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文明的脈動 15世紀是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中具有標誌意義的世紀,這個世紀在中國與歐洲幾乎同時發生了具有標誌意義的事件. 在中國,公元1403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下令編篡《永樂大典》,最終歷時六年1408年12月14日這部大典編修完畢.《永樂大典》全書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約3.7億字,共收錄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方面的典籍文獻近8000種,可謂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次集中薈萃和充分展示。 在歐洲,以1401年洛倫佐·吉貝爾蒂和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這兩位天才雕塑家競爭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洗禮堂銅門的合約為標誌,開始了文藝復興,歐洲文明從此開始崛起. \.1./ 15世紀的人類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之後,已經具有了相當大的知識積累,《永樂大典》的出現就是這種知識積累在中國社會的具體體現.關於《永樂大典》,不要說當時中國的文盲率在90%以上,就是今天中國的文盲率已經下降到5%以下,有多少中國人讀過甚至是知道有這本書的存在,也就是說,這本書在中國社會的影響非常小,更不要說對整個世界的影響.這本書的真正意義在於,這是當時中國皇帝的一個形象工程.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提高王朝文明程度最迫切的工作,首先應該是提高社會教育的普及率,減少文盲率,就像歐洲那樣,可悲的是這項工作直到600多年後才得以實現. 明成祖朱棣是一個有抱負的君主,很像漢武帝.但是在學術領域,自漢武帝以後中國的皇帝們從來都是受儒生們蠱惑慫恿支配和利用的,也就是說,這是當時的中國皇帝在儒生們的慫恿之下所進行的形象工程,儒生們希望通過皇帝之手展示自己的文明形象,所以以其說這是皇帝的形象工程不如說這是儒生們的形象工程. 至於為什麼會進行這樣的形象工程,這是因為儒生們認為比較於當時被趕走的來自於北方的蒙古人,自己所代表的中原從來都是最先進的,而要體現這種先進性在文化上就必須要有標誌性的作品,《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一個標誌性作品. 在中國有一種說法是:人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部《永樂大典》就是2萬多卷的書,後面還有清王朝乾隆年間(1792年)編篡的《四庫全書》共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以及1768年至1771年間在英國愛丁堡首次問世的《大英百科全書》.這麼多的書一個人窮其一生能夠讀完嗎?讀完了又能怎麼樣? 實際上這些百科全書性質的書籍在社會上充其量也就是供人們參考用的.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永樂大典》更像是今天GOOGLE的搜索引擎,被後人歸納為類書,就是將許多圖書裡的內容打散,按照不同類別,分類編纂,再按照字韻重新排列起來,以便於搜索查閱。而《四庫全書》則被後人歸納為叢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四庫全書》對於凡屬佛道、戲曲、小說等概不輯錄,對於有礙政治穩定和封建統治的文字全部刪去、概不存留,對於鄧御夫所著的煌煌200卷《農曆》等科技著述和一些軍事著作也都不予採錄,甚至對已輯佚出的《兼金合璧》《晉史揮塵》和已簽出的《元一統志》等重要方志類書籍也都拒斥廢置,所以,《四庫全書》的輯佚工作對傳統文化又構成較大破壞,留下了難以彌補的巨大遺憾。這種情況同樣存在於《永樂大典》,編修宏篇巨著的過程,往往伴隨着對知識的損毀. 中國的這兩部宏篇巨著並沒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任何的積極作用,更不要說對整個世界的影響.然而歐洲的文藝復興卻真正推動了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進步發展. 從《永樂大典》到《四庫全書》人們能夠發現的是,為權貴階層服務的文人學者們的行為特徵是喜歡做表面文章,樂於從事形象工程.