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漫漫求索的博客  
社会】历史和科学  
https://blog.creaders.net/u/33682/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世界语言趣谈 2024-06-13 13:57:54

当今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对这个问题,连语言学家都没法交代得十分清楚,一般估计大约是5000-7000种。数目在不断变化之中——不是变多,而是变少——大鱼吃小鱼,每时每刻都有小语种消亡。 有些语种已没小孩去学,当最后一位老人死去时,这一语言也随之入土。例如:历史上的古埃及语、我国的西夏或辽的语言,除少数几位历史学家,没人读得懂。有人估算,今天人类语言种类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速度的两倍,是鸟类濒临灭绝速度的四倍,今天80%的语言到二百年后,将完全绝迹。

一.各种语系

现有的世界各种语言,按其来源和亲属关系,可分为不同的语系,又可再细分为语族和语支。主要的十大语系为:

1. 印欧语系,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

2. 闪含语系,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非洲东部和北部一带;

3. 芬兰乌戈尔语系,分布在芬兰、苏联、挪威、匈牙利等地;

4. 阿尔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中国、中亚和日本、朝鲜等地(也有将日语、朝鲜语列为特殊语言);

5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分布在高加索一带;

6汉藏语系,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及南亚等地;

7达罗毗荼语系分布于印度南部等南亚地区;

8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分布在太平洋诸岛;

9班图语系,分布在非洲苏丹以南的广大地区;

10印第安语系,在美洲,当然也只在美洲语言。

世界上稳居使用人数首位的当然是汉语,我国人口占世界1/4,没人能争得了的。其次才轮到英语,第三是俄语,第四是西班牙语,它们都属于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的一个语系,包括七个语族和約443种語言和方言,分布地区遍及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使用人口约多达30亿,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因此,一般人学语言,往往把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首选。

  印欧语系的发源地目前还未有定论,基本倾向于在欧、亚大陆结合部的小亚细亚和黑海一带,以后随着种族迁徙向各方向扩散。

欧洲的印欧语族主要分三大块:斯拉夫语族、日耳曼语族和拉丁语族,分别介绍如下:

二.斯拉夫语族——说每个词都必须过五关斩六将

斯拉夫语族在欧洲主要分布在东欧地区,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和巴尔干半岛等地。

俄语是斯拉夫语族的典型代表。建国初期苏联是咱老大哥,那时的“ypa(音wula)” 和“Спасибо(音sbaxiba) 之时髦程度,丝毫不逊于今天的“OK”和“bye-bye”。“ypa” 音“乌拉”意思是“万岁”,高兴时脱口吼的。“OK!”虽是称赞人家的,用到老大哥身上当然不够格,只能用“ypa”。“Спасибо” 则表示感谢,在与人家bye 的时候也会说说。不过,“Спасибо”这个感谢词听起来像“四包锡箔”。锡箔纸是祭奠死人时烧的。你感谢人家,送人家锡箔,不是咒人家吗?中苏两国一边握手拥抱,一边送人家锡箔,友谊还能指望长久到哪里去?

俄语里所有的名词都有性别,有阳性、阴性和中性。男人当然是阳性,女人属阴性,那也罢了。可是,俄语里连桌子、板凳或茶杯等所有物件也统统都有“性别”。咱们中国人或许会想,你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草、木、石头,甚至连灰尘都不放过,统统翻个遍,去分辩出雌雄男女来,烦不烦哪,能分得出来吗?可是,人家老俄一点儿也不嫌烦,实在分不出男女来,就无可奈何的定下为“中性”。这还在其次,一旦定下了“性别”,后面跟着的规矩还多着呢。就好比男人不能涂口红胭脂,不能闯进女子更衣室——绝对不能走错门的。所以,哪个词是什么“性别”,你得统统把它们死死记住。

俄语的名词还区分单复数。我们汉语如果遇到复数,很简单,往往只消加个“们”字就万事大吉,如“爷们”、“鸟儿们”等等。然而,俄语却不这么简单,得换成另外的词或更换词尾。例如,“我”的俄语是“ я”(音ya,与 “爷”音相近——老俄不分男女老少都自称爷),而俄语的“我们”则是“мы”(音近于mei)。所以,俄语的“我们”听起来不是“爷们”,而是“没”!爷多了,大家一起玩没。

我们汉语中的名词不管在句中扮演什么角色,词儿本身都是不变的。例如,无论是“我打他”,还是“他打我”,两个句子中用的都是同一个“我”字。如果硬要规定:“我打他”的句子中必须用“我”字;而在“他打我”的句子中,“我”必须改成“俺”字——“他打俺”;中国人一定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人家俄国人就是这么整的。在“我打”的句子中的“我”是я——能去揍人家的当然是爷了;可是,在“打我”的句子中的“我”则要换成меня(音minia,眯捏)——挨揍,当然只能眯起眼任人捏。

