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走进音乐》
  音乐切磋的一个临时联络点
网络日志正文
远去的理想之光——悼念亡友吴小龙 2007-06-07 21:05:17

                                               远去的理想之光

 

                                                      ——念亡友吴小龙

 

我开始对音乐理论感兴趣的时候,中国大陆正是物资匮乏的年月,精神食粮则是饥荒一片。幸亏有一个朋友吴小龙,常常奇迹般地给我找来各种理论教科书和音乐传记。我虽然从来没有动过“吃音乐饭”的心思,只是热衷于钻理工的牛角尖,但是荒年里的精神食粮,毕竟是一种永志不忘的珍贵。

 

可是我再也见不到小龙了。

 

前几天晚上我在电脑上看到“吴小龙老师,走好!”赫然一个标题,觉得有点荒诞。我这么多年第一次想起来可以到网络上查一下小龙,竟然在头条碰上一个同名同姓的死者。好奇地进入网页看了一下,却看到了一张非常熟悉的面孔! 顿时两眼一片模糊,脑子一片空白。后来我想起《牛虻》那本书最后写道,琼玛在牛虻死后打开他留下的信,读到第一行字“亲爱的琼”,终于证实了那就是亚瑟,顿时觉得一阵晕眩。大概就是那种感觉吧?

 

我对还在书桌前用功的妻子轻轻地说了一句“小龙 is gone.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英文说。凡是比较吃力的话题,用英文好像都会更容易一些,更间接一些。

 

我妻子从没见过小龙,但这些年我和她提起这个名字前后不下于几十次了。这个名字对她不陌生。我简单地解释说我是刚刚从网上发现的,本来是想今年回北京时好好找他一下。

 

我和小龙失去联系有二十年了。等到我终于能够回中国探亲的时候,中国已经是一片大工地。人们开始天南地北地跑。青年时代的朋友几乎完全断了线索。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也鼓不起勇气去寻觅。大概是生怕新时代的现实会打碎心中珍贵的记忆。我一直不知道小龙这些年究竟去了哪里,干些什么。

 

他的学生们给他建了一个纪念网页。我默默地在深夜里读着,想填补二十年的空白。

 

看到《博览群书》2007年第一期有纪念吴小龙的专题

 

吴小龙先生(本刊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200611月因病逝世,年仅51岁。

 

吴小龙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本职,治学、求真、立言乃其所愿,故他无私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应该是求仁得仁。而最让我们深感痛惜的是,除了教师、学者、作者的身份之外,他的早逝还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思想者。。。。

 

近些年来,曾在本刊上发表文章的思想者王小波、萧亮中、牧惠、何家栋等先后离我们而去,现在正当英年的吴小龙也怀着少年中国的理想,在天国与他们相会。

 

 

我默默地在深夜里读下去,看专题里的文章是怎么评论他的。

 

“一位未曾暴得大名但是非常出色的学者” (杨慧林)”

 

“无欲无求,从容淡定,在时代的舞台上做冷静的观察者,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需要自信,需要看的开。在我看来,吴小龙正是这样自信的人,这样看的开的人。任尔东南西北风,他几十年兀自独立,在历史的烟海中默默地爬梳,默默地问切时代的脉搏。一个真正隐于市的大隐! ”(笑蜀)

 吴小龙的早逝令人格外痛心。在一种僵硬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必须经历一番蝉蜕一般的挣扎,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道路,我们的成熟期因此被延迟。五十岁,正是创作的高峰期,却是壮志未酬。听到他病重的消息,我格外的痛心,还因为他生前的寂寞。直到我看到追悼会上他的那么多的学生,看到那些稚气的面孔和他们发自内心的哀伤,才略感欣慰。”“他的道路是寂寞的,但是浮光掠影的繁华之后,他的书会长存。“(潘婧)

