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王克斌的博客  
retired scientist  
网络日志正文
天桥之恋 2013-01-11 08:25:58

天桥之恋                  

 

我生在甲申年(1944),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代。提起我的童年, 离不开天桥。每当提起天桥, 又总会有一种眷恋之感在我心中油然生起。天桥曾给过我莫大的欢欣, 天桥曾开启了我对人生的情趣。当然, 天桥也给了我难于割舍的土气。从中国到美国,经过多所大学的熏陶感染,我的言谈举止居然还是同那些蹬三轮的,拉排子车的天桥众生大同小异。我从小就欣赏他们的率直与粗犷,我从小就埋下了对他们的素朴的情谊。

 

天桥这块地方并没有桥,它只是一个大约500米见方的街区。东以前门外大街为

界,北临永安路,南接北纬路 (南横街)。里面纵横有几条巷子和几块用作围场的空地。在这个巴掌大的地方, 壅塞着四,五个剧场,两个影院,还有几个唱大鼓或演皮影的茶馆。此外就是那些零罗分布的撂地摊了。不外乎说相声的,耍杂技的,摔跤的,变戏法的,等等。除此之外,自然少不了那些饭馆和小吃店, 供应着炒疙得儿, 烩饼,切糕,爆肚,油茶。喝的有 酸梅汤, 大碗茶。

 

守在街口附近,门朝南的是中华电影院, 另一个是新民电影院, 它在天桥的里面。门票一毛,循环场,进去以后可以接着看。不过,一天内只放一部片子。

记得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带我去看过一个电影, 米丘林。看完电影后,我的脑中总是浮现着那些果树,幻想着我将来要是能栽培出梨苹果,给大家吃,多好。回想起来,那时,我已经初具可塑性了。还 有一次是同我农村来的老叔一起去的,看的是智取华山。 我和我父亲还在新民电影院还看过一个英国电影,三头凶龙。

 

天桥后面有条南北畅通的商业街。其中有不少门脸, 有五金杂货,还有鞋铺,等等。娱乐区集中在商业街的东侧。然而,沿商业街中段朝西北方向,有条通往永安路的斜街,街旁也有三两个地摊。天桥这个不大的地方曾罗列着好几座剧场。天乐演京剧, 万盛轩, 小小, 和小桃园演评剧。 在天桥南侧,北纬路的路南, 坐落着丹桂剧场,专演河北梆子。在这里演出过的评剧有宝莲灯劈山救母,小女婿,艺海深仇,麻风女,柳树井, 凤还巢, 锔碗丁, 赵连璧借粮, 天河配,人面桃花,杜十娘,画皮等。在这几个剧场演过的艺人有鸿巧兰, 竹丽霞, 孙少鲁,曹金福等。竹擅长苦戏,据说还是缠足。孙是位老太太,却喜欢演戴胡子的员外。那时,剧场里有卖糖果瓜子的,卖烟卷的,还有沏茶倒水的,看戏的大人小孩也吵吵闹闹,旁若无人。显然比起今天大剧院里的观众,西服革履,架着金丝眼镜,文明等次要差多了。然而,到那里去图的是乐,不完全是艺术欣赏, 乱一点又有何妨呢。由于出生太晚,我没能赶上那扔手巾板的热烈场面,后来,还是从侯宝林大师的相声(关公战秦琼)中听说过。遗憾的是我从未听过河北梆子,其实,那梆子高亢激越,也不失为珍贵剧种。

 

幼年曾随大人看过多次评戏,但当年龄稍长以后,便觉得评戏里大多是男男女女搞对象的对儿戏,于是逐渐失去了兴趣, 转而爱好京剧。 像失空斩, 群英会,整出戏里都没有一个女的。阳刚之气稍微见短的要算周瑜了,不过他毕竟还是个千军万马的统帅。一个小男孩的排斥异性的心理,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经历了样板戏垄断充斥的年代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梅先生在霸王别姬里的那段西皮南梆子,雍容华贵,字字珠玑。 那唱腔,那过门,娓娓动听, 余音绕梁, 令人顿觉清爽。后来,又喜欢上贵妃醉酒里的那段二黄四平调,如诗如画,如梦如醉。难怪李鸿章中堂大人要把它选作国歌。

