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实际 授人以渔 物从其类。只有人类知道和重视历史,并且能够以史为鉴。本文为一篇难得的纯历史性学术资料“西学东渐,报效民族: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写真”的连续摘转,内容非常丰富,文章中没有涉及到任何政治,宗教,教派和信仰,是一份难得的真实历史资料。文章中的教会是以圣经为经典的教会;教会学校是指教会创办的普通学校,非专门学习神学的学校。前一篇“教师治学 饮水思源”,重点是饮水思源。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值得所有炎黄子孙们分享。 西学东渐,报效民族: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写真 六. 契合实际 授人以渔 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人数众多,目地、观点、做法与效果也不尽相同。下面仅举几个实例进行简单介绍。 1. 翻译圣经
传教士传播的内容应当忠实于经典原义,绝对不可以人意代替经典。 1813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将《圣经》新约翻译完成并在广州出版,1823年将新约与旧约圣经合并出版名为《神天圣书 》。1831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到澳门,在马礼逊逝世后,郭士立等人修订马礼逊的《神天圣书》,1838年对旧约修改以后订名为《旧遗诏书》。对新约进行多次修订,最后订名为《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 1842年美国传教士娄理华(Walter Macon Lowrie)抵达澳门,1845年转往宁波翻译圣经。 184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到上海与美魏茶、慕维廉、艾约瑟(Joseph Edkins)等传教士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印刷出版中文书籍。麦都思在墨海书馆得王韬协助,将圣经翻译成中文(深文理圣经)。 1885年美国的富善(Chauncey Goodrich)牧师开始翻译圣经(和合本),1890年参与七人委员会,负责翻译圣经,1917年全部圣经翻译定稿,1919年出版。他还将圣经翻译成蒙古文出版。 1968年12月25日 意大利神傅雷永明(Blessed Gabriele Allegra OFM)主持的思高圣经学会出版了《圣经》的思高译本。 2. 知己知己 1836年 美国的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牧师来华居留时间长达47年 。他重视对中国传统学习,他对比儒家的三纲五常即:儒教之所重者五伦,而基督教亦重五伦。他还认为,儒家讲“仁”,而基督教的“爱即是仁也”;儒家讲“义”,“上帝以义为喜”;儒家讲“礼”,而《圣经》要人们“以礼相让”;儒家讲“智”,《圣经》中称“智慧之赋,贵于珍珠”;儒家讲“信”,《圣经》中则有“止于信”,即“信”是最高美德。1876年,清政府为表彰林乐知在译书和教学方面的贡献,特授予他五品顶戴官衔,后又钦加四品衔。 1839年苏格兰的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牧师于1841年开始着手翻译并出版中国古典哲学经典。 1850年到1855年美国丁韪良牧师不但系统学习了《尚书》、《易经》、《诗经》、《春秋》、《周礼》、《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 而且对汉语方言、音韵、训诂等也进行了研究。丁韪良对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入了解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丁韪良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是,孔夫子可以称为“至圣”,人们可以在礼仪中向孔夫子像敬礼,而且认为中国基督徒可继续遵守祭祖的仪式,甚至对佛道亦持开放态度,认为佛教是“为基督教作准备”的。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开学之际,为照顾外国教习,首任管理学务大臣孙家鼐同意传教士们不必参加祀孔典礼,但丁韪良却带领外国教习参加了祀孔活动,并当着中外来宾的面,向孔夫子像鞠躬,为的是“对这个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象征,表示他们的敬意”。丁韪良认为,要想成为中国教育中的一分子,就必须要与中国文化认同,祭孔正是表明自己的这一立场。