我看着小龙的那一列著述(见附录),不免会心地一笑,带着一点悲意的笑。他这些发表的文章我当然是一篇都不曾读过,但是那些话题又那么熟悉。好像一个人说过他要去一个地方。他倒下来的时候,还真是躺在那条路上。前面的路还有那么长。这个单子完全体现了他一贯的性格矛盾。他对中国古代隐者的一种认同,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以及想对社会有所为的热望,在我看来都是他年轻时候就种下来的一对矛盾。他虽然对追求的结果有所渴望,但我相信他最为热衷的还是那过程带来的快意。他之所以竟然会将宝贵的时间投放到“少年中国学会”上,恐怕是从中看到了自己青年时代的影子。难道他一直是一个生活在过去中的人吗?还是因为他感到生命的短促,需要在年轻的梦想中多沉浸些许时光?

以小龙阅读之广泛,对读过的东西记忆之强,文笔之刚健,他完全可以写大量的百科类书籍,或是那种快餐式的文艺书,加上他的文采,会很吸引人的。也许因此也能在商业社会中成就某种大名。但这些和他追求的理想相差太远。他是有时间紧迫感的,不可能去做离他初衷相去太远的事情。我曾从他的谈话和书信中强烈地感到那种“要做的事情太多,不知从何下手”的焦虑。在我们失去联系以前,我总是向他兜售“事情是做不完的,拣起一件做一件”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后来自己觉得这个道理可能太俗套了一点,就不敢再坚持。从他后来的著述来看,他似乎终于克服了长达十多年的“writer’s block”,终于静下心来集中他的才智和思考,对具体的事做科学的和系统的探究。

 

小龙一直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近代史”之类的话题有一种我无法欣赏的钟情。他这些年没有在这上面大作文章,这使我颇有点诧异。我原想他既然喜欢这些题目,应该可以进一步对历史上提出来的各种政治体系和社会牵制结构作分析比较。这种研究在今日中国大概是属于很需要的显学了。这又是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热衷的方向。他曾经表示过他读的一切书都是在为那方面的探索做准备。他为什么终于没有投入到他醉心过的题目中去。也许他终于决定了那些不是一个治史者的使命。这对我将永远是一个谜。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看到一本从俄文翻译过来的小说,译本的题目好像是《红宝石》,讲的是斯大林时代刚刚过去的时候,一个人意外地发现他失散多年的女友已经去世了。他去寻找这位女友走过的那段人生足迹。中文本写得遮遮掖掖地。我去找了英译本读,读到了斯大林时代残酷的东西。在那个时候,看到这样的揭露可以算是比较惊心动魄了。然而最令我怦然心动的却是英译本的标题,也许也是俄文原作的标题,直接翻译成中文大概是“远星之光”。意思是宇宙中有些看起来很明亮的星,离我们其实很遥远。等到我们看到它的光时,那星星早已泯灭了。

 

我看到小龙的消息时,他去已多时。他竟然从来不曾见过我的妻子儿女就去了。他在医院里受最后磨难的时候,我正从香港途经北京,还回到我原来的所里作了一天学术上的交流。当时做梦也不会想到同在一城的小龙在世上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

 

我总以为人在退休以前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作事,叙旧是以后的事。没有想到同代人的生命并不都是同步的。

回忆他的文章中,有一句话像刀一样刺痛我的心:

  听说小龙最后留下了一声叹息,这是一声轻松的、解脱的叹息,是一声无奈的、沉重的叹息,还是……也许没有人能够知道。”(何蜀)

 

我读着一篇又一篇的回忆文章,努力透过眼前的湿雾,去追寻那颗明亮的星渐渐逝去的轨迹,仔细看着轨迹上残留的每一个亮点。

 

 

 

 

附录:吴小龙的著述

 