俄语的名词随着在句子里扮演角色的变化,有完全不同变身。这种变化被称之为变格。俄语的格有:主格、宾格、所有格、工具格等六种,由于有单、复数两类,所以,俄语的变格总计有12种。单拿第一人称“我”这个词来说,俄语单、复数变格产生的“变身”就有: я 、мы、 меня 、нас、 мне、 нам、 меня 、нас、 мной、 Обо这么多种,它们各司各职,绝对不能站错队的。

那么,是不是相对每个汉语词汇,俄语的词汇就得翻上12倍?真要这样,还让人家活不活?幸好不是如此,俄语绝大多数变格,实际上是依靠词尾的变化来完成的(汉语没有词尾),只要词的尾巴一变,变格就完成了。即使如此,因为俄语大体有10大类不同的词尾,每种词尾的变格也是各有各的游戏规则。因此,俄语的变格表要列出12×10=120种变格的方阵来。你得统统记住,许多外国人学到这里,脑子就要犯浑了。也有人编出口诀表来背,这种口诀表肯定要比九九表难背得多。

名词是句子中唱主角的,就如秘书的调子得跟着首长变那样,修饰它们的形容词的性、数和格也得跟着它们一块儿变化。举例来说,我们中国人形容男女对象会用不同的形容词,如帅哥或靓女等等,但是,也就到此为止了,不会去说什么帅桌子,靓椅子的。而老俄对世界上所有对象的形容都必须区别性别对待的。形容词形容阳性名词,得跟上阳性词尾oй,而形容阴性名词就得用阴性词尾aя,对没“性别”的中性词汇,就要用中性的结尾oe了。

句子中另一大主角就是动词了。俄语中的动词有式、时和人称变化,统称“变位”,有两种变位法,即第一变位法和第二变位法。

我们中国人认为,不管是谁,也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是做同一件事,就用同一个动词,例如:我吃饭、你吃饭或大家吃饭,都是用嘴巴吃,不会用鼻子或者耳朵去吃,因此,都用一个“吃”字就得了,可是,俄罗斯人却似乎不这么认为:我吃、你吃或你们吃的“吃”字是不一样的,动词得变位。

无论是变格还是变位,都有相应的一些规则,但是,那些规则仅仅是对大部队正规军有效,还有许多杂牌军,它们的变化是不规则的,你只能死记下来。讲话时,得时时刻刻记住那些规则和不规则的。俄语的繁文缛节简直比我国封建皇朝大臣们朝见皇上时还多,说话时,每说一个词,你都必须统统盘算一遍,稍一不慎就触犯天条。还让人活不活?可是,人家俄罗斯人说起话来,像爆蚕豆似的“噼哩叭啦”一串串爆出来,一点儿也不费劲,他们的脑子是怎么长的?真服了!

三.日耳曼语族——德语四大怪

日耳曼语族在欧洲主要分布在中欧和北欧,包括:德国、奥地利、英国、比利时、荷兰等等地。

德语是这个语族的典型代表。德语名词同样有单复数和三个性別,也需要变格,但是,只有四个格,形容词位于它所修饰的名词之前,也需随其被修饰的名词之性数格变化。德语的语法明显要比俄语简单些。

说起德语来,倒有四大怪。

首先是名词的性,虽说总体来说有一定规律,也可以找到明显的理由,如:der Mann(男人)为阳性,die Frau(女人)为阴性,很好理解;然而,大部分毫无道理可言,如:日、月、四季和数字本该是没性别可言的,然而,在德语里日、月和四季都是阳性,而数字都是阴性。更让人莫名其妙的是,阳性的典型代表“太阳”die Sonne为阴性,而“小女孩”das Mädchen却为中性。你说太监是中性咱还能接受,小女孩也变成了没性别,简直无法想象。可是,虽然如此阴阳颠倒,你还得入乡随俗,死记硬背去吧。

德语的第二大怪恐怕是其一种发音了。不少外语的发音,我们汉语里是没有的,例如,俄语里的R,发音时必须卷起舌头乱抖一起R~~~,俄语中的“乌拉!”的“拉”就必须这样张大嘴铆足劲狂吼出来。 中国人称之为花舌音,对某些中国人来说确实有些难,苦练了半年,也丝毫没有长进。可是,德语的这个发音,恐怕90%的中国人是学不来的。我们知道,说话无非是靠嘴巴里的舌头、牙齿和嘴唇,当然有时也需鼻子来帮帮忙,称为鼻音。可是,用德语说话,还得用上一个你再也意想不到的器官——喉咙口的小舌头。小舌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从来也不会参与说话的,有时人累了,小舌头挂下来,还真疼。但是,德语发音经常就需要用到小舌头抖动,这种情况,我们中国人只有在呕吐时或喉咙卡了痰才会出现。但是,德语就用得着。希特勒无疑是这方面的高手,喉咙口抖着小舌头吼出的声音,活像野狼嚎,难怪当年英伦首相张伯伦吓得魂不守舍,到慕尼黑签下城下之盟。今天绝大多数德国人光火时,不是提高嗓门,而是压低声音,不过,喉咙口出来呼呼声,让人觉得他也不是好的。你看,猫狗在恐吓别人时,也是先从喉咙里发出呼呼声来的。

