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远新在辽宁当政期间,参与过杀害张志新和鼓吹“白卷英雄”,害过不少人,但他果断决策指挥海城避震减灾,救过不少人的事情却鲜为人知。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不久,对毛远新很熟悉的阎长贵先生打电话向毛远新询问起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预报的往事,毛远新提供了苏铁山撰写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当年的内情。 1974年,辽宁营口、海城一带接连发生了一百多次小震,到1975年初,小震越来越频繁,震级逐渐升高。省地震办不断将情况上报,引起辽宁省委的高度警惕,时任省委书记的毛远新决定由省委常务书记李伯秋负责抗震工作。 1975年2月4日凌晨,营口、海城一带发生5级左右地震。毛远新和李伯秋立即查问情况。省委办公厅主任尹灿贞汇报:省地震办综合各方情况的预测意见是,近期在营口、海城一带很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李伯秋问:“破坏性地震具体指什么?”回答是5到6级地震。李伯秋与毛远新商量,向营口、海城一带群众发出地震预报。 毛远新提出,由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直接播出。李伯秋说:“电台一播,全世界都知道了。如果几天之内地震还不来,岂不要闹大笑话。”毛远新说:“关键在于要让群众离开不结实的房屋,特别是晚上,不能在室内过夜。”当时室外零下十几度,地震如果几天不来,是要冻伤人的。发出地震预报,可能造成恐慌,生产必然会受到影响。鞍钢很多工人的家就在海城、营口一带,影响鞍钢生产,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研究结果,毛远新还是果断决定发布地震预报消息,让群众家喻户晓,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省委电话通知营口、鞍山两市,先召集海城县、营口县及当地驻军的紧急会议。同时,通过县有线广播网直接传达下去。当天下午两点,在海城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省委指示:从当天晚上起,辽南地区海城、营口两县,所有人员都不要住在室内,生产队的大牲口、农业机械都要拉到室外。各级干部、党员、民兵全部下去,挨家挨户动员老百姓。在生产队和城镇的居民区,用大喇叭广播动员群众,避震减灾工作,有条不紊地紧张进行着。 2月4日19点36分, 7.3级强烈地震果然发生了。灾情比估计严重,倒塌房屋很多,救灾部队迅速到达灾区,毛远新亲自前往海城、营口等地,组织救灾工作,抢救治疗伤员,安置灾民生活,是灾害损失降到了最小程度。地震后统计,辽宁全省倒塌房屋一百多万间,伤一万余人,死一千三百余人。据估计,如果不发地震预报,阻止群众疏散,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死亡人数将超过十万人。可能和汶川地震差不多。 1975年9月底,毛远新路过北京时看望毛泽东汇报了海城地震情况。 毛泽东说:“据说有预报,损失不大。” 毛远新说:“别提预报的事了。我果断决定发了地震预报后,心里更加紧张,如果大地震迟迟不来,影响了生产、群众生活,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柄不说,省委还有何面目去见关东父老。”毛泽东说:“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后人再给你编一个'辽人忧地'的故事。” 毛远新近照 毛远新说:“地震后,外面把这次成功预报吹得很高,我总觉得有偶然性。上午发了预报,下午动员群众出来,当晚地震就来了,纯属巧合。”毛远新当时的担忧,是老实话,并非杞人忧天。2月的东北,天寒地冻。用行政手段让大批老百姓呆在室外,要冒很大的风险。毛远新和辽宁省领导人能够做出决策并非易事。 5月12日,四川省北川县发生的致命地震之前的约10个月,一项科学报告就已经警告中国四川地区将面临一次大型地震。 科学家们通过仔细研究卫星图像,且对四川省的地壳断层的十年来的深度和活动研究之后,发出了以上警告。 在2007年7月中期的《地壳》杂志中,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们写道:“断层的长度已经足以引发一次强烈的撼动地面的地震,它的潜力将成为爆发区域性地震的来源。 科学家的结论是,地壳撞击的能量在北川聚积,并将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 现在看来这个预言精确的甚至让人不寒而栗,当研究人员将活动的断层在北川的彩色地图上标示了出来时,那里正好这场地震的震中。 来自田纳西的孟菲斯大学的地震研究和信息中心的Micheal Ellis,同时也是这项研究的联合作者之一,表示“据我所知,这是对这些活跃断层的唯一调查。” 面对如此明确的预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却无动于衷,用专家辟谣的方式,否定一切可能用来预报地震的征兆,最后导致汶川地震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