《细节的警示》
上海三联2004

目录

自序

目录

细节的警示

李鸿章的悲剧

试析清末留日学生革命倾向的形成

长歌召国魂
  ——谈邹容和陈天华
王法时代的文化自信
咸同之际的文化定位
  ——对陈寅恪的一种解读
国家主义理论评析

理性追求与非理性心态
  ——20年代非基督教运动评议

从胡适挽叶德辉的诗说起

丁文江论科学和宗教:八十年后的反思

谐谑中的深刻思考
 ——谈吴稚晖卢作孚的思想遗产

黄炎培的忧思与欣慰
少年中国的追求和失落
——简评少年中国学会书生

革命家的悲剧情怀
  ——关于瞿秋白悲情·人格·思考
  ——《多余的话》究竟要说什么

转折和误区
  ——蔡和森早期思想的个案分析

思想资源与思想自由
  ——也谈六八年人
平静的回忆和回忆的平静
——读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
萨斯:人·自然·社会
巨变前的忧思
  ——读欧文·拉兹洛《巨变》

重读玻恩:人类的希望何在

一生真伪有谁知
  —一关于贝利亚

失落的对话
  ——评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

基督教在中国的限度
  ——读杨慧林《中国文化基督教的消解》

戊戌君子
  ——关于徐致靖
我常有一种梦想
  ——丁文江的治军梦

中国船王卢作孚

瞿秋白与毛泽东柳亚子所哭的无双国士
谒张自忠墓

纯文学期刊:还能再辉煌吗?
后记




《适性任情的审美的人生:隐逸文化与休闲》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内容提要:

隐 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在那为数众多的历代隐士群体中,纵然也有不少佛、道教的信徒,但他们却主要不是出于宗教信仰而隐居的。他们的隐居,主要是为了实现自我,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过自己的生活。他们的隐居,开始也许是出于一种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逐渐就转化、发展成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 价值追求,并最终趋向一种审美境界和文化追求。在这个过程中,隐士们以自己的种种价值认定、人生实践和文化创造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本书对中国古代隐逸文化做了认真地梳理、耙块,并探讨了中国隐逸文化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精神。



目录:

一、先秦两汉的隐士群
1 隐士的出现
2 隐逸传统的初型
3 秦汉时期的隐士
4 秦汉隐士的志节

 

二、魏晋六朝时期的隐逸文化
1 魏晋隐逸之风盛行的原因
2 玄风吹佛与隐逸风尚
3 高士风范和举世尊隐
4 魏晋隐士的潇洒

 

三 唐宋隐逸文化的发展
1 士人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
2 佛道、官隐和中隐
3 优遇下的士人心态
4 唐宋高隐的放达和闲情逸致

 

四、元明清:隐逸文化的颓变
1 有隐无逸的年代
2 政治高压和思想解放
3 文化托命与隐于市井
4 明清市隐的悲患与风流

 

五、隐士追求的价值理想
1 用世与遁世的两难
2 自然与朝市的取舍
3 功各利禄和生命体验

 

六、精神境界和雅文化传统
1 儒道佛的纠葛与影响
2 适性任情与人生体味
3 隐士风范与情趣格调
4 隐逸传统与高雅文化

 

七、隐逸传统对休闲文化的启示



《少年中国学会研究》
上海三联2006


本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中国学会的筹备和成立
第一节 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
第二节 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和筹备
第三节 少年中国学会及其分会的成立

第二章 少年中国学会的主要活动

第一节早期的理想认同和共同追求
第二节 使学会活动具体化的努力

第三节社会活动的尝试——工读互助运动
第四节 少年中国学会的出版事业

第三章 少年中国学会内的思想争论
第一节主义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南京年会和主义争论的激化
第三节 《少年中国》月刊上对主义问题的讨论

第四章 围绕国家主义进行的激烈斗争
第一节国家主义派的兴起及其理论
第二节国家主义的各项政策方针
第三节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分歧和斗争
第四节国家主义的理论失误

第五章少中后期历届年会及学会的分裂
结语
后记
附录:
少年中国的追求和失落

——简评少年中国学会
理性追求与非理性心态
——20世纪20年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平议卢作孚的思想遗产

 

吴小龙部分文章索引

 

