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触角伸到波罗的海 www.creaders.net | 2018-02-07 万维读者网 万维读者网(Creader.NET)林孟编译报道:美国非党派非牟利智库《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网站发表拉脱维亚“里加史特拉丁斯大学”(Riga Stradins University)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伯吉娜-瑟莲科娃(Una Aleksandra Berzina-Cerenkova)的文章说,2012年中国和中东欧十六个国家开始建立“16+1”合作机制,北京的最初目标是加强和十六国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但人们对中国的动机和此机制可产生的实际成果,作出了广泛的猜测。 北京提议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增进贸易等,已经在十六国内部和欧盟邻国中引起争论。“16+1”合作机制运行5年后,中国投资在16国各自的经济中,都没有显著的增长。随着合作的推进,几个问题浮现出来。最明显的是西欧国家领导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中国企图分化欧盟。其他的批评主要针对合作平台,认为中国并未兑现经济承诺。这些意见在每届“16+1”高峰会上越来越强烈。在基建发展方面,欧盟基金发挥的效用,以及欧盟和中国之间规则不一致,是16国和中国合作的另一个障碍。 在这种政治矛盾气氛下,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三个波罗的海国家虽然过去和中国的经济联系极其有限,但欢迎这一新的合作途径。官员们希望减少对华贸易赤字,吸引中国的直接投资;在公路和铁路网、转运中国货物到欧洲的港口等交通设施方面进行合作。 中国的“16+1”合作机制最大的问题是,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16国中由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等较富裕的4国组成的“维斯格拉德集团”(Visegrad Group),尤其对中国承诺的投资没有源源到位感到失望。这四个中国官方认为的16国中的核心国家,对合作机制期望过高。 反观波罗的海三国,从没有不现实的过高期望。他们知道,三国的地理位置都不利于和中国合作,被中国合作伙伴非正式地称为“波罗的海死巷”。他们的国内市场小,在中国缺乏知名度。正由于期望值低,所以亲欧盟的三国对中国在各自国内的活动,既没有“分而治之”之类的批评,也不曾利用中国,在欧洲内部讨价还价。三国把“16+1”合作机制,说成是欧盟-中国战略伙伴对话机制的补充物。 在经济方面,波罗的海三国的对华出口增加了两倍以上,主要输出的是木材、家具、机械电子产品、矿产等。其中拉脱维亚2016年的对华出口,从2012年的4660万欧元,增长到1.17亿欧元。同期立陶宛对华出口从6660万欧元,增长到1.233欧元;爱沙尼亚从1.012欧元,增长到1.677欧元。三国还吸引了创纪录的中国游客。2016年,拉脱维亚的中国游客增加了57.8%,立陶宛增加了57.8%,爱沙尼亚增加了24.2%。 在外交层面,波罗的海国家和中国的互动,还通过不是由中国设计的平台,如“北欧及波罗的海八国”集团来推行。八国的议会代表团2018年1月已经访问了北京。波罗的海三国达到了几个目标:他们在关注北京限制欧洲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或欧盟声明批评中国人权时,既维护了欧盟的官方立场,又和中国保持了友好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