 

天乐剧场位于通向北纬路的一条小巷的东侧, 是我去的次数最多的剧院。有好几次都是我同父亲一起去的。门票三毛,并不算贵.  固定在天乐演出的是鸣华京剧团。鸣字取自梁益鸣,华字取自张宝华。 这两位艺术家和张宝荣乃是弟兄三人。梁专工老生, 尊马派, 遗憾的是未能成为马连良先生的入室弟子。 他主演过的剧目有群英会借东风。在群英会中,他饰鲁肃, 张宝荣饰孔明,到借东风时,他又出演孔明。这和电影群英会不大一样,其中,马连良饰孔明一竿子到底,而谭富英则饰演鲁肃。 此外,还上演过四进士,铁莲花,生死牌, 法门寺, 苏武牧羊,杨家将等。庆幸的是在出国前, 我曾经从收音机录制过一段梁先生唱的打豆谣。身在异国, 偶尔听起, 倍感亲切。头几句马派味道很浓, 但到后来,嗓音略嫌纤细发闷,比不得马先生宽厚洪亮, 落落大方。这也许是马派独特难学而又后继乏人的缘故吧。

 

武生主角张宝华演过猴戏,如闹天宫。他在不上大轴时,也为其兄长来场帽戏,如在杀四门中演秦怀玉。团里还有个多面手,王益禄, 他既可以在古城会中演关羽(红净),又可以在群英会里串周瑜(小生), 可算是团中的一块瑰宝。该团旦,净角色稍显薄弱,未见有能担纲挑梁者。旦角如张金秋, 刀马旦如解丽秋,她与王森林合演过红霓关。其他的武戏还有石秀探庄,界牌关,伐子都等。我喜欢天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离家近, 二是门票便宜。在大剧院里演出的固然都是名角儿,但毕竟太贵,只好望洋兴叹了。而花上两三毛钱去趟天乐,既可过一大把戏瘾,还能学上三句两句。到了快上中学的时候,去天桥的次数就少了。天乐剧场留给我脑中的最后的印象就是除四害的时候了。那是在1958年的夏天, 全国人民总动员,不分昼夜,追杀麻雀。到了后半夜,我不知为什麽鬼使神差地走到了天桥。远处传来急急风般的鼓声,颇有擂鼓抗金兵的阵势。走到里面,才知道这鼓是由天乐的人在剧场房顶上敲的, 难怪如此专业。可怜这些小小的麻雀, 无处栖身,于筋疲力尽之后,一片片地坠地而亡。

 

比剧场低一个层次的要数那几家曲艺馆了。不外乎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单弦等。有的还演皮影戏, 或流行歌曲,我听过的歌有王大妈爱和平。这几家曲艺馆,我鲜有光顾,知之甚微。再往下数,就是那些地摊了,玩意儿杂耍,无处不在。印象深的有顶罈子的山东许, 耍大刀的刘雨林,摔跤的宝三, 大变活人的辛稳立。 余下的还有杂技,戏法,京剧清唱。这些地摊都是开放式的,观众来去自由,围成一圈。 练上几趟, 就拿个小笸篓, 转着圈要钱。 多少不限。没钱的站脚助威也行。场面大的要数飞飞飞的中幡了,四周用布帐围着,进去要买票。这个简单的原因使我从未看过里面的表演。直到21世纪,才有幸从电视剧里观赏到耍中幡的壮观场面,没想到 这一拖竟是50年。

 

