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歐洲和中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今天,歐洲面積為1010萬平方公里,如果扣除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則約580萬平方公里,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面積的2/3。然而,這塊土地上大約有160多個民族,大大小小共計四十多個國家。法國土地面積為55萬平方公里,是中西歐最大的國家,面積大約也只有新疆的1/3,和四川的48萬平方公里基本相當。至於如摩納哥、列支敦士登那些袖珍小國的大小,甚至不及我國的一個小縣城。 1.歐洲的分裂和中國的統一 歐洲也曾經統一過。大約公元前753年,羅馬城建立。公元前265年,羅馬統一了亞平寧半島全境,經過一系列征服,公元前二世紀末,羅馬控制了整個地中海區域,自西到東,包括:歐洲部分的不列顛的大部分,法國全境、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非洲和亞洲的地中海沿岸,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小亞細亞。羅馬帝國的統治從公元前二世紀末,至公元476年滅亡,長達五百多年。這段時間裡,在帝國版圖內,除希臘人之外,拉丁語被各民族廣泛採用,各民族也不同程度接受了羅馬文明。羅馬帝國疆域之外,基本上是蠻荒落後之地。從公元4世紀開始,西羅馬帝國開始衰落,大批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以及來自亞洲的一些民族等蠻族相繼擁入帝國疆域,其過程整整持續了4個世紀。公元 476 年,隨着帝國最後一個皇帝被蠻族僱傭軍頭目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帝國疆土分裂。以後,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趕到意大利來“重頭收拾舊山河”,可是好景不長,沒多久意大利又被倫巴底人征服。羅馬帝國的發祥地——意大利,在以後長達一千三百九十多年的時間裡,一直處於分裂狀態,直到 1870 年。 以後,法蘭克的查理大帝和德國薩克森王朝的國王先後成為帶有“羅馬”光環的皇帝。可是,這些人並非是羅馬血統,而是地地道道的日耳曼蠻族血統。就如鮮卑人在中原建立的北魏政權。德國人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同樣是好景不長,從13世紀開始分裂不斷,德國的分裂狀態持續到十九世紀的1871年,也長達600多年。 歐洲人似乎生來就有一種鬧獨立的情結。不但是過去的中世紀,就是進入近現代,依然一批批國家獨立出來:1609年荷蘭獨立、1831年比利時獨立、1890年盧森堡獨立、1905年挪威獨立;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分裂成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波蘭;冷戰結束後,前蘇聯西部領土上的波羅的海三國首先宣布獨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緊緊跟上;沒過多久捷克斯洛伐克再 一分為二,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南斯拉夫則一下子分成塞爾維亞和黑山、克羅地亞、波黑、斯洛文尼亞和馬其頓五國。這期間,波黑塞族、克族和穆族之間爆發戰爭,三族共動用近2000門大炮、600輛坦克、600輛裝甲車以及戰鬥機。波黑430多萬人口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戰爭導致北約對南聯盟的狂轟濫炸。事情還沒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西班牙的巴斯克分離主義,英國的北愛爾蘭還在鬧獨立。 歐洲人的獨立情結,往往讓中國人很難理解的。袖珍國家列支敦士登,被圍在瑞士裡面,人口僅僅3萬多,50名警察和兩條警犬構成全部武裝力量,然而,就是不願讓瑞士併吞。彈丸之地的摩納哥於1861年獨立,面積僅1.95平方公里,人口3.4萬, 1919年與法國簽訂的條約規定:一旦國家元首逝世而沒有男性後裔,摩納哥將併入法國。因此,一旦王妃生育一男,大家就鬆了口氣,舉國歡慶。最近還意圖修改憲法,沒有男性繼承人,女性的也行,總之不願做法國人。 雖說成立了歐盟,但是,各國之間依然猜忌很深,政治家們絞盡腦汁搞出來的歐盟憲法草案,說否決就否決了。 中國傳統的天下一統思想,把西周視為最高理想境界。周王朝約公元前1046年建立,至公元前256年滅亡,共計存在為790年。