设计的。“死”一旦和政治连在了一起,“死”就成了道具,是为活人服务的。 写张思德的文章不过是为了鼓动所有的人“为人民服务”,献身出力去推翻国民党政府。当时如果没有张思德的死,就会找到另一个人之死。但眼下朝鲜英明领袖之死,牵涉的问题更加严重。金家后主如此年少,能否撑起那片已经超过他能耐的天还是个未知数,所以金正日是如何死的,对其后人,尤其是对死者代表的利益集团关系重大。需要精心设计是顺理成章的,尽可能让“死”对活人作最大限度的贡献。 苏联的开国之父列宁死后的验尸报告曾经有八个版本。一个中性的说法是:多次中风的列宁忽感体力不支,两侧太阳穴剧烈疼痛,便身不由己地倒在了床上,死时年仅53岁。一个绝对负面的说法是死于梅毒。当然最好的说法应该是被刺客打中子弹后旧伤复发而与世长辞了,这样就可以把一切帐都算在“阶级敌人”身上,这样苏维埃就有了新的凝聚力。。。就像如今的朝鲜一样,需要维持稳定,英明领袖到死也在忙于国家大事,先哭后想,要想报恩吗?那就紧密地团结到新的金将军周围吧! 如果若干年后说金正日的死因说法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笔者一点也不觉得奇怪!真,是历史学者追求的;但假,才是政治家们经常需要的。古今中外没有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