德语的还有一怪是:可以将许许多多单词串连在一起,中间既不用符号(-)也不用空格来隔开,构成一个巨长的新单词。到底能多长,似乎没有限制,我曾经读到整整占了两行的一,什么意思?字典里是没有的,你必须有文言文断句的功底去领会,例如:

“Wintersteinerunterhosenfabrikantenwitwenskaffekltatschvorstandssitzungsterminkalenderfabrikant ”

一连在一起的一段在汉语中需要用三句话来完成:

“我现在不提供第四例的翻译,自己去体验吧,不久的将来我会提供翻译的。”

这样长的单词,词典又不提供解释,当然只好各显神通,自己体会了。

最后,还有一怪是,你在德国对陌生人说话千万别说“你”,除非你不怕上法庭。

相对于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德语有两个称呼,一个是du另一个是sie。Du 是用于亲朋好友之间的,但是,对于陌生人,就千万不能使用,只能说sie。如果您对陌生人称du,麻烦就来了。对自己的心肝宝贝用的du,用到陌生人面前,就转变成了“你小子”。他肯定会跟你过不去。德国的流行歌手Dieter Bohlen就曾因为有一次对一位警官称du,被那警官告到了法庭,理由是对警官藐视。

四.欧洲南部语言——意大利人说话都像苏州姑娘

南欧和西南欧基本上是拉丁语族的一统天下,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等国家。

拉丁语原本是古罗马时台伯河入海口附近的拉丁人的语言。到了公元1世纪,拉丁语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帝国军队把拉丁语带到被征服地与当地语言混合,衍生出许多支流,为今天这些国家使用。后来,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世界上许多地方,例如南美洲和中美洲各国的官方语言也都属于拉丁语族了。

中世纪时,正统的拉丁语一度成为欧洲各国学者交流的学术语言,如果你不会用拉丁语写作,那就不配被称为学者。今天一些生物学的分类法依然还是采用拉丁语。

但是,拉丁语的语法也是非常繁琐的,一般每个名词都有六个格,多的可有七个,少的也可能只有两个。拉丁语名词的变格有五种不同方法、形容词有两种变格法,这些不同的变格方式用来对付上述六个格。

所以,学习拉丁语对许多人来说简直是一场苦难,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痛苦的说:“要是罗马人先学完拉丁文,就休想再有时间去征服世界了。”

这种语言要是能原封不动延续到现在才怪呢。现代的拉丁语族又被称为罗曼语族(意为“以罗马人的方式”。)今天罗曼语族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语种统统放弃了名词的格变化。唯有罗马尼亚语,因被周围的斯拉夫语包围,还保留了5个格。

很有趣的是,所有世界顶级的技术足球都集中在罗曼语族国家里。世界杯至今举办了19届,大力神杯15次被乌拉圭、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巴西、阿根廷和西班牙这些拉丁国家收入囊中。是不是,学会了罗曼语就特别适合踢足球?

尽管说的都是罗曼语,但是,发音听起来却大相径庭。法语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雅的语言,因此,欧洲的皇宫贵族都以说法语为荣。法国穷人家的女孩经常到其他国家的贵族家庭中当家庭女教师,恐怕是最早的职业外教吧?但有时也难免与男主人闹出点风流韵事。今天,法国人依然不买英语的账,你要是在巴黎用英语问路,绝大多数会遭白眼。不过,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法语别说是优雅了,简直是贩夫走卒的粗声粗气。例如,法国人打招呼说“bonjour!”,音近于buxu,但你必须使出吃奶力气将粗气冲出喉咙去。别担心会吓唬人家,你越是粗声粗气,法国人越是觉得你彬彬有礼。不信,你听那位法国老先生在央视替山东葡萄酒做广告,活像是患了重感冒,鼻子塞得实实结结。

西班牙语听起来“吧嗒吧哒”的非常硬邦。可是,隔海相望的意大利语就大不一样了,每个词都要转个弯儿才告完成。例如,英国人称先生,“Sir”意大利人为“signor”,发音是“siniyou——西尼哟”;连我们惊叹一声的“啊!”英国人说“Oh!”,意大利人同样要转个弯儿“oumiou——欧米欧”;意大利人打招呼的“Ciao”音qiao,也是转了弯儿的苏南人发音qiao则往往是与死相关的”翘“字,即所谓翘辫子。如果当面对人说”翘“,那事情就可能闹大了

总的说来,意大利人不管是女孩还是彪形大汉,说起话来就像我国的苏州姑娘——“嗲”味儿十足。怪不得二次大战时,意大利人老吃败仗,连埃塞俄比亚都打不赢,太娘娘腔了。

一次我国一位地方长官率团访问西欧。尽管这位领导也拿到了研究生学位(是不是买来的就闹不清了),外语却一句都不懂。作为领导当然要同人家打招呼,先到法国,虽然幕僚翻译培训他好半天,还是记不太清楚,后来,他觉得法语的“你好”——bonjour ,同我们的“笨猪”发音相近,终于记住了,于是,逢人就叫“笨猪”,倒也一路顺风。以后,又到了意大利,意大利人打招呼Ciao ,他学成了汉语发音的“cao”,他平时每句话都难免带上个“cao”,这太好记了,于是一路cao遍意大利,好不得意。