從本質上看,周王朝並沒真正統一中國的中原。周初封國七十一,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恐怕也不能認為當時負責分封的周公沒頭腦,那時候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硬是要統到一起來管,也未必管得了,還不如乾脆分給大家,自己享受諸侯的朝聘貢獻,坐當太平天子得了。西周王室盛時,直接管轄的王畿方約千里的土地,軍旅達十多軍,14萬人以上。各諸侯國較重大的事情還得聽命於周王室,但是,畢竟絕大多數事情還是可以在自己疆土內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的。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宣告西周結束東周開始。東遷以後,天子局處在方一二百里的一隅之地,王室只能有三軍、二軍,甚至不足一軍。世界上的事,就是憑實力說話,逐步強大起來的諸侯,不再買周王室的帳,互相攻戰,甚至蠶食周室土地。公元前708年,周桓王討伐不聽話的鄭國,鄭伯不僅膽敢領兵抗拒,而且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把王師打得落花流水。周桓王本想教訓別人,反被別人教訓,落得個灰頭土臉。 戰國時秦楚兩國各有步兵百萬,車千乘,騎萬匹;趙、齊、燕各有步兵數十萬;韓國兵力最弱,也有步兵三十萬。作戰時常常動員兵力數十萬。一次戰役,被斬首的士兵常達數萬甚至數十萬。 各國邊境修築了大規模的防禦工程,其中比較長的稱為長城。至今在山東還能看到齊國遺留的長城。 由此可見那時候諸侯國都已具備了政治、經濟和軍事各方面的獨立和完備的國家體系。因此,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長達550年的時間裡,華夏土地實際上一直處於諸侯國分割的狀態。 中國的真正統一應該是從秦始皇開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公元前207年秦滅亡。諸侯混戰五年後,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皇朝,中國重歸統一。 以後,中國的統一時間越來越長久,分裂的時間越來越短暫。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統一時間最長久、人口最多、管轄範圍最廣和文化延續最悠久的國家。這在世界歷史上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對比一下歐洲和中國的情況是很有趣的: 公元前221年,秦皇朝統一中國後,建立了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文字,為中國的今後統一奠定了基礎,然而,這個短命的皇朝僅僅維持了短短的十四年就被推翻。然而,統一的14年和以前長達550年的分裂狀態相比,只是極短的一瞬間。 羅馬帝國統治從公元前二世紀末開始,統一時間長達五百年多年,在此期間,羅馬建立了行省制度,修建了大量的道路(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拉丁語在帝國內部廣泛使用。羅馬帝國統一的開始時間與秦統一中國差不多,而到其滅亡的時候,中國早已經歷了秦、兩漢和兩晉五個朝代。 羅馬帝國和中國的中原皇朝都有北方落後的游牧民族問題,帝國與那些野蠻民族時而對峙戰爭,時而和平相處。 差不多與西羅馬帝國衰落的同時,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以後開始了所謂的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蠻族把中原地區折騰得一塌糊塗,但是,蠻族並沒能在中國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而是逐漸被漢族所同化。二百多年後,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中國再一次統一。以後,中國的統一時間越來越長久,分裂的時間越來越短暫,而所有入侵的蠻族也都擺脫不了被同化的命運。 而在羅帝國,進入帝國的蠻族原本十分落後,多數還停留在部落社會,沒有有效的國家觀念。西哥特人、汪達爾人都一度攻占羅馬,把羅馬洗劫一空。不過,許多蠻族進入羅馬疆域,並不是血腥征服,而是相對平和的遷徙和滲透,帝國利用蠻族僱傭軍拱衛邊疆。僱傭軍甚至成為國家的禁衛軍,首領可以自由出入宮廷,掌握朝政大權,皇帝成了他們的傀儡。中國皇帝從來沒有如此膽量,與蠻族有這樣密切的關係。然而,與中國的情況不同的是,儘管有長達四個世紀的相處時間,落後的蠻族並沒有被高度發達羅馬文明所同化,而是在羅馬帝國原來的領土上建立起自己的蠻族國家。 