1.         秋暮远眺 中关村 2006/Z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         少年中国学会的出版事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         禁园夜色 中关村 2006/05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4.         文人意气 天下襟怀——读《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博览群书 2005/0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5.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我国的引进法学 2005/04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6.         五四运动与少年中国学会 中国青年研究 2005/05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7.         漫说严复的信、达、雅博览群书 2005/07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8.         回望抒情年代读潘婧《抒情年代》 博览群书 2005/10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9.         孔子学院与传统文化 中关村 2005/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回望抒情年代”——读潘婧《抒情年代》 中关村 2005/06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1.     夏宫秋意 中关村 2005/10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2.     晚明史和甲申祭 中国社会导刊 2005/2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3.     试论中国隐逸传统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启示 浙江社会科学 2005/06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4.     少年中国学会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5.     “国家主义理论评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6.     独自谒陵 红岩春秋 2004/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7.     瞿秋白与毛泽东 领导文萃 2004/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8.     悲患风流说清儒——清代文人的学术追求和文化情趣 中关村 2004/04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9.     丁文江的治军梦 炎黄春秋 2003/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0.     理性追求与非理性心态——20年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平议 浙江社会科学 2003/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1.     殷璠文学史观简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2.     黄炎培的忧思与欣慰 领导文萃 2003/06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3.     陈寅恪:留洋不求文凭的学问大家 21世纪 2002/07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4.     毛泽东与少年中国学会 炎黄春秋 2002/07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5.     转折和误区——蔡和森早期思想的个案分析 社会科学研究 2001/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6.     丁文江——“中国赫胥黎” 21世纪 2001/10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7.     试析清末留日学生革命取向的形成 浙江社会科学 2001/06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8.     生命悲情所成全的人格形象——重读瞿秋白《多余的话》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9.     不能忘却的一页历史──五四运动前后的少年中国学会 21世纪 2000/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0.     “少年中国的理想追求及其分化——简评少年中国学会 浙江社会科学 2000/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1.     文化悲情和历史思考——解读陈寅恪 开放时代 1998/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2.     “科玄论战与丁文江 民主与科学 1998/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3.     寻找一个转机的起点 民主与科学 1998/06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4.     瞿秋白与毛泽东的特殊情感 21世纪 1998/0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5.     中国人心态的百年曲线 21世纪 1998/04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6.     文化失范 中外管理导报 1998/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7.     吴稚晖与近代中国的科学主义 民主与科学 1997/04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8.     西学东渐的百年──早期中国留学史录 21世纪 1997/04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9.     举世呼不应 抉眼悬京门──邹容、陈天华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宣传 21世纪 1997/06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40.     “延安精神的又一种诠释 民主与科学 2002/0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论文:

《胡适科学人生观的得与失》(合写)《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6

《书生革命家的悲剧情怀-----我看瞿秋白》《东方》1996年第4

《吴稚晖与中国近代科学主义》《民主与科学》1997年第4

《西学东渐的百年------近代中国留学史》《21世纪》1997年第4

《文化悲情与历史思考------解读陈寅恪》《开放时代》1998年第1

《文化失范------历史分析和现实思考》《中外管理导报》1998年第3

《失落的对话-------读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基督教文化学刊》199年第2

《少年中国的理想追求与分化------简评少年中国学会》《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

《丁文江论科学与宗教------80年后的反思》《博览群书》2000年第6

延安精神的又一种诠释》《上海文学》2000年第2

《细节的警示》《上海文学》2000年第9

《辜鸿铭的文化自信》《上海文学》2002年第3

《一生真伪有谁知——关于贝利亚》《随笔》2002年第3

《悲情人格思考——关于瞿秋白》《随笔》2002年第4

《毛泽东与少年中国学会》《随笔》2002年第1

《巨变前的忧思》《博览群书》2002年第8

《黄炎培的忧思与欣慰》《随笔》2002年第6

《重读波恩》《上海文学》2003年第3

《从胡适挽叶德辉的诗说起》《随笔》2003年第2

《理性追求与非理性心态》《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

 

