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間的釣魚島,中日雙方互不相讓,都在誓言絕不會放棄領土,都在誓言不達目的絕不罷休。雙方舞槍弄棒的人也不失時機地出現在各自的媒體上,毫不掩飾地露出了自己的胸肌。。。。。。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的胸肌是硬的,雙方的言語是硬的,雙方的口氣則更硬。。。。。。不過,看到哈爾濱陽明灘大橋發生整體斷裂,日本人笑了! 新大橋出現問題在中國絕對不是偶發事件了,而且涉事的方方面面肯定會有一大堆客觀的而非主觀的的理由;但有一點應該是一致的,大橋都不是在大規模的戰爭裝備被調動時出現問題的。要是戰爭不可避免的發生,要是中國所有的新造大橋都要承受戰爭的重量,有幾座可以不會像哈爾濱陽明灘大橋那樣斷裂?有幾個承建者可以面對民族的前途拍胸脯?天曉得呀! 所有的上下起手者、從中漁利者、以及偷工減料者都是替戰時的敵國提前做了一件事:埋下了不定時炸彈。這是敵人派出一萬個像007一樣的間諜也無法完成的任務,他們提前完成了。看到哈爾濱陽明灘大橋發生整體斷裂,日本人沒有理由不笑。 其實一座大橋的偷工減料,一座大樓的偷工減料和以前北洋水師使用的炮彈被偷工減料是一樣的,是如出一轍的,是一脈相承的。如果這些劣根性不改,日本人繼續會笑。。。。。。 下面是筆者的一篇舊作,說的是相同的問題,向承建哈爾濱陽明灘大橋的老闆們學習,也偷工減料一下了: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要想知道歷史上的中國為什麼一次次被列強打敗?其實,不必問喋喋不休的歷史學家,也不必找自以為是的政治學家,只要看看現代中國人的傑作就可知道了。 在安徽合肥多家建築工地上,把攪拌好的混凝土倒入一個模板,再把削好的細竹籤一個個塞進去,最後再在模板上糊一層混凝土。在這些用竹籤替代鋼筋的墊塊上將矗立起一棟棟的高樓大廈,無數的高樓大廈又會堆高一個數字,在一片歡呼聲中,用這個數字先把日本比下去,然後再把美國比下去。 看到用竹籤代替鋼筋製成高樓下面的墊塊,筆者聯想到了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海戰。在那次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輸掉那場海戰?其中有一說是由於出現了裝填着沙子和穀物的啞彈。事實上,當時北洋艦隊用得最多的炮彈是由天津機器局製造的,因為技術不過關,造出來的炮彈精度不夠,廢品率高,時常要用銼刀銼小外徑來進行返工。當英勇的鄧世昌們在用靠銼刀修正外徑的炮彈打擊日本聯合艦隊的時候,日本海軍已經在使用裝填下瀨火藥的新式炮彈了。日本海軍工程師下瀨試製出了著名的下瀨火藥,這種炮彈的靈敏度極高,即使命中細小的物件照樣會發生爆炸,爆炸後除了會產生破片和衝擊波,還會燃起火龍流動肆虐。不講其他因素,就拿這兩種炮彈一比,勝負已經出來了。 表面強大者往往滿足於大的形象的膨脹,真正強大者往往着眼於小的優勢的積累。我們從德國人製造的工具上可以讀懂:為什麼納粹德國的戰車能夠碾過大半個歐洲?這裡除了軍國主義的瘋狂外,還有德國軍事工業的發達。即便在今天,德國的特種鋼還是世界之最。 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之後,在重災區就有3339所學校需要恢復重建,四川全省 (包括非重災區) 受損學校多達13768所,需要恢復重建的是11687所。反觀世界上地震最多的日本,對於校舍的建造有着嚴格的法規。日本文部省《促進學校建築抗震指南》中的基本原則是:“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中國的很多校舍都是近些年建造起來的,假如當時施工也能按照“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標準,就可以減少很多校舍的倒塌,就可以減少很多師生的冤死。 一震就倒的樓房就像一擊就垮的北洋水師一樣。在地震中已經倒掉了那麼多的房子了,竟然仍舊不汲取教訓,仍舊在把用竹籤替代鋼筋製成的墊塊放到了新樓房下面。難道沒有一個人想到後果嗎?這裡面有出力的人,有點錢的人,還有裝模作樣執法的人。麻木加貪婪,可悲的國人,雖然頭上的辮子已經剪掉了近一百年,但那條劣根的辮子至今還在。差距實在太大了,日本人早就考慮如何使得樓房在大震中不倒,而中國人仍舊在偷工減料,仍舊在麻木不仁。假如此種情況極為普遍,DGP再高又有何用?GDP越高,這類樓房就會越多,後代子孫的危險也越大。 都是一樣的艦隊,都是一樣的高樓大廈,為什麼北洋水師不堪一擊?為什麼中國建築的平均壽命只有30年?古語說得好:“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鄧世昌們用的炮彈和如今埋在高樓大廈下的墊塊都是敗絮。1890年,中國的GDP約為日本的5倍,但在甲午戰爭中仍舊一敗塗地。直到1913年,中國的GDP仍居世界第二位,但還是一直受列強欺辱。雖然中國早就有了高GDP的金玉,但是由於金玉後面的敗絮太多,依舊一次次被列強打敗。 日本的《每日新聞》上一篇署名文章說:日本GDP實際是中國的3倍。明明已經被中國超過了,是日本人在痴人說夢?還是他們也看到了中國高樓下面用竹籤替代鋼筋製成的墊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