3. 随乡入俗 英国传教士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穿中式服装并曾经提出,剃须留辫以融入中国社会。 1873年美国传教士夏洛特·迪格斯·“洛蒂”·蒙恩( Charlotte Diggs "Lottie" Moon)到山东省登州,她逐渐认识到越少西化,越多认同中国人,就越能降低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好奇,而向福音开放。她开始穿中式服装,采纳中国风俗,尊重及欣赏中国文化和学问。结果换来中国人对她的爱戴和尊敬。 美国传教士郭显德 (Hunter Corbett)在烟台地区长达56年之久,他积极融入中国社会了解民情,熟读四书五经,常以儒家学说与人理论,时人送其绰号为郭麒麟。郭显德夫妇根据当地具体所缺在山东兴学,创办烟台第一个幼稚园,在烟台建医院和博物馆,并且两度在山东主持救灾工作,曾经获得政府授予的奖章。 第二代传教士美国的棣慕华( Charles E. Devol )为国际知名的植物学家, 1903年10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六合县,一生热爱中华文化,常以江苏六合人自居。 4. 授人以渔 美国的丁韪良牧师在任同文馆总教习期间,根据中国没有法制的国情,于1876年组织同文会馆开馆时最初的学生联芳、庆常、贵荣、杜法孟等与丁韪良合译了一部德国学者马顿斯的西方国际法着作《星轺指掌》( Charles de Mavens. La Guide Diplomatique. 1832. ) 出版,这是中国近代引入的第一部叙述外交制度的专着。1863 -1864年丁韪良翻译美国人惠顿所着的的《万国公法》( Henry Wheaton .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1836)出版,该书受到恭亲王等人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款付印。1880年丁韪良组织联芳、庆常、联兴、贵荣、桂林等合译瑞士布伦智理的《公法会通》( Johann Caspar Bluntschli. Le droit International Godifie. 1868. )于1880年由同文馆出版。联芳、庆常等后来都成为外交人员。丁韪良于1898被授予二品官衔,189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丁韪良名誉法学博士的学位。 1580年意大利的利玛窦(Matteo Ricci )神甫来到中国传教,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他是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1607 年利玛窦与中国教徒徐光启合作翻译他在在罗马学院学习时用的课本,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回的译本,还翻译了德国天文及数学家、教徒克拉乌维斯(Clavius,Christoph )所着的《实用算术概论》(Epitome arithmeticae practicae,1583年),内容是四则运算、分数至比例、开方、正弦余弦等,由教徒李之藻笔录,清朝时录入四库全书;关于应用几何、测量方面的《测量法义》附《勾股义》, 由徐光启笔录;《元容较义》和 天文学知识《浑盖通宪图说》均由教徒李之藻笔录。他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等技术知识,他的着述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619年德国神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抵达澳门。1623年成功地预测了当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后来又成功地预测了1624年9月的月食。他采用一种罗马关于月食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北京子午圈与罗马子午圈的距离。为此,完成了测算日食和月食的《交食说》。 1629年他还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望远镜的《远镜说》。在教徒徐光启主持下,他参与测量并绘制了大幅星图的工作。 1634年12月在徐光启和汤若望主持下完成了《崇祯历书》,共计46种137卷。1639年1月6日,崇祯皇帝对汤若望等人的治历工作十分赞赏,亲赐北京南堂耶稣会所御匾一方,上面亲书“钦褒天学”。1640年他还同中国学者李天经合作,翻译了1550年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撰写的论述16世纪欧洲采矿、冶金技术的巨着《论矿冶》( De re Metallica)。 1659年比利时神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抵达澳门。1669年他撰写《历法不得已辨》,《测验纪略》(1669年)和《欧洲天文学》(Astronomia Europea,拉丁文着作)(1687年);1672年在北京制造出三轮蒸汽车。 1813年苏格兰牧师米怜(William Milne)夫妇抵澳门以后曾经负责创建马六甲英华书院,1815年,梁发牧师随米伶先到马六甲英华书院学习,后到书院印刷所工作,和印刷工蔡高一起发明了中文铅字活版印刷。还协助米伶创办出版世界上第一本中文近代宗教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并撰稿和编辑。梁发是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的编辑和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英国传教士台约尔(Samuel Dyer)牧师1827年用大量时间研究和完善汉字的金属活字,他设计和铸造的三千个金属汉字活字,十分精美,准确,实用。他还出版过一本汉字活字体型选编《作印集字》。1828年底前往马六甲负责英华书院的印刷所事务,同时铸造中文活字阳文钢模、阴文铜模、以便铸造汉字金属活字。香港首份华文报纸《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就是用英华书院的汉字活版印刷厂印刷发行的。当时台约尔设计由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世界闻名。