从康熙与西学谈起 随笔 2006年第1
晚明史和甲申祭   随笔 2005年第5
谐谑中的深刻思考——谈吴稚晖  随笔 2004年第1
雨后知弈庐  随笔 2004年第6

萨斯:人·自然·社会  博览群书 2003年第6
文化价值和史家的心志——读《余英时》文集 博览群书2004年第9
漫说严复的信、达、雅”  博览群书2005年第7
文人意气,天下襟怀——读《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博览群书2005年第2

冲击-回应还是中国中心博览群书
梁启超的国家主义”  大国 3
读经和读经运动”   出版广角2004年第十期

禁园夜色   上海文学 2003年第四期
夏宫秋意   海淀 2004年第1

卢作孚的思想遗产 博览群书2003年第九期


论著、编著:

《先驱的足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心路历程》(合作)河南人民出版1992

《新儒学八大家集------张君劢集》(合编)群言出版社1993

《新儒学八大家集------冯友兰集》(合编)群言出版社1993

《梁启超箴言录》 (合编) 文艺出版社1997

《蒋梦麟学术随笔》(合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浏览(1506) (4) 评论(5)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码头工人 留言时间:2007-06-10 15:45:01
你好 ktang007。没有想到在这里还碰上小龙的朋友。看你的email的拼法,
估计我们不曾照过面。

江二码头我虽然很熟悉,但是你说的那一位朋友显然不是我。我扛活儿的
地方在江六,渔轮还有别的码头。不过,你说的住在江二的那位搞不好我还见过。

很遗憾我也没有保留书信的习惯,加上搬了十几次家,丢东西是早晚的事儿。
我只能记住小龙的某些诗句。还曾经为他的《武陵诗草》中的一首
起了个歌的草稿。
《武陵诗草》是他在水库工地推车打工下来的时候一首一首积累的。
诗中说“别了,愿长风送你直到天涯,让你自由地飘荡在故乡的蓝天下。愿你幸福,苦命的流浪人。。。”

“文革”方过去时,福建有个在火红的年代里写诗的人认为小龙的那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诗”是“现在可以发表了。”可是小龙有个习惯,什么东西一旦时髦起来,他就再不写了。

与小龙唱和旧体诗是码头扛活下来最有意思的事之一。终成旧梦。

又,八十年代似乎是他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相比之下,
他甚至可能更向往在沙皇“第三厅”
的重压下挣扎的刺激。

你多保重!
——————————————————————————————

引用" 作者:[匿名]ktang007@hotmail.com 留言时间:2007-06-09 17:47:26
闲 来 无 事 在 网 上 瞎 逛 看 到 您 的 悼 念 小 龙 的 文 章 。 难 免 也 让 我 想 起 他 。 从 中 学 起 就 知 道 他 了 。 真 正 成 为 朋 友 是 八 十 年 代 吧 。 那 时 他 在 六 中 。...