是什麼原因,使得中國後來能維持長期的統一,而原來統一基礎比中國好得多的歐洲卻走上了分裂的道路? 從客觀的環境因素來看,中國的中原地區面臨着外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內部洪澇災害的雙重壓力,整個民族有較強的凝聚需要。 一些學者(如費正清和賴肖爾)認為,中國採用非拼音的漢字,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儘管各種方言,同一個詞彙各地人發音不同,但都用同一個漢字來表達,於是,大家就有了文化認同。這也許是一個有利因素,但絕不是全部,當初羅馬帝國普遍採用拉丁文,後來,大英帝國絕大多數殖民地都採用英語,但是,要分裂照樣沒商量。 事實上,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其它原因,造成了中國統一和歐洲的分裂。 2.天下一統和民族主義 春秋戰國時代,儘管諸侯割據,然而,周王到底是大家名義上的共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任何一個諸侯國,即使強大到足以當霸主,形式上還須尊崇周王的。大家心目中,無論是燕、趙、還是齊、魏,都是周人。所以,除了楚國的屈原,幾乎沒有多少人對自己所屬的諸侯國有愛國主義精神。相反,許多人文士說客如商鞅、蘇秦、張儀,武將如樂毅、吳起、伍子胥等等,都在列國跑來跑去,哪位國君用我,就為哪位服務,就如今天世界上的體育教練,沒人罵他們是賣國賊。就連儒家孔聖人,為了實現理想,也周遊列國。 古代中國人心裡,天下或世界就是四海之內,於是,很早就有了世界主義的意識。因此,一旦秦、漢統一海內,大家也就認為是天命所歸,予以接受。 秦嬴政統一海內,自認為立下了空前豐功偉業,連三皇五帝都比不上,自封為皇帝。以後,當皇帝的就都以始皇帝為榜樣,以一統天下為己任。再加上儒家鼓吹三綱五常,絕大多數人也把一統天下者視為正統,即使是外族人來一統,反抗一陣子後,最後也能認可。典型的例子是,南宋降將劉整慫恿忽必烈伐宋,“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為正統。聖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問,而自棄正統耶?”後來,康熙平定吳三桂的功臣絕大多數是漢臣,鎮壓太平天國的也是曾國藩、左宗棠等漢人。在這裡,民族問題是次要的,維持皇權正統和國家統一才是首要的。 在中國,任何割據勢力都沒法要求對割據“國家”有“愛國主義”精神。按照正統觀念,割據勢力被稱為“賊”,軍為“賊軍”,將為“賊將”。割據勢力的人向正統投降,被稱之為“歸順”,不用擔心被排入“貳臣”之列。楊業原本是北漢降宋之猛將,依然被看作千古忠烈的代表。 中國人之統一意識之強烈,超過其它任何事情,“人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所以,在中國任何分裂的企圖,在精神上就沒有支柱。 中國人的天下一統,不僅包括華夏血統,對其他民族也一樣。並不認為人的貴賤決定於其民族,而是決定於教育。《論語·顏淵》 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先後收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為弟子,甚至還打算去“九夷”施教。 如果說中國人有統一情節,歐洲人似乎有分裂情結。古希臘是歐洲思想的源頭。可是,小小的希臘當初就有200多個大小城邦,互相爭鬥不休,被馬其頓征服前,從未統一過。古希臘的哲學家,如柏拉圖,雖說也討論國家體制,卻很少提及江山一統的問題。事實上也難,有誰有這個資格來實行一統,雅典,斯巴達還是底比斯?一統的理論就沒有建立起來。 無論是柏拉圖還是亞里斯多德,都樂於把人分成奴隸主和奴隸,古羅馬則把奴隸稱為“會說話的工具”,壓根兒不把奴隸當人看。莊園裡奴隸脖子上套着木枷進行繁重勞動,數以萬計的角鬥士為了羅馬人的娛樂和刺激,血流成河,一場結束,黃沙鋪撒到地上,蓋住鮮血,繼續下一場格鬥。歐洲長期實行販奴運動,把大量黑奴販賣到美洲。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為了廢奴,美國南北雙方殺得天昏地黑。 把人分成奴隸和奴隸主,本民族的人當然應當是奴隸主,別的民族則天經地義是奴隸坯子。只有本民族的人才是人,其他民族的人就根本不當人看,必然釀成深仇大恨,怎麼肯融合和統一? 另外,也許不同的政治制度也是一個原因。君主制里,君王把普天下的百姓看作自己的子民,自己一人一家高高在上,其他人都一律平等。但是在羅馬的共和制里,羅馬人是羅馬帝國的主人,高於其他民族,羅馬人作為既得利益集團,無論是元老院還是羅馬人的全民大會,要他們放棄本族的利益的議題絕對通不過。羅馬人如此,其他民族以後當然仿效。 