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兒點評:「膜蛤文化」是什麼? 我本可以回答你一句無可奉告的,可你這麼熱情我不回答吧又不好。 (模仿粵語)好喔! ...就是真的了? 你們媒體千萬要注意了,不要見着風是得雨,接到這些消息,媒體本身也要判斷,明白這意思嗎? 假使這些完全無中生有的東西,你再幫他說一遍,你等於——你也有責任吧?! 沒有,沒有旁的意思! 還是按照香港的、按照基本法、按照選舉的法——去產生…… 剛才你們問我呀,我可回答你說“無可奉告”。但是你們又不高興,那怎麼辦?! 但是你們吧,你們——我感覺你們新聞界,還要學習一個—— (走上前,走到攔繩前面對記者) 你們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的理論,你們畢竟還too young!——明白這意思嗎?! (激動地揮舞着雙手)我告訴你們,我是身經百戰了!(高聲)見得多了! (大手一揮)西方的哪個國家我沒去過?!你們要知道,美國的華萊士(伸出雙手大拇指作稱讚狀),那比你們不知要高到哪裡去了! 嗯,我跟他談笑風聲。 就是說媒體呀,還是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用粵語講)懂不懂呀?(港記們笑) 唉,我也替你們着急呀,真的。 你們就——我以為整天的—— 你們有一個好——全世界跑到什麼地方,你們比其他的西方記者,(大手一揮)跑得還快! (不停地擺手)但是問來問去的問題呀,都too simple!啊~ sometimes naive! (傾身向前,張大嘴斥問)懂了沒?! (沒走到座位又急轉身回走,邊走邊揮動着手臂) 我很抱歉,我今天是作為一個長者,跟你們講的! 我不是新聞工作者,但是我見得太多了…… 我不……(做長者諄諄教誨狀)有這個必要告訴你們一點,人生的經驗。(董建華笑) 剛才我很想啊,就我每次碰到你們,我就想到——中國有句話叫“悶聲發大財”。 我覺得什麼話也不必說——這是最好的! 但是我想我見到你們這樣熱情呀,一句話不說也不好。 所以剛才你一定要…… 在宣傳上將來如果你們報道上敢有偏差,你們要負責!...(港記們笑) 明白這個意思嗎?! 你們呀,不要想喜歡,啊,(手臂轉圈揮舞)弄那麼個大新聞,說現在......—— (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就把我批判一番! Naive Naive(天真)。你們呀……I Am Angry(我憤怒了),你們這樣子不行 的。我今天算得罪了你們一下。 ——摘自《膜蛤備案,每日一讀》2014年10月28日 --------------------------------------------- 來源:紐約時報 2015-10-21 紐約時報:江澤民成“膜蛤文化”可愛偶像 原題:“膜蛤文化”盛行中國網絡,或為影射習近平 江澤民曾擔任過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在多年遭受網友嘲弄之後,現在他卻成為亞文化“膜蛤文化”的偶像。 多年來,他一直是網民嘲笑的對象。人們取笑他那碩大的長方形眼鏡和高腰褲。模仿他笨拙的語言,以及有時在正式場合表現出來的失禮行為。他們說他長相像蛤蟆,甚至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蛤蛤”。 但是近幾個月,社交媒體轉變風向,開始讚揚起89歲的前國家主席和前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來。在多年遭受嘲弄之後,他現在成為了某種時尚教主,成為了玩笑性質的亞文化“膜蛤文化”的偶像。 江澤民的追隨者稱他為“長者”,在微博、問答平台知乎、以及人氣消息應用微信上,關於“長者”的內容不斷冒出。“蛤絲”們曾經嘲笑江澤民古怪的行為方式和衣着裝扮,如今卻在熱烈討論他們現在覺得他的哪些地方很可愛。 就像中國的很多網上笑話一樣,人們也在玩文字遊戲。一些人在網上發布笑話時,不再用“哈哈”表示笑聲,而是使用同音字“蛤蛤”。 就像中國大多數政治米姆(meme)一樣,“膜蛤文化”也富有諷刺感。 “‘膜蛤文化’不只是崇拜,也是諷刺,”對膜蛤文化感興趣的中國影評人Magasa說。“但其背後的感情是複雜的。它半真半假,具有諷刺性,但它反映了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對現狀的不滿。” 