从 你 的 博 客 名 字 里 开 始 我 还 以 为 是 我 那 住 在 江 二 码 头 的 真 正 码 头 仔 那 哥 儿 们 (跟 小 龙 高 中 同 班 )。 但 是 再 看 看 你 的 文 章 知 道 不 是 了 。... 我 跟 他 最 后 一 次 畅 饮 深 谈 是 1982年 的 二 月 。 ... 很 遗 憾 , 我 没 保 留 信 件 的 习 惯 。 记 得 他 当 时 还 在 读 博 士 时 寄 过 一 首 自 己 填 的 词 (宋 词 ), 只 是 没 有 保 留 下 。 在 我 电 子 邮 箱 里 还 保 留 着 他 的 电 子 信 箱 的 地 址 , 一 个 再 也 没 人 打 开 了 的 信 箱 。"
回复 | 0
作者:ktang007@hotmail.com 留言时间:2007-06-09 14:47:26
闲 来 无 事 在 网 上 瞎 逛 看 到 您 的 悼 念 小 龙 的 文 章 。 难 免 也 让 我 想 起 他 。 从 中 学 起 就 知 道 他 了 。 真 正 成 为 朋 友 是 八 十 年 代 吧 。 那 时 他 在 六 中 。 后 来 出 来 时 他 还 托 我 带 点 东 西 给 他 母 亲 (那 时 她 母 亲 在 洛 杉 矶 )。 在 外 面 头 几 年 偶 尔 跟 他 还 有 书 信 往 来 , 知 道 他 去 了 北 京 读 博 士 了 。 也 是 从 书 信 往 来 中 知 道 他 最 后 在 青 年 学 院 里 当 了 副 教 授 。 因 特 网 的 普 及 我 们 改 为 EMAIL了 。 他 还 发 给 我 几 篇 文 章 。
从 你 的 博 客 名 字 里 开 始 我 还 以 为 是 我 那 住 在 江 二 码 头 的 真 正 码 头 仔 那 哥 儿 们 (跟 小 龙 高 中 同 班 )。 但 是 再 看 看 你 的 文 章 知 道 不 是 了 。 这 码 头 仔 2005年 还 从 香 港 去 北 京 找 小 龙 玩 , 而 且 小 龙 到 香 港 也 到 他 那 去 。小 龙 的 病 危 以 及 去 世 就 是 从 他 那 得 知 的 。 在 小 龙 最 后 的 日 子 里 他 曾 打 电 话 到 医 院 , 是 小 龙 弟 弟 小 山 接 的 , 告 知 了 病 情 。然 后 他 告 诉 我 。 实 在 令 人 难 以 接 受 。 我 跟 他 最 后 一 次 畅 饮 深 谈 是 1982年 的 二 月 。 后 来 在 EMAIL里 他 还 说 什 么 时 候 我 回 国 他 一 定 回 福 州 聚 一 聚 。 真 没 想 到 。 很 遗 憾 , 我 没 保 留 信 件 的 习 惯 。 记 得 他 当 时 还 在 读 博 士 时 寄 过 一 首 自 己 填 的 词 (宋 词 ), 只 是 没 有 保 留 下 。 在 我 电 子 邮 箱 里 还 保 留 着 他 的 电 子 信 箱 的 地 址 , 一 个 再 也 没 人 打 开 了 的 信 箱 。
回复 | 0
作者:a friend of Xiaolong 留言时间:2007-06-09 14:21:38
Just a trail to ensure if I can post a message here
回复 | 0
作者:码头工人 留言时间:2007-06-09 09:06:47
谢谢铁树的关切。人生有些事件会令人驻步,回望来路,考虑什么是最重要的。
回复 | 0
作者:tieshu 留言时间:2007-06-08 08:03:58
偶然路过,(终于知道如何进入博克了)竟然读到这篇文章,唏嘘之余道一声:节哀。

人的一生能遇上几个不可忘怀的指过路人,幸矣。
回复 | 0
我的名片
码头工人
注册日期: 2007-04-11
访问总量: 17,79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缸瓦市首唱《短歌集》之一曲:孟
· 远去的理想之光——悼念亡友吴小龙
· 从 《离骚》到 《汨罗江幻想曲》
· 从《离骚》到《汨罗江幻想曲》(
· 《一座美丽的山》的二重唱问题
· 写在前面——《织起一道彩虹》(重
· “合作就是美丽”——写在《狗剩子哥
分类目录
【题外的话】
· 远去的理想之光——悼念亡友吴小龙
【沉淀的音乐】
· 从 《离骚》到 《汨罗江幻想曲》
· 从《离骚》到《汨罗江幻想曲》(
【唱歌的朋友】
· 缸瓦市首唱《短歌集》之一曲:孟
· 《一座美丽的山》的二重唱问题
· 写在前面——《织起一道彩虹》(重
· “合作就是美丽”——写在《狗剩子哥
存档目录
2007-06-07 - 2007-06-10
2007-05-02 - 2007-05-20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