五.独树一帜的匈牙利语

然而,欧洲本身并非都是印欧语系的一统天下。欧洲中部的匈牙利语就并非印欧语系。匈牙利人原来定居于亚洲的乌拉尔地区,被称为马嘎尔人(Magyar),后来才移居到欧洲中部。匈牙利语属阿尔泰语系的乌拉尔语族,与土耳其语、蒙古语有很多似之处。匈牙利语使用人口约1,500万人,其中1,000万人住在匈牙利,其余500多万人生活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匈牙利统治的地区,如: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地。

匈牙利語也是一种很难学的语言,单名詞格的变化,就多达20多種。俄语也罢,德语也罢,都只能甘拜下风。简直闹不懂,匈牙利的老祖宗怎么会想得出那么多来的。

我们一个邻居丈夫是匈牙利人,她问丈夫前妻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了,却也还是说,我们也经常闹不懂。

.英语——中国人传到欧洲去的语言?

孤立于欧洲西边大西洋中的英国,其语言据说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然而,现代英语语法与同为日耳曼语族的德语简直有天壤之别。德语名词必须考究性、数和格,可是,到了现代英语这边就统统都没了。现代英语就像汉语一样,几乎没有性、数、格之别。

不过,不列颠群岛上早期居民使用的古英语与现代英语无论在读音、拼写、词汇和文法上都很不一样,基本上无法互通文法反而和德语及冰岛语比较相近,形态变化很复杂。古英语的名词有数和格的分别。数分为单数、复数;格分为主格、所有格、第三格、受格。因此一个名词的变化数目,将数与格的变化相乘之后,共有8种变化形式。此外,名词还分三个性别:阳性、中性和阴性。这些性的区分并不是以自然性别来判断的。例如妇女(wifmann)就是阳性的。

形容词的形态变化分为强、弱两种,它的数和格也共有8种变化。

动词只有现在式和过去式两种时态变化。

古英语经过中古英语和近代英语才演变为今天的现代英语。

今天绝大多数情况下,英语的动词也不必跟着主语变来变去,这也同汉语一样。英语句子里的词序也和汉语一样:先主语、次谓语,最后是宾语。

不仅如此,英语的第一人称是“I”,我们北方人自称“俺”,发音何其相像!打电话时,英国人常说:

“I say….”

中国北方人则说:

“俺说….”

话筒对方到底是中国人在说话,还是英国人在说话?你得再往下去听才能闹明白。

另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英语单词是其不定冠词“a(音e)”:a cat,a dog等等,而无锡人也常用“一”作为不定冠词,无锡人的“一”发音为呃(e):呃只猫,呃只狗,何其相似乃尔。

连许多短语,英语与汉语都有许多相通之处。

当我们非常高兴的时候,会说“高兴得要死!”这句话逻辑上实在说不通,有谁会高兴得去寻死的?可是,英国人也这样说,“happy to  death ! ”跟我们的一模一样。

当我们不高兴的时候,往往说“拉长了脸”。这也没太大道理的。可是,英国人形容不高兴,也会说“with long face .”

高兴也罢,郁闷也罢,人家英国人和咱们说得那么相像。

又比如,couple代表两个或一对,但是In a couple of….,并不是只代表两个,而是两三个或几个,“In a couple of days.”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两三天或好几天。而我们说,”还有两天呢。“也并不是只是两天,而是有几天。

我们遇到倒大霉了,说“天塌下来了!”英国人同样会说,“The  sky  falls!”。我们有时把“去世”说成“升天”。同样,英国人也会说,“Raised to the skies!”

今天的英语不与他们隔海相望的德语相类,反而与汉语攀上了亲家。是不是,当年有位中国北方道士,带了三千童男童女,从无锡江阴出发,到了英伦三岛,成了英国人的老祖宗?今天,还真有些我们的专家长篇论证英语是汉语发展起来的。

今天,英语无疑成了最强势的语言。学术论文至少须有英文摘要,上一点档次的论文就必须全部用英文写就。国际经贸活动中几乎100%使用英语,不同国籍商人,相逢之后都用英语对话,虽然他们的母语都不是英语。互联网上的信息85%是用英语传播的,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

不同国家的英语口音也不相同,有标准牛津音的英式英语,也有牛仔口音的美式英语。其它国家,诸如:印度、菲律宾、澳大利亚、各国也有他们自己的口音,谁都不服谁,因此,英语不象汉语那样有普通话,英语没有普通话。

英语如此广泛传播,到了各国势必发生本土化,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也就是所谓的“洋泾浜英语”了,这种现象不仅中国有,即使许多英语国家,如印度等,也因语言习惯不同,也经常出现。

我们不少词汇源自英语音译,如:时髦、摩登,以及现在颇为流行的“酷”和“粉丝”等等。

作为最早开埠的港口城市之一,洋泾浜英语在旧上海时最多,如:土豆(potato)叫“扑铁秃”;丈夫(husband)则是“黑漆板凳”(怪不得上海男人个个怕老婆,原来甘心当老婆的板凳)如此等等。而外来用品直接用英语音译的就更多了,如插座叫做“泊咯(plug)”。一些普通市民百姓也会说上几句洋文如:“生发油抹来抹卖去” (thank you very much)——为了感谢就帮人家梳头?

