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比李克强好很多。请看:
习近平毕竟是理科生,清华化工系毕业的,对科学技术有专业的认知。习近平80年代初曾经多次访问美国, 在两国对比悬殊的当时,应该对美国由科学技术推动的现代化有深刻的印象,对科学技术充满敬畏和向往。这可能成为他出任国家元首后,致力于科教兴国的原初动力之一。
中国政府重视发展尖端科技,布局产业升级,提出中国制造2025, 始于十几年前的习近平任内。现在看来,已经如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在机器人,无人机的产量上已经世界领先;AI 的产业应用大概也是领先;AI 基础大模型的研发也基本追平美国。记得,当初中南海政治局学习还听取专家讲过量子力学。习近平确有远见卓识,对国家科技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做出前瞻性决定性的贡献。
习近平的能力视野见地远远在李克强之上。李克强资质平庸,靠死记硬背政治历史地理考入北大。上了北大,还是继续各种死记硬背对付考试。据同学回忆,李克强整天在背英文单词,背名人名言。即使如此,在香港大学讲的那一口英语,别人尴尬,就他自己不尴尬。文才也一样枯竭。大学毕业时给女同学写个临别赠言,几句话整不来,只好默写一段他人的话,署上自己的名字。脱稿讲话时,能把贫困人口平均收入搞错,显示他看不懂统计报表。
李克强对科学技术既没有专业知识,也缺乏基本了解。他年轻好奇时没出过国,对科学技术驱动的现代化社会缺乏直观认识。很难想象,科学技术、高端制造,这些关键词在他的脑袋里占据什么位置。实际上,由于科学教育的缺陷,社会上科盲很多,李克强只是其中之一。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里,一个显然科盲的嘉宾略带挑衅的口气,问一个著名科学家:“数学有什么用”?告诉他,数学和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一茫然。李克强能比这个嘉宾好多少 ?是个问题。
以李克强的文化程度,国家科学技术规划之类的文件,他可能每个字都认得,但不知道讲什么,还能指望他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不信,团派喉舌可以贴一个李“中堂”在科技报告上的“朱批”,让大家看看,除了画圈外, 他还能写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