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生活不易,对特价商品的关注算是仔细过日子的习惯之一吧。
话说,某周末去一华人超市购物。手持该超市的flyer转悠在一排排货柜架中按图索骥找需要而又正好打折的货物,一振聋发聩的乡音从隔壁饼干糖果区传来。
“不买!在这咱们是穷人,不能买那不当饭的东西!” 娘决绝干脆的呼喝。
“我就是想吃,妈妈。就买一小包好吗?”儿子在哀求。
“说不买就不买,那么一小包就要两块多钱,能买一大罐豆腐了。”
男孩哼哼唧唧的不肯走,当妈想必是拂袖而去,男孩哭着追过去。
这也精算的太过了吧?再穷也不至于连包饼干都买不起吧?深究这言行的背后,绝不是买不起的问题,而是做母亲在发泄自己对异国移民生活不如意积累的怨气。长期生活在这种气氛里,对那男孩的心理健康不知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想必在国内也是备受宠爱的孩子,因为父母更改了生活轨道,令到孩子过早的一起承受生活的不顺,可怜。溺爱孩子予取予求不可取,小小的愿望还是应该满足的。即使不给买,好好的说话解释应该不难吧?可否问问孩子为何非要吃那种饼干,如孩子是看到其他小朋友吃很眼馋,两块多钱的东西,怎么也该满足孩子。实在不想买,可否试着跟孩子一起读读那饼干的 ingredients,告诉他里面没有什么好的营养,所以妈妈不想买呢?
无意中遇到的小事一桩,居然一根刺似的梗在心里很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