今天,许多上海话单词源自英语,有些早已成为当地的俗话俚语,如:

称笨蛋为“阿木林(amoron)”、蠢人为“戆大(gander英语呆鹅)”,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为“瘟生(one cent)”,穷人为“瘪三(beg sir)”,装模作样为“吞头势(tendency)”。

有些则是从英语转意而来,如:蹩脚(bilge,英语原指脏水),肮三的意思是难缠 (英语原为贱卖on sale),赤佬意思是坏家伙(英语cheat,原意为欺骗),噱头(英语shit,原意为废话),等等。

有些则是中英混合搭配,如:“戳蹩枷(bilge)”指背后说人坏话,“门槛精”是说像猴子(monkey)那样精,“扎台营”是指充面子 (dashing 英语原意为穿衣考究),找机会说成“混腔势(chance)”;英语的“moulds”一词被搭配得比较多,原意是指脾气、类型等意思,被音译成“码子”,通常用于不太尊重的场合,如:“寿头码子”、“生意码子”、“小刁码子”等等。

用得最多的恐怕是由英语get转来的“轧”字:轧苗头、轧闹忙、轧朋友,还有轧姘头(那时是很难听的贬义词,当然比起古时“通奸”来说,要开明多了,现在,随着与国际接轨,已大幅进步为“婚外情”,浪漫风流,绝对的褒义词,称赞都来不及)。

 

尽管有许多中英相应词汇排列,能产生相同的意思。但是,毕竟文化不同,生搬硬套就成了所谓的“中式英语”或chinglish,q其中也不乏是学生们闹着玩的,如:“Old three old four!(老三老四——上海话责备人家傲气)”、“give you  colour  to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Heart  flower  angry  open(心花怒放)”、“Horse  horse  tiger  tiger(马马虎虎)”、“No three no four( 不三不四)”。这样土洋结合的搞笑之作,往往让人捧腹。

世博前,整顿上海酒店招牌,发现一家名为“航友宾馆”的航空业宾馆招牌上,用汉语拼音和英语混写成“HANG YOU HOTEL”,着实吓死外国人,难道这是中世纪执行绞刑的伦敦塔?

尽管中国人会对出现洋泾浜英语感到尴尬,但是,老外却感到好玩,反而带回国去,成了他们文化的一部分。美国人相互再见说“So long!”,据说,就是源于中国人相互见面时说的“好久不见了!”不过,美国人性子急,干脆提前说了拉倒。

我在美国时,看见一家商店门口的警示牌写着,“No shoes ,No shirt ,No service!”,一开始有点莫名其妙,难道这店不卖鞋、不卖衬衣,连服务都没有。朋友解释说,警告牌的意思是“没穿鞋、没穿衬衣,就不服务!”。美国人着装是非常随便的,因此,这家商店不让光膀子和光脚丫的人进去。这样的洋泾浜英语,比我们中国人用得还地道。

七.日语——企图取巧的中国人的陷阱

翻开任何一本日文书,里面都有大量的汉字。因此,不少需要学门外语,又不想费太多功夫的人,就选择了学日语了,心想,有这么多汉字在里面,肯定不难学了。然而,这只不过是一种诱饵,到头来必定会发现自己掉进陷阱。可以说,抱这种想法去学日语的人没一个能学成的。

日本虽然同我国一衣带水之隔,使用的是同样的文字,然而,日语同汉语并不属于同一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有的学者还认为日语根本属一种特殊语系。很多地方,英语与汉语甚至远比日语与汉语相近得多。

先说发音的音节。我们知道每个词都是由一个个音节组成的,在拼音系统中,音节由辅音和元音拼出来,例如:音节da就是由辅音d和元音a拼出来的。汉字有26个拼音字母,其中5个是元音,其余的是辅音。利用一个辅音拼一个元音便可以拼出100多个不同音节。然而,汉语词汇中有大量的双元音和三元音音节,这样音节的数量就一下子翻好多倍,理论上可以拼出3000种不同的音节来,另外,汉语有四声,因此,这个数字还可以翻上四倍,也就是说,理论上汉语可以有12000种不同的音节。我们中国人说话也实在用不了这么多的音节,实际使用的也只有1500多种不同的音节。尽管如此,汉语凭着这1500多个不同音节,其音节数量恐怕是世界各国的语言中最丰富的了。

