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
这场战斗始于霸王别姬之后的大撤退途中。史记原文说: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八百人溃围南出,一个溃字,可见冷兵器时代项羽带兵的战斗力之强。可惜的是,骑兵本来不多,过了淮河清点人数,差不多还有一百来个。又跑,然后还迷路。这里有个重点需要强调一下,阴陵这个地方是属于九江郡的。意思就是这是昔日楚国的地盘。按说那老头田父多半也是楚人,为毛还要戏耍楚国的大英雄?可见楚汉期间,项羽并不是那么的民心。话说回来,项羽被这个老头耍了一把之后,部队走出沼泽,来到东城,就只有二十八个人了。而笔者自己认为的这场可能是楚汉时期被载于史册的最精彩的战斗,即将打响。 这时候项羽看看身边二十八个部下,观察了一下地形和汉军的阵势,自己被逼到了一个小山丘上。感觉这回跑不脱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项羽那当真是感慨万千。就对还死心塌地跟着自己的这二十八个人说:“老子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打了七十多场仗,从没输过,然后就展开了部署了,今天混到这个地步,不是老子的错,是天要亡我。”这个我懂,垓下突围是战略转移,长征到最后也是胜利的嘛! 话说回来,项羽这人确实脑子有点潮,若是他能拿出mao主席人定胜天的气势,若他说" 并不是老子打仗不行。不信的话今天我领你们再干一仗,咱打出去,并且干死对面汉军主将、砍了汉军帅旗,让你们心服口服。”说不定还真能翻盘。 项羽被追上的地方,应该是个小山坡。原文说:“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这个大概就是战略部署了。打的过程被太史公描述的有点小说的意思了,这个就不说了。总之是最后却是干赢了。战绩是这样的,自己这边挂了两个,对面死了将近一百个(原文记载是数十百,我理解不是几千的意思,应该是几十人到一百人)。如果算上助攻,这个战损比,破百都不在话下吧?绝对的MVP啊。并且溃围,斩将,刈旗的战略目的也都实现了。打完之后项羽得瑟了一把,问属下怎么样?几个属下趴在地上暗自心想,大王这B装的可以,满满的实力! 这一战已经不单单是以少胜多的问题了。汉军几千人追过来,项羽二十八个,算上他总共二十九个。感觉就像三百勇士镇守温泉关的那种,重点是三百勇士最后是输了,项羽是打赢了的。更何况欧洲史学不严谨,神话(吹B)成分太多,中国项羽的这一段,是地地道道的正史记载。后面乌江边上的记载就更牛B了,短兵相接,项羽一个人干死数百人(这种战绩说实话后来好像只有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即火器对大刀才能做到)。 回顾项羽一生所干过的仗,巨鹿一役,破釜沉舟,名声大噪。一生七十余战,如他所言,可能并无败绩。韩信大军在垓下包围了项羽,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用四面楚歌的办法瓦解楚军的斗志,即是佐证。我们从目前的史料中可以发现,项羽干仗,从来硬刚。偷袭、放火、放水、用间、虚实之策,从来不用。至于不用的原因,更多的应该是不屑,而非不会。然兵者诡道也。东城快战的描述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就是干,不要怂。而且硬刚还是有些技巧的,诸如斩将夺旗。以威慑人。诸如街头流氓打架一样,以很暴力的手法,很快的速度干倒带头的,其他人自然就怂了。这种斗殴式的冷兵器时代的干仗方式亘古不变,兵法所谓擒贼先擒王。 东城一战,项羽以自己的方式向部下证明了自己。可后人大多不怎么买账,包括我。项羽确实证明了自己干仗很牛逼,但是他没能证明上天错了。把自己的失败归结给上天(玉帝说,老子惹哪个了),这个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主流意见都是觉得他失败是性格所致。太史公评价其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从项羽在东城一战对部下所言可以看出,项羽是不服的。表面上看项羽是个武夫,但从骨子里看,他其实有一股文人的倔劲。他或许自诩君子,却最终败给了小人。他可能至死都搞不懂为什么他身边的人纷纷背楚归汉。他一直觉得刘邦是个老匹夫,这个缩头乌龟卑鄙、下流、阴险、无耻,不敢正面和老子打。刘邦或则呵呵一笑,老子就不和你打,有种你来咬老子啊! 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历史中很多文人的身上找到项羽的影子,他们中有的投了江,有的跳了崖,有的悬梁自尽,有的冤死狱中,有的一病不起,有的客死他乡……今天说的这位爷,算是战死沙场。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是天(时代)错了,而非他们自己错了,并且将此作为自己沉沦的理由,其实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