也就是,知識在儒生們的手裡只不過是用來顯示王權和自己高貴的工具,而不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力量.為了迎合王權的虛榮心,儒生們更善於從事從高大上到假大空的務虛活動而不是腳踏實地的務實活動.知識就是力量不等於讀萬卷書,讀萬卷書更像是形象工程.人們獲取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增強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向別人炫耀的工具,當知識成為向別人炫耀的工具時就已經完全偏離了人們獲取知識的初衷. \.2./ 歐洲文藝復興復興的是什麼?簡單地說是古希臘文明.古希臘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商業文明,也可以稱為海洋文明.在它出現的時候就像是鑲嵌在地中海東部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建構古希臘文明的參與者都是來自於城市的,具有很高知識水平的市民.而在古希臘的周圍卻被來自於第一產業農業與畜牧業的大陸文明包圍着. 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之間是什麼關係?是大陸文明滋養出先進的海洋文明,沒有大陸文明就不會有海洋文明.這是因為建構海洋文明的幾乎所有的基本素材都來自於大陸文明,商業文明的主要商品來自於大陸文明,海洋文明實際上是對大陸文明消化吸收理解之後的二次開發,是對大陸文明的升華. 人類早期長期的歷史是軍事征服的歷史,無論古希臘文明多麼的先進,在軍事能力上其與周圍的大陸文明存在巨大差距,最終古希臘先後被來自於北方的亞歷山大和來自於西部的古羅馬所征服,被龐大的大陸文明所淹沒,民主最終讓位於君主.而對於古希臘的征服者來說,由於不同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和不高的文化知識水平,很長時間裡人們都無法理解太過先進的古希臘文明,在15世紀以前古希臘文明在上千年的時間裡一直被埋沒着.然而古希臘雕塑對於人體感性-藝術和理性-科學的表現,不斷的感召着荷爾蒙激素充盈的後人,表明這不是一個可以被人遺忘的文明. 與世界其它地區一樣,15世紀以前的歐洲一直處在迷茫的狀態,得益於古希臘重視對民眾普及知識和教育的特點,伴隨着基督教在歐洲的廣泛傳播,比較於東亞,歐洲社會有着更高的教育普及率和知識水平,這是它的優勢.人類在15世紀以前是大陸文明的天下,即使是比希臘更大的歐洲,也淹沒在大陸文明的海洋中.比較於亞歷山大,古羅馬與古希臘更加相似,不斷的軍事擴張和侵擾使得古羅馬的共和體制最終也走向了專制的王權體制. 正是由於歐洲文明不同於東亞完全的大陸文明,在歐洲,王權的路走不長,無法得到加強,而王權的衰弱卻為基督教教權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獲得了廣泛的傳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今天人們可以看出,歐洲文明具有先進性與開放性的特點,它的先進性來自於古希臘,它的開放性來自於基督教.15世紀以前由於距離遙遠,當時的歐洲很少有人知道地處東亞的中國,相對來說他們更熟悉地處中東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因為不同的信仰進行了長期的爭鬥.直到世界進入現代以前,當時的世界主要有三種不同地域相互交流了解的方式,一個是通過貿易,一個是通過傳教,還有一個就是通過戰爭.在大航海時代之前,人們一般只熟悉自己周圍的鄰居.當時的歐洲對於中國的了解主要是通過貿易得到的中國商品和商人以及到中國傳教的傳教士所帶來的信息,還有類似於傳教士的到中國的旅行者所得到的信息. 中國在1408年編篡完成《永樂大典》這件事,在當時會不會傳到歐洲?根據歐洲傳教士的特點,應該會.而這會給歐洲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應該是更加重視知識,這難道不就是點燃歐洲文藝復興的星火嘛.如果說這是導致歐洲文藝復興產生的唯一原因太過牽強,基本上不可能,但這確實具有催生歐洲文藝復興的作用,這是符合邏輯的歷史判斷,因為世界存在競爭.在中國的形象工程最終點燃了歐洲乃至世界走向現代的燎原烈火. 應該說,當歐洲學者們知道中國編篡完成《永樂大典》這件事時,只是事情的開始,就像今天世界剛剛進入智能化時代一樣,關鍵是接下來的後續事件,會一步步把整個事件推向高潮. 讓我們看看接下來發生在15世紀的重要事件: 1405年,中國明朝鄭和船隊開始進行7次航海旅行,遠達紅海。 1420年,葡萄牙恩里克王子創辦航海學校。 1453年,拜占庭(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滅亡,英法百年戰爭終結,象徵中世紀結束。 1492年,西班牙攻克伊斯蘭勢力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後一個城堡格拉納達。 