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经常会发现有些人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寄托,就只好投靠虚无,无论是历史虚无还是现实虚无,只要可以陪伴可以依赖可以支撑,那就全部可以收入囊中用来当做门面用来做陪衬用来做教条做祭奠。而近十几年被一直标榜的所谓亮剑精神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杰作。 这个亮剑出自于一部不错的文学作品。确实,在中日上个世纪中叶的那段残酷的战争岁月,中国人中国军人涌现了大量的爱国主义也造就了许多的军事人才,且不论那场战争的胜负及其原因,单就成功军人和发掘杰出军事天才而论,战争确实是最好的机会。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历史,尤其是这部小说产生于一个亟需英雄的时代,自然需要大量的虚构和不真实,虽然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一部很好的作品,但,小说并不是历史。 很不幸,随着之后各种抗日神剧急剧大流行,亮剑却演绎成了正经八百的历史,尤其成为了其所试图概括的中国抗战历史的组成部分,以至于在同名影视作品一鸣惊人之后,正式出版物甚至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文章中,开始郑重其事地提倡什么亮剑精神。尽管国人非常习惯各种精神,譬如大庆大寨精神小靳庄精神好八连精神硬骨头六连精神女排精神这类过气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梁家河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等数不清的各种各类新时代精神各领风骚,从戏剧中走出的亮剑精神却是独占鳌头,而且官方民间难得一致地共同响应共同维护已经将近20年高烧不退。 虚构的一个军人形象,无论多么粗犷、多么豪迈、多么威武,和真实存在相当的距离,虽然可以勉为其难地辩护说,那是一个时代的军人群体的正能量的集体画像或者抽象,毕竟这个群体代表的那些军人们在那场战争中的表现机会并不够多,即便这样的抽象扩延至全体党派的全体中国军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而久战不胜幸而有外部战争爆发及当时的世界军事大国的实际介入,中国才得以战胜国身份晋身战后的国际社会)的战果似乎也并不支撑影视剧里的那个形象。如此以来,硬撑那样一个虚构的人物并用以鼓吹一种精神,对一个素有敬爱传统和尊崇前辈的民族来说,自然而然地就有一股浓烈的(义和)拳味。 想来也好理解,俗话儿说,缺什么想什么,也就更想补什么。精神层面,更甚!但是如果单信民间偏方或者吃错了药,效果可能就是要走火入魔。君不见兜售了亮剑精神这些年来,无数青年动辄高呼“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官家外交也眼睁睁地从彬彬有礼升华为战狼狂吠,亮剑这个被过头标榜甚至是被错乱标榜的战斗精神,难咎其责! 现实与既往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诫,虚无历史甚至编造历史要慎之又慎,这样的手段是一把实实在在的双刃剑,伤人伤己,都会所向无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