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所指出的那樣,“歐洲的文化是民族主義的,而不是世界主義的。”本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還能談得攏? 3.集權和割據 中國列朝列代都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對任何可能造成地方割據的勢力嚴加防範。從秦漢始,朝廷就對豪強進行抑制和打擊,一些地方的豪族大戶,往往被全家族連鍋端到別的地方。兩漢以來一次次廢奴,其中一大原因也是防止奴隸主勢力坐大。如果,一個奴隸主的擁有成千上萬名奴隸,還能乖乖聽命朝廷?漢劉邦定下規矩,非劉姓不得封王。而絕大多數朝代封的王爺,都被地方長官嚴加監視,就怕他們亂說亂動,就像是關在鳥籠里的金絲鳥。 地方上的行政官吏,由文人擔任。早在漢代就對地方長官實行迴避制,規定不得由本地人士擔任刺史,以後又實行“三互法”,不僅不許本人,還禁止姻親及兩州人士與對方換籍為官。隋文帝規定九品以上官員一律歸中央任命,地方官儘量不選用本地人。後來,又實行三年任期制,刺史和縣令三年後要輪換到另外地方做官,防止時間長了地方割據勢力互相勾結,地方財政大部分必須上交國庫。財權、任免權和軍權都集中在中央手裡,另外中央還有獨立的嚴密監察系統,時刻監視地方官員和豪強,地方勢力還能翻得了天? 歐洲情況則不同,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是奴隸制,古羅馬元老院的元老,每個人的地盤裡都有成千上萬個奴隸,誰服誰?原本還是是蠻族的日耳曼人唱主角後,一時也沒學得會建立完整的國家機構,國王只好把土地層層分包下去,即所謂的“分封”。分封到土地的貴族就成了領主,可以世襲,形成一個個獨立王國,不容許他人隨意侵犯和進入。即使是國王不得到領主們同意,就別想支配領主手下的人。十四世紀法國流行的一句話是:“我的臣下的臣下,不是我的臣下。” 領主們在領地內掌握生殺大權,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和城堡。這在中國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別說是城堡,就是圍牆造高一尺,都可能因違制而腦袋搬家。郭子儀當年天天把自家院門大敞,別人在街上看到他穿着睡袍便帽出出進進。有人勸他,這樣未免太不雅觀了。郭子儀說,我家深宅大院的,要是有人告我院子裡藏有甲兵,就百口難辯了,要看就讓他就是了。 地方勢力坐大,必然鬧分裂。以德國為例,到 16 世紀德國居然有七大選侯,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獨立的騎士領地。 4.知識和血統 中國雖然早在周朝已進入封建時代,但是,家奴還是存在的。兩漢以來,多次廢奴。兩漢的禁奴詔書常引《孝經》的“天地之性,人為貴”來開頭,人的尊嚴也包括奴隸在內。陶淵明送一個僕人給自己的兒子,附書叮囑,“此亦人子,當善待之。”王莽的兒子殺死家奴,王莽就逼其兒子自殺,王莽此舉得到世人好評。《紅樓夢》裡,賈寶玉把作為女奴的襲人叫姐姐。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自唐朝李世民開始,中國開始以科舉取士,這一制度一直維持到滿清末年。中國絕大多數官員,都來自科場。不管何種出身和血統,一朝金榜提名,就如鯉魚跳龍門。官場上,兩榜出身者昂首闊步,捐班、恩蔭之類的人,不管如何財大氣粗或者出身高貴,都不免要矮半截。雖然,不可避免也會出現弊端,然而,一旦發現科場舞弊,鬧不好主考官都可能要掉腦袋,因此,基本上還是比較公平的。例如,1148年宋高宗和1256年宋理宗時,中榜的考生中,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貧寒出身,祖孫三代沒人當過官。明初100多年間,三代無功名者中進士的高達60%,其餘時代也大體如此。因此,在中國決定人們貴賤的,主要不是血統,而是知識。 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進入封建時代,然而與中國有自由身份的農民不同,歐洲領主莊園裡的勞作的是沒有人身自由的農奴。中世紀歐洲,許多國家的法令規定領主對女奴享有“初夜權”。這一臭名昭著規定延續了好多世紀,在法國甚至延續到1789年法蘭西大革命之前。 孔子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即使到了兩千年之後的歐洲,都是革命性的。對講究血統的歐洲來說,“學而優則仕”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司湯達反映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現實的名著《紅與黑》裡,儘管是在法蘭西大革命之後幾十年了,主人公於連,由於是木匠的兒子,儘管才華橫溢,卻只能被腦子如白痴的貴族欺壓,休想出得了頭。