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亩产万斤粮与中国的粮食生产 一个时期以来,以GDP为主的大开发占用了中国的大批良田。 熟悉中国的人知道,中国的人口和优质良田都集中在东部。西部或沙漠,或高山, 或缺水,难以有大的作为。东部土壤肥沃,水灌溉条件好,人口也多, 近10年来的房屋大跃进,高速公路大跃进,高铁大跃进, 主要在东部,也主要占用的是东部的良田。所以,保持18亿亩耕地不动摇,痴人做梦而已。 耕地面积减少了,粮食的需求增加了, 因为已经富裕的人群需要吃肉,吃蛋, 喝奶, 而这些东西所用的粮食要大概增加三倍。 因此, 人们理所当然的寄希望与增加每亩地的产量, 把失去的损失顶上去。 但是,我想说的,这只能是一种空想。 几十年前,大科学家钱学森论证了每亩地,只要利用光能的30%, 就能亩产万斤粮。 毛爷爷的8字宪法发表后,人们以为,只要深翻,密植,就能继续增产, 所谓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结果徒增笑料而已。历史的经验证明,想当然,拍脑袋, 不解决任何问题, 只可能适得其反。 那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如何? 可能会有所帮助,但是不会很大。另外需要考虑的就是杂交水稻的口感和受欢迎程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是越来越多的人减少食用杂交水稻, 而不是相反。 那么,中国的粮食出路在哪里呢? 笔者愚见,只能是增加进口。盖了那么多工厂, 增加了那么多GDP, 增加粮食和原材料的进口是唯一的选择。把希望寄托在增加产量上,基本不现实。对农业和农民, 只有掠夺没有回报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换言之, 过去十年增加的GDP 是以老百姓的物价上涨为代价的, 包括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和最近的基本生活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