50年代,小学生的生活节奏比起当今的孩子们要慢了许多。一来那时的家长们大多没有望子成龙的奢望,孩子大了,能耍门手艺,养家糊口,便是修成正果了。而那时的老师们哪,虽然也兢兢业业,但没有把学生输送到重点中学的指标,作业留得很少。孩子们的肩上几乎没有压力,放学回家,写写画画, 20分钟的时间,就可交差打发了。那些天真而土气的孩子们,竟然不知晓什麽清华、北大,更无论哈佛、剑桥。 然而,倒也落得个轻松愉快,不亦乐乎。我家离天桥只有三站地远,于是,凭借着这天时与地利,我便成了天桥的常客。小小的天桥,密密麻麻遍布着120个景点。 常常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像赶庙会一样。这里的大部分玩意儿虽然不免低俗, 难登大雅之堂,但对那些劳苦一天而又囊中羞涩的老少爷们儿来说, 却也算得上花团锦簇,一片乐土了。

 

山东许个头儿不高,面色黝黑,体型矫健。身旁放着几个大小不同的罈子。 表演时,两腿分开略微前屈,右手抓着罈子边缘,身子略往前躬。 上下提拉几次,然后向上一抛, 仰着脸,伸开双臂,让坛子轻轻落到前额偏上的头顶。每次开场之前,他都用粉笔在地上竖着写几个字,‘山东出水牛’。不过,每个字都没有中间的一竖。把这缺竖的五个字写完后,他又把笔放回到‘山’字儿的中间,划上长长的一竖直贯牛字。当我学了点粒子物理知识,回过头来再想他这一大竖时, 颇有敬慕之感。我估摸着山东许大概没受过高等教育,但他那时已经自发地建立了对称性的概念,尽管这轴对称因为牛字上的一撇而失于完备。汉语的字形多以带偏旁为特征, 左右对称的不多,山东许能把这几个字拼在一块儿,并且还能有个完整的意思,也算是别出心裁了。

 

辛稳立当时约在50上下,他的场地上摆着几个大木箱子,用来大变活人。 他上来先吹上一通,如何把他的家人变过来,再变过去。作为一个小朋友,对他的艺技,十分好奇,总想亲眼看他变上一回, 但从未如愿。 好不容易碰到一次机会,他要请几个观众钻进箱子里面,把人变走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如何能错过, 便自告奋勇,钻到箱子里面, 心里琢磨着会被变到一个什麽地方呢。在黑箱子里,只听见他拿根棍子,用力地敲打着箱子,震耳欲聋。 至于他说些什麽, 则全无所知。过了10几分钟,他把箱子打开,于是活人又被‘变’出来了。从那以后,每当有人提及‘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时,我都会深有感触,毕竟有切身体验。

 

变戏法的摊子十分简陋。 表演者坐在一个小凳子上,地上铺着一块蓝布。蓝布上放着几个小碗和小红珠子,外加一块方巾, 这便是道具。 只见他一会儿把小球挟在手中,一会儿又把小球放到碗下,变来变去,让观众猜不出小球到底在哪里。和今日中国杂技团的节目相比,用眼下时尚的语言来说,这可称作是小儿科了。在杂技摊,表演的人要多一些。 在柔术节目里,一个小姑娘,头向后背弯曲,双膝跪地,让头从双腿中间钻过。表演平衡的略分双腿,站在一块木板之上,木板下面有一根园木,可以左右滚动。再有就是手握几根1米见长的枝条,上端各顶着一个盘子,表演者的技巧在于让这些盘子获得足够的角动量,不停地旋转而不致脱落。余者还有车技,不过限于场地,参演的人数不多,谈不上壮观。

 