日语有51个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比起汉语拼音26个字母来,几乎翻了一番,那么,日语音节的数量是不是要比汉语多出近一倍来呢。事实恰恰相反,可以说,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日语恐怕是音节变化最贫乏的。50个假名都不是拼音字母,本身就是一个个音节(这50个之外的假名ん,用于接在别的假名后面,相当于汉语的鼻音n),它们不能相互组合构成拼音,因此,日本人平时说话的音节就少得可怜了。音节如此贫乏,简直让我们中国人难以想象。为此,日本人又模仿汉语发音,加上了拨音、促音和拗音,三种发音变化,再加上浊音,充其量日语的音节也凑不满二百。要用这么少的一些音节去读其它国家的词汇,更是勉为其难,而日本人偏偏喜欢用这可怜兮兮的几十个假名去标注外来词,剑走偏锋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所以,一般日本人的外语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音节如此之少,为了对付各种各样的词汇,日本语就不得不大量采用多音节词。人家用一个音节代表的词,日本人要用一连串好多个音节来表示。例如,对于第一人称,中国人用“我”、俄国人用“я”英国人用“I”,法语为“Je”(音re)等等,都只用一个音节,而日本人的我——“私”为わたし(音Watashi)或わたくし(音Watakushi),需三或四个音节。够罗嗦的了。

可是,日本人还要往上加码。我们汉语区别主语和宾语的办法很简单,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日本语不一样,是在原有的名词后面,粘贴上不同的尾巴,以作区别。例如,他们在名词后面粘上は(音wa)表示这是主语,粘上を(音o)则表示此词为宾语。这样一来,当日语说,我干什么什么的时候,这个“我”就说成わたしは(音Watashiwa)或わたくしは(音Watakushiwa),有四和五个音节。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早晨我们同人家打招呼,会说“早上好!”或者简简单单的说“早”。而日本人则是:

“お早うございまず!”(音o ha yo u go za i ma su),有人开玩笑说成,“偶哈腰捡着一毛四。”似乎,日本人每天早晨起来弯着腰捡钱。

已经够烦的了,但是,日本人还远远没有满足。

以否定词来说,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例如,问某个人,“有没有结果啊?”中国人一般只会回答“有”或者“没有”,要是哪个的回答是“不是没有结果。”旁边人一定会觉得,“这人怎么那么不直爽,说话干吗兜圈子?”可是,人家日本人就总爱这样说话,他们如果直截了当说“結果がある(有结果)”,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非要拐弯儿说成“結果がないわけではない(不是没结果)”。他们觉得这样说比较委婉,留有余地,当然,更便于推卸责任。

双重否定是日本人日常交往中最常用的习惯的方式之一。这不仅给外国人学日语带来麻烦,也让日本人学外语带来麻烦。例如:对于“日本到处有樱花”这一肯定句,日本人习惯于连续两个否定“日本には桜のないところはない”来表达。习惯成自然,当日本人将此句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不是说,“There are cherry blossoms throughout Japan.”而是“In Japan, there is no place without cherry blossoms.”让英国人或美国人感到简直不可思议。

日本人讲话还必须加上一套一套的敬语和套话。外国人会觉得干吗说那么多废话,可是,日本文化就是这样,没有这些“废话”,就显得没礼貌。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位日本人滔滔不绝的讲了老半天,翻译只三言两语打发了,让人觉得翻译是不是把很多内容都贪污了?

正因为日语如此“罗嗦”,所以,一位美国将军开玩笑对日本人说,“知道为什么你们在二战中会输给我们吗?因为,你们日语比英语罗嗦得多。”是啊,人家早已把命令下达了,炮弹已经打过来了,你还罗哩罗嗦的没完没了,还不等着挨炸吗?

日语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语法规律也大不一样,例如:汉语句子中的词序是主-谓-宾,日语则不同,一般是主-宾-谓,而且,由于每个词的都粘有主语还是宾语的标志,所以,也不一定需要严格遵循这样的词序。一般而言,日语的语法规律要比汉语复杂得多。

最后,再谈谈日语中的汉字。可能是绝大多数词都须用一长串音节来表示,用单个记号来表示会更方便些。日本人自己想不出招来,就借用汉字作为这样的记号。

日本人也曾想废止使用汉字,都用假名,后来发现行不通,1946年,日本政府颁布了1850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均以假名表记。但这,政府规定归规定,老百姓并不总买账,仍有人按习惯使用非当用汉字。1981年,日本政府不得不扩大汉字使用范围,公布实行了“常用汉字表”,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

不过,日语的汉字和汉语的汉字,意义不一定都相同,例如:

