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谈了本人认为获得名不见经传的什么“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 剽窃了美国科幻电影“inception” 构思,引起不小的争论,有些质疑本人观点的帖子还是不错的,有分量,比如有一位“此博客已经关闭”的博客(这个博名很特别)指出了本人在上篇引用的三福图画既不是北京折叠也不是inception。 我也核实了一下,“北京折叠”并没有插图,我引用的图片是评论者根据自己对于小说的理解后加上去了,我引用的其他两幅inception图片也是后人根据故事情节的理解后创作的。所以,这样的批评本人接受。
不过这些批评并没有改变我认为北京折叠剽窃了电影inception构思的看法,我把北京折叠的中文本和inception的剧本比较之后,更加坚定我原先的看法,北京折叠就是抄袭了inception的构思,而且抄袭的非常草率,结果,这部折叠变成了一部非驴非马的“科幻纪实小说”,既不具有科幻的想象力,也不具备令人信服的社会批判力,甚至在科学逻辑上无法自洽,是一篇非常低劣的文学作品。
inception的作者Nolan花了近十年才完成了inception的剧本创作,据说哈佛的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看完inception后的评论是“有趣”。 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会把科学幻想建立在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前瞻之上。inception的男主角李昂拉多是位有能够进入别人梦境的特异功能之人,为此他成为商业间谍行业里炙手可热的人物, 同时也成为一个逃犯,为了重获他的“现实”和他的两个女儿,李昂拉多同意进行一项没有人做过的冒险行动,把意念通过梦境植入他人的意识之中,为了要达到这一目的,李昂拉多必须在药物的帮助下,进入多达三个层面的梦幻意境,在意识和下意识,梦幻和真实的域地间徘徊穿梭。inception的情节虽然荒诞,故事情节之间存在着合理的逻辑关系,所以故事能够自洽。 比如折叠的空间这个科幻概念在inception里表现的就非常合理,人的梦幻意念是超现实的,寒冷在梦里就会是冰雪,恐惧可能是山崖坠落或被追杀。inception的整个故事都是贯穿在梦幻之中,而梦幻里的故事对于观众来说就没有什么荒唐之说了。至于人类能否进入别人的梦幻意识则是个神经学和心理学的前瞻性的问题,我们既无法肯定也无法否定,人类的科学水平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
再看看这位清华的毕业生的作品就感觉像是开惯了宝马,突然换成国产的夏利,立刻会让人低档拙劣,山寨货:
“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这一段科幻描写糟糕透了,北京的三个时空层面和inception里的三层梦境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北京的三个时空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梦境里的东东,当一个时空出现时,另外两个时空的人们就会在”胶囊气体“的作用下进入休眠. “让出时空”给其他层面的人。这不符合物理科学!因为休眠需要时空,如果把“休眠”看做是进入梦乡,那空间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人的梦境意识,不是吗?既然休眠并没有使得人们退出空间,那何来的时空转换?
如果北京折叠的“休眠”是进入了所谓的空洞“void"状态 (void没有时空维度),那时空转换倒是能够成立,但却会出现北京三个时间层面没有关联,不存在挤压冲突的悖论,北京三个层面的人们是生活在完全独立于彼此的空间里,不存在社会公平的对比参照关系,就像我们不会去和外星人去谈资源占有问题一样。
说到此,就已经超出了评论这篇小说的范畴,进入了探讨人类对于宇宙世界的哲学探讨了,打住。
此篇只是希望从科幻小说情节雷同的角度来证明北京折叠借用了inception的多层梦幻构思,主人翁带着使命进入不同的时空,经历了不同的域间,完成了使命,回到自己的“现实”。这种描写方法是典型的好莱坞的所谓的"maze running" 描写手法,不是以悬念,而是以故事过程来吸引读者。郝姑娘的漏洞在于没有把inception的逻辑一起抄袭过来,所以只有貌似没有神似。好莱坞也有个专门的词汇来形容这样的抄袭手法叫做 "derivative storytelling." 不过有人怀疑“derivative storytelling" 是从中文里抄袭来的,中文的原文叫做 “东施效颦”。
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