而在中國,木匠、農夫的兒子當大官,還能算得了什麼稀罕事? 中國的科場考試全由中央政府掌控,因此,大量人才通過科舉制度被中央政權集中吸收,一方面緩和了社會矛盾,另外也無疑對國家的統一起到很積極的作用。但是,有才華的青年,如果無法被中央政權吸納,則為了自身的出路,必然會去投靠割據勢力,加劇了分裂趨勢。 5.寬容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寬容平和,對民族團結和統一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孔子一再強調“中庸之道”,要求保持適度的均衡,而不要走極端。孟子說“仲尼不為己甚者。”對於不同點意見,孔子的態度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莊子曰“不同同之為大。”道家的陰陽黑白的八卦中,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陰陽雖然相剋但也相生,成就世界。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幹嘛還爭得面紅耳赤?所以,中國古人對事物的看法往往採取比較平和與寬容的態度,所謂“海納百川有容為大”。老百姓更有俗話“丞相肚裡好撐船。”歐洲人建立了中國古人沒有建立的邏輯體系,然而,世界是十分複雜的,根據幾條原理,進行簡單的推理,很可能走到極其荒謬的極端。例如,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推演出人種優劣論,演變到納粹對猶太人、斯拉夫人的大屠殺。 正是這種寬容和平和,中國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宗教戰爭。開始時,儒、釋、道三家在皇帝面前還爭論得面紅耳赤,但從來是動嘴不動手,到後來,辯論變成了一團和氣的談笑風生。而且,和尚、道士和儒生還會聚在一起談詩論畫。有些地方居然孔子、老子和釋迦坐在同一個殿堂里,享受香火。 在西方,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出於中東,共用許多開初神話,可以說是三教同源,耶路撒冷是三教共同的聖城。然而,以後就相互殺的血流成河。別說是耶穌和穆罕默德絕對坐不到一起,就連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和遜尼派都水火不相容,而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之間更是大開殺戒。波黑的塞族、克族和穆族原本是同一民族,卻因信教不同殺得血流成河,要不是國際干預,幾乎殺到種族滅絕。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原先都是閃族人的後裔,也由於宗教信仰不同,今天成了死對頭,中東也成了世界最危險的火藥桶。在中國人眼裡看來,本是同根生,退一步海闊天空,有什麼過不去的,犯得着這麼較勁嗎? 可以從一個教堂的情況看西方文化的分裂特色。1099年基督教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隨即大肆屠殺伊斯蘭教徒,屍體堆積如山,血液在街道流淌,漫過行人膝蓋。1187年,伊斯蘭教徒收復耶路撒冷,允許基督徒到城內的基督教聖塞普卡教堂去禮拜。然而,當地的基督教分裂成七個不同派別,其中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和諾曼教派是較大的三個。於是,這個教堂的歸屬成了各教派爭奪的焦點。1757年,通過國際仲裁,把教堂的所有權劃歸這較大的三個教派。教堂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支蠟燭,甚至每一個釘子都作了明確規定。例如,教堂大廳內,一圈大理石範圍內的地面歸天主教所有,另外的地面由另兩個教派瓜分。柱子當然也有分的,其中一根方形柱子歸東正教和天主教共有,以縱向的對角線劃分勢力範圍,打掃時,各清潔自己的半邊。大廳外的地盤少不了也作了分割,前院歸東正教,台階歸天主教。然而,儘管作了十分詳細繁瑣的規定,還是免不了百密必有一疏,台階的底部究竟屬於院子,還是階梯的延伸?卻忘了規定。於是,麻煩就來了,偏偏有一架一人高的木梯擱在階梯的底部。這架木梯該屬於哪個派呢?雙方爭論了140多年,在1920年,還有兩位教士在爭論中被殺。 不僅當地的教徒動輒大動干戈,那些幕後支持的大國也常常自己赤膊上陣,為此,在十九世紀還爆發了英、法對俄國的克里米亞戰爭。 三個大教派各有所得,倒霉的是其它四個較小的教派,它們的信徒只能憑頒發的公文證明進入教堂。其中一個小教派的證明公文在一次火災中被燒毀,於是,這個教派的信徒300多年來再也沒能進入這個教堂禮拜。 