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阿妞的转帖: ZT未来的穷人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联想起前些日子在书评里看到的这篇据说是挺轰动的小说 “北京折叠” 情节时那种似曾相识的疑虑。今天花了几分钟扫了一眼”北京折叠“的故事大概,不禁爆粗口:“妈的,这简直是一篇剽窃之作!”
雨果奖是颁给优秀科幻作品的。这篇“北京折叠”似乎用的手法也是科幻式的,把北京的时空分为三维,可是科幻戛然而止,犹如太监的下半身,什么也没有。作者把这三维用到了切换成了社会的不同层面,什么富人,穷人之类的。这三个时空维度被作者偷换成带有带有经济属性社会空间,这就违反了科幻的第一大忌,逻辑上不能自洽。作者为了能够自圆其说,捏造出一个老刀, “主人公老刀为了给养女交幼儿园择校费,铤而走险给人送信,穿越了三个空间。在此期间他看到了上层的有夫之妇对中层小白领的玩弄,也被从下层奋斗到上层的好心人出手相救,最后终于有惊无险地返回自己的第三空间。”
看到这里有没有人看出端倪,如果没有,那就让本大爷给你解析。
看过李昂拉多主演的“inception”吗?导游兼剧作家Christapha Nolan2009年写成此剧。主要情节为李昂拉多为了商业情报,在其科技团队的支持下,进入竞争对手的梦境之中 (shared dream)套取对手的秘密,和后来李昂拉多在梦境之中又堕入更深层的shared dream,他的意识如果爱因斯坦的弯曲的空间一样,变得在不同的时空之间漂浮,经历的事情也变得亦幻亦真。。。
请看inception的剧照:
再看“北京折叠”的插图:
这三幅图片有什么共同之处? 共同之处就是他妈的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分毫不差!北京折叠最初发表于2012年,而电影inception 2010年出品,谁先谁后一目了然。
让我们再来吧折叠北京的科幻精华摘录于此:
“转换开始了。这是24小时周期的分隔时刻。整个世界开始翻转。钢筋砖块合拢的声音连成一片,像出了故障的流水线。高楼收拢合并,折叠成立方体。霓虹灯、店铺招牌、阳台和附加结构都被吸收入墙体,贴成楼的肌肤。结构见缝插针,每一寸空间都被占满”
再让我们看看inception对于folding space的描写:
“ The street starts to BEND IN HALF, the buldings on either side FOLDING in until they form the INSIDE OF A CUBE OF THE CITY, GRAVITY FUNCTIONING INDEPENDENTLY ON EACH PLANE. Ariadne looks up (or down) at the people on the opposite city surface. Cobb wathes her excitment." 连折叠北京标题里“折叠”这个词都从inception里偷来的。千万别自作聪明辩解说“谁说别人用过的词作者就不能用?”折叠北京的所谓的“科幻精髓” 就是 时刻的折叠。而inception的科幻重点也是时刻的“folding". 这不是词汇重叠的问题,而是整个科幻构思的重叠。
“折叠”这部小说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剽窃了inception的科幻构思,可这看丫头却没有科幻的功底和想象力,就狗尾续貂,开始塞入中国的社会问题作为噱头。
笨蛋也许会反驳:“就你聪明。人家雨果奖的专家都是白痴?”
我不知道雨果奖是个什么东东,当我知道西方几乎可以说对于任何“揭露性”的中国作品都是饥不择食的,看看那个中国崩溃论的作者章家敦,十年崩溃论没有兑现,就来个三年崩溃论,然后是一年崩溃,最新的是半年崩溃论,每一次预言出来,依然被西方大肆渲染。
说这位女作者是位“剽客” 不为过!因为她猥亵了幼稚天真的读者。
把此作者的尊容也贴上此: 是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科幻小说,最早于2012年12月发表在清华大学的学生论坛水木社区的科幻版,2016年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这篇小说“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