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那些我们认为不可能的。 ----波洛,《尼罗河惨案》 2020 9 14 一直在研究条件反射,现在,脉络逐渐的清晰起来,我们,所思,所为,无不是条件反射的约束之结果,我们通常是无意识所为,之所以如此,在于我们的哲学的视角。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大约在小学就接触了,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却持续至今;哲学是母科学,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科学均来自于哲学,从这个角度看,数学家,只是更为精致的哲学家而已,同理其他科学家。 哲学,是我们对环境认知,它提供了环境知识与对环境的猜想,以及对认知环境的思路与途径。 因此,哲学,一直与我们的环境相关,环境中的物与事,进而方为逻辑。 哲学史,只是告诉了我们:谁,何时,何事,何理论,使我们对哲学的进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走吗观花,哲学的脉络却也迷失在其中了。 哲学的视角 哲学是我们对环境的认知,因此哲学的标准也就很清楚了,那些接近真实的理论才是哲学的真正有效的部分,神任何的假设,宽泛地讲,也许是哲学的构成,但是,不是哲学有效的部分,因此,上帝与诸神均被排除在哲学有效的部分之。 在BC4—AD4世纪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哲学中,神找不到他们的椅子,附件1,直到AD4之后基督教哲学的兴起,AD4—14世纪,神才出现在哲学家眼中,用于填补未知,附件2;在17世纪之后,神就淡出了哲学家的视野,到了18世纪,哲学中已经找不到神的身影了,在现代哲学尤其如此,在哲学的殿堂里没有上帝的椅子。 在古典哲学中,观测体是独立存在的:{观测体i},i=1,2,、、、n,逐步地形成其理论,理论的内涵取决于哲学家的生存空间,他们在这样结构{观测体i}中思考,其本人的环境直接决定了他所面临的观测体与结论,因此,他们的结论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顺便提一下:因为环境因素,永远不会有终极的理论。 从公元前的古典哲学至今,哲学的区别在于系统的概念,分界点是贝塔郎非《生命问题》,1948年,有了系统的概念,哲学思想就变得更广阔了,看到了观测体i与观测体j的逻辑关系{观测体i}成为了网状结构,观测体i只是网络中的节点;然而哲学家们会下意识地把{观测体i}是为一个有限的封闭空间,这样的假设十分合理,却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结论。 直到普里高津20世纪70年代提出‘耗散结构’理论,把系统概念从局部的、有限的空间带入到了开放系统,在开放系统之下,耗散结构,哲学的结论也一定会有所不同,因为,观测体的环境被重新定义与量度:环境,非我之外即环境;与环境的热交换,耗散结构。 在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量变质变规律,是无法略过的,结论也是十分可靠的,但是,黑格尔却没有能清晰地说明‘为什么量变可以引发质变?’以及‘量变是如何引发质变的’。 在黑格尔的小逻辑中,黑格尔并没有给出质的明确定义,质被描述为:存在或有可以界说为“我即是我”,《小逻辑》A 质,§86。 黑格尔所述之质具有: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 普遍性:实有是规定了的有;它的规定性是有的规定性,即质;特殊性:某物由于它的质而与他物对立,不仅是与一个他物对立,而且是对这个他物的相对否定;个体性:自为之有。 关于‘质’黑格尔都描述到了,却没有点透:质,是相对于环境实有的规定性,也就是讲,任何一种实有相对于不同环境将体现为不同的规定性。 如猫,是一种实有,有他内在的规定性,即:质,处在不同的环境下,他们将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质。 如:一般而言,猫是捉老鼠的,但,海岛上的猫却是上树抓鸟的,我家的猫却不知鼠为何物,只是一个宠物。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环境的概念也有所不同,黑格尔在描述各种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民族性格的时候,注意到了因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他在宏观的范围理解环境,却对环境不做定义,以我的理解‘非我之外即环境’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观测体之外就是该观测体的外部环境,因此在一个由多个元素构造的观测体构成之元素是彼此通过能量的交换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是环境发生了状态的迁移,变迁后的环境又反作用于观测体之构成,如:我们同在一个社会生活中,一句‘人家都是这样的’,会引发环境的渐变,这种彼此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至少是局部改变了该观测体的环境,环境的变迁又导致了其构成元素行为的改变,体现为不同的行为模式,即:体现为不同的质。 -----这就是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 还有波普哲学,他有一个著名的、令人感到沮丧的结论:科学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 我大约在高中阶段读到它,那种沮丧的记忆我至今尤在。 波普科学哲学的基础是在有限的逻辑空间中进行归纳推理,而得出全称判断的真伪问题,1936年—1959,波普因为没有建立开放系统的概念,所以他才引出了“科学不可证明”的结论。 事实上,在有限空间中的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被扩展到一般化概念之后,全称判断,都将会面临被否定的风险,因为环境的变迁,归纳推理的空间改变了,结论因此变得成疑。 在开放系统下,在耗散结构中,波普的‘科学只能被否定’则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因此,我们需要在开放系统下才能更有效地理解世界,也即:耗散系统(Dissipative system),在耗散系统可以清楚地理解万物的聚与散,生与死。 一般而言,开放系统下的条件反射过程才是我们解读世界的钥匙,所有的定律、定理、法则无不是条件反射过程的细化与个性化,也许,我们需要对巴布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做更好的更为一般地解读,也许,我们可以借助马尔科夫过程从数学上描述条件反射。 人类走出非洲至今的整个人类发展史都是条件反射过程,只是,过程太宏太大了,跨度太长了,我们也因此迷失了对整个过程的理解。 到目前为止,耗散结构中的条件反射过程,也许是哲学的极点了。 甚至,连哲学家们的存在也是一个条件反射过程,只是我们却未曾意识到。 结束语 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瞎子摸象,讥讽瞎子们的局限性,我到认为,瞎子们至少把手摸到了大象的身上,理解它是早晚的事情了。 也许,那群瞎子就是我们的哲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