公開談論“當前形勢”正在變得日趨危險——中國人有時用“當前形勢”來指習近平時代。有人說,把江澤民的品質正面化是一種隱晦的對比方式,可以解釋為對習近平的批判。 “中國數字時代”總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兼職教授蕭強表示:“習近平在整治網絡方面特別強勢,發表任何有關他的負面評論都很危險,所以必須採用迂迴的批評方式。當‘蛤絲’就是這樣一種方式。” 去年底出現的微信公眾號“江選研討會”宣告了膜蛤文化的誕生。這些文章以學術語言撰寫,似乎做過充分的研究,深入討論了“長者”的愛情故事、“長者”會多少樂器等話題。這名匿名作者還寫一些比較嚴肅的話題,比如,將領導人的教育水平與中國總體文化氛圍聯繫起來。 這個公眾號立即成為熱點,很多中國人開始在社交媒體上討論這些文章。 “這些文章非常微妙,”蕭強說。“表面上很有趣,有很多細節,但作者也對江澤民有很多負面的言辭,以一種非常尊敬他的方式撰寫。” 在相關問題的書面答覆中,該公眾號的撰稿人表示,寫這些文章絕不是嘲笑江澤民。由於這個話題很敏感,這名撰稿人要求匿名。 這名撰稿人寫道,“你甚至可以認為他扭轉了部分民間對他的負面印象。” “江是一個正常的人,有趣的人,更有人情味,”當被問及江與後來的領導有何不同時,他寫道。“儘管有時略顯可笑。”雖然這個微信公眾號已被審查機構關閉,但膜蛤文化仍然很流行。這種文化更多的是基於江澤民相對國際化的背景和即興行為,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動。粉絲們喜歡回憶1996年的那一刻,當時江澤民在馬德里的一場正式招待會上,在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King Juan Carlos)的注視下,拿出梳子梳理頭髮。 一篇題為《親愛的長者,祝您生日快樂》的文章在微信上廣泛傳播,一名用戶張貼了江澤民2000年訪問以色列期間身穿泳褲、頭戴護目鏡和藍色泳帽在死海享受漂浮的照片。 “這個Look與上面的高腰抹胸褲一脈相承,”這名粉絲寫道。“看到這些圖,我被長者的坦率和自信徹底折服。” 如今很少在中國領導人身上看到這麼自然的一面,儘管習近平通過光臨包子鋪這樣看似臨時的舉動,以及歡快的音樂視頻,在盡力打造平易近人的“習大大”形象。 “那時候,我們會看到江澤民大聲說話,開懷大笑,或拿出自己的梳子,或者說一些英語短語,我們認為這很正常,”影評人Magasa表示。“但沒有看到其他中國領導人這麼做。只有看到像是木板的胡錦濤和非常嚴肅的習近平之後,才突然記起江澤民非常有個性。” 當然,這些懷舊之情幾乎不涉及江澤民的政治活動。 “我個人覺得江並沒有比習好很多,”前記者文森特·朱(Vincent Zhu)說,他提到江澤民參與了1989年鎮壓民主抗議的行動,以及20世紀90年代對法輪功的迫害。 “但他非常國際化,受過良好教育,而習近平卻喜歡告訴人們他讀過什麼書,”文森特·朱說。“因此,‘膜蛤’是一種反駁習大大、彭麻麻這種廉價宣傳的方式(點擊此處觀看視頻)。” 隨着有關江澤民健康狀況惡化的謠言不時出現,現在“長者”的每次公開亮相都會讓他的粉絲興奮不已。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幾乎沒有比2000年江澤民怒斥香港記者(點擊此處觀看視頻)還令人難忘的時刻了,當時面對一名記者咄咄逼人的質問,他的回應中出現了一些如今的蛤絲最愛的用語。 “你們非常熟悉西方這一套的,你們畢竟是too young,”江澤民的言語在普通話、英語和粵語之間來回切換。“你們有一個好,全世界什麼地方,你們跑得最快,但是問來問去的問題呀,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我見得太多啦,”他還表示。“可以告訴你們一點人生經驗。” 這些話變得非常火,以至於那名記者——張寶華的微博主頁成為蛤絲的聚集地。 在最新的博文中,張寶華稱她將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新聞學。 最受歡迎的評論是什麼呢? “第一節課就要傳授一些人生的經驗。” 這條評論已經被“贊”了100多次。(AMY QIN 2015年10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