西方传教士提倡男女平等,在中国办了各类学校,尤其是创办女子学校。中国的妇女解放也是来自西方,十八世纪来到中国山西的英国女传教士玛丽·马丁(Mary Martin)成立天足会,解放妇女缠足,女传教士艾伟德(Gladys Aylward)也积极宣传妇女不再缠足和反对纳妾等等。 5. 无私奉献 1896年苏格兰传教士、医生兰大卫(David Landsborough)前往台湾彰化、渡溪和坐桥开设诊疗所。贫童周金耀腿部溃疡,无法长皮。兰大卫割下妻子连玛玉(Marjorie Landsborough)宣教士大腿皮肤移植到周金耀的腿部,传教士爱人如己的切肤之爱令人起敬。兰大卫之子、出生在中国的兰大弼(David Landsborough Ⅳ)传教士、医师为彰化基督教医院第九任院长,亦曾在福建泉州惠世医院任院长,父子两代在中国奉献达70年之久,兰大弼在弥留之际,以台湾话说出最后遗言:要照顾艰苦人(穷人)。 美国传教士韦棣华(Mary Elizabeth Wood)大学读图书馆专业,毕业后于1889年受聘为巴达维亚的里奇蒙德纪念图书馆(Richmond Memorial Library)馆长,任职十年之久,于1899年5月16日抵达武昌,1909 年建立文华学校图书馆,1910年建成文华公书林,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新型图书馆,它对公众开放,除文华大学师生外,武汉三镇的民众也可入馆。为方便读者,实行开架阅览制。她强调图书馆的服务和社会教育作用,经常举办演讲、读书会、故事会、音乐会等活动。她于1914 年创立巡迴图书馆,定期更换新书,充分利用本身的馆藏与资源来服务读者。于1914 年和1917年她先后选送沈祖荣和胡庆生赴美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School,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校的前身)攻读,在1918年学成回国的沈、胡两位的协助下,她开始筹建图书馆学校。1920年,文华大学图书馆学校 (Boon Library School) 正式开办训练专门人材。1929年获教育部批准更名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简称文华图专),为国内第一所图书馆专门学校。她争取到500,000美元建立国立北平图书馆和该馆10年的维修费以及3年,每年5,000美元的赞助,作为教员薪俸及奖学金之用。 5. 亲如一家 1931年徐州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美国教会的徐州坤维女医院及徐州基督医院等联合其它10多家医院共同组成了防疫委员会,进行夜以继日的防治。1938年河北台儿庄战役打响之后,徐州教会医院把收容和抢救伤病员作为光荣使命,致使一批批国军伤病员经过医院治疗后重返杀敌抗日前线。1932年徐州及周边发生重大霍乱疫情,传教士葛璧玺(美国传教士葛马可夫人Henrietta B. Donaldson)带领坤维女医院同仁和教会医院一起积极参与地方当局防疫灭疫。 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石门坎小山村是一个苗族非常贫穷荒凉的地方,没有文字。1905年美国传教士柏格理(Samuel Pollard)来到石门坎带来投资在乌蒙大山深处石门坎盖起了学校教室、足球场、还建了男女分泳的游泳池,在苗族建立了石门坎小学(光华小学);柏格理在中国最早提倡妇女解放,创办女子识字班。据资料统计至1949年,从石门坎小学毕业的学生中有四千多名小学毕业生,几百名初、高中生和中专生。其中,有三十几名大学毕业,还有博士。苗族医学专家吴性纯,中、小学就读于云南教会在乌蒙大山深处创办的石门坎光华小学和昭通私立宣道中学(后为明诚中学),1921年考入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院,由于家境贫寒受到教会的经济资助,于1929年成为中国当地苗族首位获得医学博士者。在完成学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奉献爱心,曾任石门坎光华小学校长,并创办全国苗族历史上第一所平民医院石门坎平民医院。1950年以后,吴性纯任昭通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兼任昭通地区卫生学校校长,培养下一代卫生事业的各类人才。生活在石门坎的苗族青少年在教会创办的学校学习以后脱颖而出,文盲成为学者,平民变为博士以后,不少人又反哺故土。一位传教士不仅仅传播了知识、培养了人才、还普及了农村卫生教育。1915年,石门坎地区流行伤寒,柏格理在照顾病人时不幸染病身亡。 (为中国人民奉献爱心,做出有益贡献者人数众多,不胜枚举,令人尊敬和永远怀念。本文是对真实存在的历史写真,不涉及对集体和个人的评价,也与政治、党派、宗教和各种团体无关。)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