1492年,航海家哥倫布從西班牙啟航登陸美洲-發現新大陸。 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進行遠洋探險,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先後出航,地理大發現時代開始興起。 以及這個世紀所產生的著名人物,科學家有哥白尼,航海家有哥倫布,麥哲倫,藝術家有達芬奇. 15世紀最重要的事件當屬1453年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隨着拜占庭帝國的徹底崩潰,奧斯曼土耳其關閉了它的高等學府,大批希臘語學者因而被迫流亡意大利乃至更遠,同時也將他們的希臘語手稿和古希臘語文學造詣帶到了西歐,其中的一部分已在西方失佚了數百年之久.羅馬帝國的滅亡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恐怕是最大的心理打擊,未來的路在哪裡?希望何在?這恐怕是歐洲歷史上最迷茫最無助的時刻. 15世紀最著名的事件當屬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個嶄新的世界被位於歐洲西部,遠離歐洲東部與大陸文明無休止爭鬥的人們發現,喚起了歐洲人新的希望,東方不亮西方亮. 歐洲15世紀之前的漫長歲月與世界上其它的大陸文明一樣,內外相互爭鬥不休,對外面臨着東部伊斯蘭教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事壓力.內部的爭鬥,分散的地域,受限的王權和有限的資源讓歐洲無法組織起強大的軍事力量,在與東方其它大陸文明的爭鬥中不占優勢,基本處在被動挨打的境地.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給了歐洲人另闢蹊徑的機會,特別是工業革命的成功徹底改變了歐洲在軍事上孱弱的狀態,成為近代最強勢的文明. 歐洲的文藝復興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這可以讓今天的中國人聯想起改革開放之初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口號.文藝復興最終讓歐洲人找回了被遺忘千年的古希臘文明的精髓-民主與科學,找回了古希臘文明所展現的更加深刻的人性其中包括:理性-科學與感性-藝術,找回了一直存在於歐洲文明中的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歐洲文明崛起的高潮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社會的能力,讓人們看到了科學技術的力量.歐洲之所以能夠實現工業革命最主要的原因是歐洲在科學技術水平上在全球遙遙領先,這是古希臘文明所打下的根基. \.3./ 今天來看,15世紀初明王朝的很多行為可以算是中國當時的現代之旅,但是由於中國的現代之旅只停留在王權,不能深入到廣大的民眾,中國的儒生們自大狹隘,為了迎合王權只會務虛不會務實,所以中國15世紀之初的現代之旅並不會持續,只能是曇花一現.而歐洲人則在被喚醒之後,會在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之下,持續不斷的前行,直到到達新的更高的旅程. 1405年以後鄭和船隊所進行的航海遠行能夠到達紅海,作為認為'天圓地方'的人來說已經相當遠了,鄭和船隊即使有更大的能力,恐怕也不會有更大的勇氣進行更遠的旅行.而歐洲的航海家們卻通過自己的遠洋實踐證明了古希臘學者認為世界是一個球體的理論的正確,航海的大門因此而被完全打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人類社會正確的觀察,認識,實踐與知識引領的. 回顧15世紀文明的脈動,可以看出此時在東西方,人們都已經認識到知識的重要作用,所不同的是西方人把知識作為力量,而中國的文人儒生們則把知識作為顯示自己先進和文明的工具,導致重視知識在東西方產生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結合現代今天深入的總結是: 1.社會發展是由社會不斷更新前進的正確的知識引領的,而知識的不斷更新來自於人們更加廣泛深入的探索和實踐; 2.社會各行各業廣泛深入進行各種社會活動和探索實踐的廣大民眾是知識的創造者和更新者; 3.人們獲取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增強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 4.只有當先進的知識能夠被廣大民眾掌握和運用的時候,才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