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幾乎是無法想象的,人家已經好幾代進教堂了,熟人熟臉的,一旦文書被毀就翻臉,也太過分了吧。中國人素來說,“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一定會說,“進來、進來,沒事。” 清康熙年間,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桐城的老家與鄰居在宅基地發生爭執。張英得知消息後,給家人寫了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退讓三尺,鄰居深受感動,也退地三尺,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雙方謙讓傳為美談,六尺巷由此而來。 孔子主張作為君子的最高標準是“溫良恭儉讓”。說到忍讓,《寒山問拾得》 里有一段很有趣的對話“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如果,西方人也有這樣的涵養,哪裡還有這些戰爭。 中華文化的寬容和深沉的美,具有磁性般的強大吸引力,許多外來民族,不管是征服者還是被征服者,不管是積極推行還是盡力阻撓,最後都被同化了。不僅是入侵的匈奴、女真、蒙古人,連世界上最難被同化的猶太人,移居到開封后也被同化了。世界歷史上,能長期保持自己文化傳統綿延不斷的只有兩個民族,一個是中華民族,另一個是猶太民族。世界各地猶太民族極少被其它民族同化,但是,也同化不了其它民族。中華民族的這種強大的同化力量,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沒有過的。 即使到了近代,羅斯發現,“許多駐中國的外國領事官員大部分同意中國人看問題的方法,而不同意西方人的觀點。他們似乎漸漸地被中國文化同化了。”有些西方人還抱怨,大清政府聘請當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爵士已經活脫脫象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各民族逐步同化和融合,國家的統一就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礎。 中國歷史上長期面臨自然災害和外族入侵的嚴峻挑戰,中華民族以卓越的凝聚力,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了輝煌的文明。 以至於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不禁由衷贊同: “羅馬帝國崩潰後,西歐世界再也沒能挽回原來的政治統一。西方對政治上的影響是使世界分裂。西方的政治傳統是民族主義,而不是世界主義。 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華民族逐步培育起來的世界精神。 中國的統一政府,在以前的2200年間,除了極短的空白時間外,一直是在政治上把幾億民眾統一為一個整體的。…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絕對需要的。” 2009年,面對俄羅斯遠東土地上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些俄羅斯人擔心他們的遠東國土遲早會淪為中國人的勢力範圍。一位俄羅斯的漢學家回答說,“那倒不會,只不過恐怕若干年後,我們大家都用漢語說話,用漢語思考問題了。” 但是,這些說法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卻千萬不可頭腦發熱。而是必需認真反思的。應該看到情況的另一面是,世界進入近代後,歐洲國家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革命和工業革命後,西方國家在各個領域都遙遙領先。而我國經歷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制統治,國民的思維和心態被徹底僵化,原來那套千年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政治體系成了沉重的枷鎖。就好比,當年你推着發明的獨輪車遙遙走走其他肩挑背扛人群的前面,然而,當別人發明了自行車、汽車和飛機後,你繼續推着輪軸歪斜、輪子摩損的獨輪車,只會成為沉重的負擔。大清帝國所謂的“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洋務運動,最後被小日本揍得滿地找牙。 今天如何接受世界先進思想體系和和政治制度,是刻不容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