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CCTV陆续报道了美的紫砂煲、宜兴紫砂掺杂使假方面的报道,风波骤起。宜兴方面昨天组织紫砂技艺人员集体签订《宜兴紫砂技艺人员自律公约》,潘持平是惟一拒绝在这份自律公约上签名的紫砂艺人。这份公约第一条明确:“不使用有毒有害添加物的原料,坚持使用符合标准的紫砂原料制作紫砂作品。”师从陈福渊、深得顾景舟大师教泽、迄今从艺五十多年的潘持平认为,这样的表述,他不能苟同。因为,他所认知的紫砂的概念、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定义范畴,与这样的表述难以兼容。
对紫砂、紫砂陶及紫砂陶制作技艺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得CCTV在报道紫砂艺苑存在问题时,对报道事实产生了错误的判断。由此衍生开来的相关媒体深度解读行为,进一步放大了这样一种不幸。这就是近阶段“紫砂风波”的来由。
批评张悟本学历造假,引起民众对中医药科学的诘问。反映紫砂矿料断档,宜兴紫砂产业遭遇诚信拷问。相形之下,中医药科学点多面广,而紫砂陶制品的产地仅仅局限在江苏宜兴。从物理学名词“压强”的定义来看,受力面积小,所承受的压力就大。因此,江苏宜兴在此番“紫砂风波”来临之际所承受的舆论压力是巨大的,也是前所未有的。
关于紫砂茶具“有毒、有害”的轻率的推定,令普天下饮茶人不寒而栗,令越来越多的重视绿色生活的民众对此产生怨恨。然而,事实上,此番“紫砂风波”所披露的事实,并不是这样耸人听闻。在我看来,此番“紫砂风波”所暴露出来的两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一是有助于制约通过注浆成型、喷浆等工艺生产出来的低档陶器冲击紫砂壶市场。这些被称之为“垃圾壶”的陶器,在生产过程中普遍使用配置的陶瓷原料,有悖于“拍打成型”的传统紫砂陶制作定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紫砂壶;二是紫砂艺苑长期存在的“代工”现象得以暴露在阳光下,在紫砂名家群体因此被降低社会评价的舆论氛围里,这种不名誉行为受到实质性打击,壶迷壶友在采购名人名作时将更为审慎。毋庸讳言,这两种情况不利于宜兴紫砂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商品壶向艺术收藏品进阶的障碍性因素。我觉得,宜兴紫砂艺苑对于外界的批评指正,任何轻视、包庇纵容和避重就轻的行为,将会使得宜兴紫砂持续陷入信誉危机,或者因为讳疾忌医而直接导致“齐桓公之死”。
这些年来,宜兴紫砂工艺回归作坊,紫砂人从紫砂工厂的组织形式中分离出来,成为高度社会化的个体。在拜金主义流行的现实社会里,这个人群的共性特征中也存在贪婪、狭隘、唯利是图等等丑恶。在我看来,宜兴紫砂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税务、宣传教育等部门的有效监管,监管不力或者监管缺失,将不利于宜兴紫砂重新“洗牌”,要不了多久就会故态复萌。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循序渐进的,因为人们能够储存自己的知觉经验,能够在实践之中不断地积累认识、丰富认识和修正认识。在我看来,人们对紫砂、紫砂陶及紫砂陶制作工艺的认识亦然。紫砂壶是个好物件儿,紫砂茶具被誉为茶器之王。它荷载了太多的中国文化,因而成为象征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我十分愿意看到,在此番“紫砂风波”之后,人们对紫砂、紫砂陶及紫砂陶制作工艺拥有更多的认识,不断增添对紫砂艺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