说到跤场,离不开宝三。他有50左右,个儿不高,身材敦实, 咸默寡言,颇有长者风度。他是班主,平时披件褡裢,很少表演。 据说。他是从关外来的,和我的一位郭姓同学是亲戚。宝三的一个得力助手叫满宝珍, 大概是满族人。他虽然身材消瘦,但精神抖擞,刚健有力。有时会摔上几跤。下边有几个小徒弟,均在20岁以下, 大部分时间都是由这些青年演员表演的, 一次约在10分钟左右。两个人先绕着场子连跳带走地绕上几圈,双臂成弧形张开,上下甩动,双脚依次前踢,同时身子左右摆动, 就像陈佩斯在胡椒面小品里比划的那样。然后,两个人躬着身子,相互掐到一起。招数有泼脚,背胯等。跤场的观众比较多,赏钱的也不少,时常还有人叫好助威。有一次,我见到曲艺三团的双簧表演家孙宝才,穿戴齐整,也来看跤,出手的竟是一元纸币,颇显慷慨大方。这大概是当时艺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同情与支持吧, 毕竟都在江湖上走动嘛。有时,为了活跃场面,他们也开些玩笑。比如说,又一次,甲不小心碰了乙的胳膊肘,乙抗议着说,你抠了我的麻筋了,甲便诙谐地回道,你妈还有‘筋儿’哪, 于是,观众哄然一笑。 依今天的准则,有些玩笑是应当注上‘儿童不宜’。一个孩子偶尔听上几次,亦未必就会误入歧途,玩笑终归还是玩笑嘛。如同偶尔吃上几粒发霉的花生米,不一定就会得上癌症一样。

 

对我印象最深的还得说是小傻子的京剧清唱了。当时,天桥后街也有个京剧摊,一个唱花脸的男子和几个女艺人。他们通常说得多唱的少,我很少去光顾。而小傻子的地摊则是实打实地一段接一段地唱下去,美不胜收。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剧组。 小傻子比我大上几岁,虎头虎脑,面色白皙,以唱老生为主。 他姐姐唱老旦。 他父亲戴个深度黑框的眼镜,手里拿把被松香烟熏得黑糊糊的京胡,除了担负着伴奏的职责外, 嘴里还不时叫着锣鼓点, 间或,还要拉上一段牌子谱,象小开门,夜深沉节节高。 他母亲也不闲着,前后左右不停地张罗, 有时也凑上几口。小傻子唱过的戏有甘露寺,借东风,捉放曹, 文昭关,辕门斩子,逍遥津等。他姐唱过的有打龙袍,钓金龟。小傻子拿手的唱段,要算高派的逍遥津了。他双眉紧锁,目带伤悲。从二黄导板, 转回龙腔,原板,到慢三眼,接连用十几个排比句‘欺寡人好一似’,哭诉着大政治家与大文学家曹孟德先生欺君罔上的罪 行。 把汉献帝丧失祖业的沉痛与哀伤倾吐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有时为了不冷场,一家人开个不分长幼的玩笑。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上场不分大小的原则。后来,条件好转,又请了个老者加上京二胡伴奏。观看小傻子的演出毕竟比去天乐剧场便宜。有钱时扔个5分,没钱时也不必脸红。

 

在某种意义上,小傻子是我的老师。我要学那一段戏,先到新华书店买个剧本 ,那时候,书都很便宜。事先背好唱词,然后再到小傻子的摊上去学曲谱。 有时也从收音机里去学。如此这般居然也学会了借东风,空城计等唱段。遗憾的是那会儿不大时兴求名人签字,竟然连我师傅姓甚名谁家居何处都不知道,每每提及,又只能以乳名相称。按儒家法规,真是有失体统。小傻子当时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小小年纪,就能登台演出,独当一面,挣钱养家。我要有他那两下子,该多好,我爸爸每天都可以喝上二两酒,就上一碟开花豆了。后来,我几次要去报考戏曲学校,我爸爸就是不同意,怕坏了祖坟的风水。 于万般无奈之后,只好自叹与梨园界无缘了。不知为什麽,小傻子后来又反串黑头,加之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嗓子逐渐哑了起来。 回想起来,我当时能够无忧无虑地到学校去读书,甚至在后来有机会去接受高等教育,比小傻子要幸福多了。而他哪,却失去了应有的欢乐童年和求学上进的大好时机, 恐怕他后来连戏也未必能唱得成。因此,我又不免感到莫大的惋惜。

