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新总统侯赛因(Mamnoon Hussain)2月19日访华,中巴发表了联合声明。盘点2003年以来中巴发表的8份联合声明,此次联合声明不再提2010年、2011年、2013年三度提出的“巴基斯坦是中国外交优先方向”的提法,也没有重申“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好邻居”的表述,首度出现的最新表述是中巴共同致力于命运共同体建设。
这是去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座谈会上提出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落地生根之后,命运共同体提法首度得到周边国家的响应,并在双方联合声明中成为具体共识。去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也曾呼吁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并指出构建命运共同体可以从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方面入手。鉴于巴基斯坦作为中国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在2005年双方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至此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路线图基本已经清晰,那就是先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目前中国只与俄罗斯、巴基斯坦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众所周知,俄罗斯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经常进行战略协作。巴基斯坦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巴铁”。习近平将签订睦邻友好条约作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先期条件表明,中国欲将周边国家全部打造成类似于俄、巴的“盟友”。
一方面,在中国构建雄心勃勃的命运共同体计划的同时,美国加紧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的用意很明显,那就是将周边国家打造成为中国的盟友阵营。在中国实现全球性大国目标的过程中,习近平首先致力于建设的是绝对权威的地区性大国。并且,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形态,将成为中国做全球大国的参考样本。
另一方面,与美国以军事同盟维系全球霸权相比,习近平的以睦邻友好条约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系统,单从字面上就比美国的考量层次深入。
自建国以来,军事同盟是美国维持在全球存在的基石,美国以此构建了在全球的霸权。美国的霸权体系强调双重标准,只针对别人不针对自己,以盟友关系划分敌友。而习近平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实质性全方位绑定关系,是比军事同盟更密切的体系。中国的各方绑定发展、同生共存的理念,一方面暗示中国有能力领导亚太并有信心为亚太发展负责,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崛起所寻求的不是凌驾于国际社会之上独善其身的权力,要重构的是以西方价值和权力结构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谋求建立平等和相互尊重、多元多极的国际社会组织形态的新国际观。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王道”准则相匹配,强调以身作则,中国要率先实现自己提出的原则。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如果以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作为先期条件,将很难开展。
实际上,命运共同体概念早就提出过。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首秀外交在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习近平说,“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2013年3月的首轮出访中,习近平在莫斯科、达累斯萨拉姆、德班都谈到了“命运共同体”。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习近平指出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今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强调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但与中国早在2001年就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俄罗斯,在习近平访俄提出命运共同体时并没有回应。
2013年6月访问中国的韩国总统朴槿惠、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以及2013年8月访问中国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都没有对习近平的命运共同体给予积极的回应。2013年10月习李双首脑共同出击东南亚时曾提出与东盟整体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也石沉大海。
这个中的原因就在于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结盟性质。
比照此前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中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都有的条文是缔约双方不参加任何损害缔约另一方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联盟或集团,不采取任何此类行动,包括不同第三国缔结此类条约。缔约一方不得允许第三国利用其领土损害缔约另一方的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缔约一方不得允许在本国领土上成立损害缔约另一方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组织或机构。支持对方在维护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独立问题上的政策和所做的努力。
如果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承认领土政策和主权宣示,领土领海争端将不会是难以逾越的合作屏障,且这些国家将在政治上与美日无缘。这完全不符合中国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的现实。在美国重返亚太因素催生下,菲律宾、越南 、马来西亚等与中国存在领海纷争的周边国家,在大国间左右要价将是常态化的发展趋势。换句话说,示好中国并不是因为中国强大,而是因为这样可以刺激美国。对他们来说,主动放弃声索领海且彻底站队中国是不可能的。
随着中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广大中国周边国家面临中美二选一的尴尬境地,中国周边并非地缘政治格局已定。因此,中国着力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构想由于领土争端的长期性,实施起来极为困难。习近平将构建命运共同体作为周边外交的目标,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