日语              汉语

骨折——————费劲

大丈夫—————牢固

猿股——————三角裤

子供——————小孩子

如此等等。

尤其有意思的是,日语的“手纸”指的是信件,而汉语的手纸则是上厕所必带的纸张。所以,如果哪位日本朋友希望得到您的“手纸”,请别将卫生纸寄过去。

即使,某个汉字的汉语和日语具有相同的意思,大多数情况下,发音也是不同的。而且,在日语里,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发音也不一定相同。这种情况在汉语里也偶然会出现,例如“羽扇纶巾”和“满腹经纶”。前一个音guan,后一个音lun。但,这在汉语中毕竟是罕见的。然而,在日语中比比皆是,而且,远不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一个汉字在这个句子里有4个音节,而在另一个句子里可能是5个音节,而再换一个句子又是另外一种发音。所以说,要学会用日语说话,要比能读懂日语更难得多。因此,想轻松学会日语,恐怕没门,除非您是语言天才。

八.语言的进化

语言由词汇构成,语言中的词汇必须有相应的游戏规则组合起来才能有意义,否则,就成了一笔糊涂账,例如把“我”、“打” 和“他”三个词并列在一起,那么,究竟是我打他,还是他打我呢?

各个民族的语言的游戏规则——语法,是各不相同的。而一旦老祖宗选定了某种方式,子子孙孙也就只能沿着这条道走下去。

我们汉语是的语法是最简单的之一。我们的汉人的老祖宗很早就采用主-谓-宾的严格顺序原则,再加上一定的助词,把词组织起来。例如,按照我-打-他这样的顺序,其的意思就是,我是打人者,而他是挨打的。

然而,其他众多民族的老祖宗却走的是另外的路子。

上文中提到的日语,属于粘着语,这些语言中在名词后面粘上个尾巴作标记,以区别是主语还是宾语等等。

而几乎绝大多数民族的老祖宗采用了变格方式。原始的印欧语系有八个格。阿尔泰语的格的数量也巨多,通常有9个(如突厥语族)或6个(通古斯语族)。我国的维吾尔语有9个格,满语有6个格。而芬兰语具有15个格,而匈牙利语则有20个格以上。简直太吓人了。

这么多的格显然极不方便,语言是会进化的,儿孙们未必总沿着老祖宗指的路一条道走到黑。总的趋势是向简单化进化。

拿印欧语系来说,初始的原始印欧语系有八个格。但是,即使在古代,印欧语中完全具有7-8个格的语言也不多见,例如拉丁语只有6个格、古希腊语更只有5个格,只有梵语保留了8个格。

现代印欧语仍具有原始印欧语全部7个格的语言已经不多了,一般都是斯拉夫语族中较小的语言,如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波兰语、捷克语、乌克兰语等。俄语则减少到只有6个格。

古日尔曼语有五个格,今天的德语只保留了四个格,第五格已经没了踪影。

而诸如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应用很广泛的语言,干脆都把格抛到了九霄云外。

其实,这也是语言进化的一种普遍趋势,例如,闪语系的语言中的格,在现代希伯莱语中被部分放弃了。

这种变化是很合理的,也是比较科学的。因此,学者们以印欧语系为基础编造出来的世界语,名词就只有两个格,性也放弃了。

在采用格或粘着的语言中,词序是无关紧要的,主语可以在宾语前,也可以在宾语后。然而,那些放弃了格的语言,就必须转而依靠词序和助词来组织句子,这样做的结果是,语法结构显得简单明了。事实上,我们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在这条道上走定了。你瞧,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还是更早的钟鼎文、甲骨文,哪里有半点格的影子?我们的老祖宗太聪敏了,省了我们这些当子孙的多少事。

可是,话又得说回来,精确的语言定义明确,有严格的修饰和限定,语法必然复杂。条条框框一多,必定繁琐,然而好处是,许多情况下能把事情撇得很清楚。简单的游戏规则虽然简单明了,然而,面对需要组织复杂的情况,就往往力不从心。

这一点,古汉语文言文的表现就比较明显。文言文语法结构简单,语气词特别多,很适合人类抒发内心的感受,因为人的感情往往不是能用语言表达得十分精准的,于是,让文言文大有可为。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图书馆或书铺里充斥着各种文集,…,此类著作中几乎半数是诗歌。”

然而,正如林语堂说,“文言极不适合于讨论或叙述事实,这就是小说家不得不凭借白话来进行创作的原因。”

林语堂还特地举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为例,说“这是雅致的散文,而不是优秀的散文,这是死的语言的明证。假定一个人被迫只能阅读这种散文——肖像描写极其模糊,事实的叙述则轻描淡写——那么这种散文会给他的智慧带来什么影响呢?”(1)

以从句为例,中文几乎很少用从句来限定主句中的词汇。为了描绘复杂情况,许多语言如印欧语系或日语都采用从句来补充描绘。有了这个手段,原则上,句子中任何一个词,都可以通过从句将与这个词相关的“社会关系”,统统囊括在同一个句子里。

例如用中文写这样一段话:

“一头老虎正盯着一头母牛和一匹公马。这只老虎是从西伯利亚越过大兴安岭来的。那头母牛是老张花了五千元钱在去年才买来的,快小牛犊了。而那匹公马是老李家的….。”