 

再有个值得一提的一景就是那拉洋片的了。拉洋片有点像今天的幻灯片。只不过他把影像用分光的办法投射到多个镜头上, 可供数人同时观赏。从目镜中看到的图片是经过放大的。拉洋片的人一边拉着一个连锣带鼓的响器,一边唱着图片的内容。‘在巴里头再看哪呀, 又一片哪‘。看一回5分钱,几分钟就看完了。内容有吴三桂领清兵入关,八国联军进北京等。后来,有个拉洋片的小贩叫票马,在这以前,他是背个口袋走街串巷换有缺损的纸币的。大概此人姓马,以此得了个票马的称号。

 

在天桥北侧,永安路旁,有不少卦摊。有一次,我拿着5分钱,向一个30多岁穿着蓝色制服的人去求上一卦。 不料他没收我这5分,只对我说回去好好念书就行了。如今回想起来,至少他是个童叟无欺的生意人。况且,好好读书毕竟成了我后来赖以生存的根本。

 

 

天桥之所以能跨越解放前后经久不衰,是因为有着几个特殊的原因。一 者因其地缘。天桥东西地处宣武与崇文区之间,南北则位于前门以外,永定门以内。附近以体力劳动者居多。来来往往,颇为方便。二因收费多少不限,或者门票低廉。 穷人看得起。其三,演员与观众保持着零距离,气氛生动活泼。有时,观众还可直接参与互动。其四,节目通俗易懂,用不着去管它什麽咏叹调还是协奏曲;也犯不上去区分大巴松与英国管。胡琴一拉,嘴一张,这玩意儿就来了。第五则是有文有武,有说有唱,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男女兼顾,老少咸宜。在某种意义上,天桥曾经是北京的一块宝地,这块宝地全国少有,世界难寻。它曾经每天为上万的大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反过来又养活了一大帮民间艺人,使其得以代代相传,香火不断。

 

天桥,你曾经辉煌过,你曾经荣耀过,你在北京的历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50年后,今非昔比。如今,电视普及,网站林立,多媒体已进入千家万户, 工资收入提高百倍。大人们可以花上千元去听帕瓦洛蒂的意大利歌剧; 花百十块钱买张光碟,就可在卧室里欣赏明伶大腕的表演。他们又怎麽还会翘起脚跟,伸着脖子去听小傻子的清唱呢。至于今天的那些聪明伶俐的孩子们,78 岁就会弹钢琴,跳探戈,打高尔夫,做时装秀, 十几岁就会被送往 加拿大或英国去深造。天桥的那些土艺术家们纵然练就三头六臂的功夫,穿越时间隧道, 使出浑身解数,恐怕也无法吸引他们回首片刻了。时过境迁。 我为我童年的欢乐感到满足,也为今天的孩子们的幸福感到骄傲。 让我们一代一代驱动着那不断提速的历史车轮,跨入更加辉煌的时代,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正是:地摊围场空悠悠,月异日新几度秋。天桥弟子今何在,鼠标轻击网上游。

 

浏览(594)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王克斌
注册日期: 2013-01-02
访问总量: 16,473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大辫子戏的情结
· 父子劫—胡同里的伤痕
· 64不会重演
· 留座青山遗后人-东坡居士启示
· 要教授家的三个女婿(小说)
· 天桥之恋
· 人狗情
分类目录
【文字】
【历史】
【文学】
· 父子劫—胡同里的伤痕
· 要教授家的三个女婿(小说)
【政论】
· 大辫子戏的情结
· 64不会重演
· 留座青山遗后人-东坡居士启示
【回忆】
· 天桥之恋
【感遇】
· 人狗情
· 望子成龙的年代
· 儿子
存档目录
2013-07-23 - 2013-07-23
2013-06-01 - 2013-06-24
2013-01-02 - 2013-01-14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