采用从句的其他语言里可以通过利用几个从句,把老虎、母牛和公马的上述相关信息放进一个句子里。

这对中国人肯定很难接受,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干嘛一句话里边把所有的人的“祖宗八代”、“七姑八姨”、“亲朋友好”都牵扯进来?这么罗嗦。

然而,人家就喜欢这样,只要你愿意,一句话可以足足写一页纸。但是,英语中的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有who、whom、whose、which、that等等没有性、数、格的变化,一些关系有时还会闹不清。上面的例子中,引导从句如果用that ,那么,指的是母牛还是公马?不太明确。

在俄语中引导定语从句 который 等关系代词中,有性、数、格的变化,其性、数必须与主句中被说明的词一致,格则取决于它在从句中的位置。这样就能更明确表明各种相应关系,指母牛绝对不会误解成公马。

现代汉语也就是“五四运动”以来提倡的白话文,历史上早就是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了,与文言文相比,描述事物更为清晰明了。世界各国的科学、政论、哲学等各个领域的文章都能用白话文翻译过来。

然而,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引导从句的关系代词,因此,相对缺乏引导从句的手段。中文因为所有修饰词都必须置于被修饰词之前,要这样做的话,句子就变得非常冗长和晦涩。1930~1950年左右一些翻译家,往往将原文句子直接照搬翻译过来,让人简直无法读得下去。今天,对于复杂情况的表达,汉语一般采用短句,外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相对来说表达结构比较松散。

今后汉语如何发展,是不是会引进关系代词,就不得而知了。

九.拼音字母的发展历程

七千多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和五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尼罗河文明,是两处有确实考古证据的最早人类文明发源地。

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便于保存。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发明古埃及象形文字由图形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构成最初由古埃及僧侣和书吏使用至今在埃及的神庙等地还可以看到大量这样文字的雕刻。

这两个区域以外的地中海东岸偏北地区一带,则生活着一个名为腓尼基的民族。他们善于航海经商,全盛期甚至控制了西地中海贸易,也在沿岸建立了不少殖民点。经商需要必须作商业来往记录,然而,无论是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还是埃及的象形文字都很不方便。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借用古埃及人的几个象形文字,并简化苏美尔人的若干楔形文字,把数千个不同图象改变为便利于书写的笔画简单的22个字母。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

22个字母,都是今天所谓的辅音,没有元音。他们的元音的发言是通过词汇间的连接猜想的。

有趣的是今天以色列人采用的希伯来语也是只用二十二个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拼写的时候其中四个辅音字母结合一些符号当作元音来拼写单词。

以后,腓尼基人这22个字母渡过爱琴海传入希腊。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增添了元音,并作了其他改进。这种经过改进的文字系统传入意大利。古罗马人稍微改动字型,又把它们教给了西欧其他民族。

腓尼基字母作为世界字母文字之开端。在西方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后者又发展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

在东方派生出阿拉美亚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莱、波斯等民族字母。中国的维吾尔、蒙古、满文字母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拉丁字母在世界上普及最广,不仅在欧美国家,我们的拼音字母也同样采用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jpg

而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则采用斯拉夫字母:

俄文字母.jpg


当年中苏友好时满大街都是。

希腊字母用得对多的是圆周率π,其余平时很少用到,但是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的公式中却被广泛采用。

希腊字母.png


公元前6~前4世纪,腓尼基各城邦先后被征服,先后处于希腊人罗马人的长期统治下,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腓尼基人地中海殖民地迦太基一度称霸,垄断西地中海海运贸易。后来与罗马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名将汉尼拔赫赫有名。然而最后迦太基被罗马灭亡,燃烧火焰持续了17天,迦太基文明从地球上消失了。迦太基人后裔也不知所踪。

然而,他们创造的拼音文字依然在今天世界各地熠熠生辉。

1)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p232,233


浏览(2364) (7) 评论(1)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云乡客 留言时间:2024-06-13 16:39:39

中学时学过两年俄语,我发 R 音毫不费劲,要搞清楚各种变格却实在不容易。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漫漫求索
注册日期: 2024-01-30
访问总量: 169,70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各色个性和各种人生——近代百姓生
· 有趣的各国文字
· 世界语言趣谈
· 汉语特性之浅见
· 小店主“贼骨头”的文革嬉耍——现代
· 毁灭文明的空前浩劫——现代百姓生
· 一群裸体女人引燃全市大武斗——现
分类目录
【社会】
· 各色个性和各种人生——近代百姓生
· 有趣的各国文字
· 世界语言趣谈
· 汉语特性之浅见
· 小店主“贼骨头”的文革嬉耍——现代
· 毁灭文明的空前浩劫——现代百姓生
· 一群裸体女人引燃全市大武斗——现
· 一家工厂内的政治运动——现代百姓
· 公园里的闹剧——现代百姓生活(12
· 赌棍、小偷和光辉榜样
存档目录
2024-06-01 - 2024-06-26
2024-05-05 - 2024-05-27
2024-04-02 - 2024-04-30
2024-03-06 - 2024-03-31
2024-02-03 - 2024-02-25
2024-01-30 - 2024-01-30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