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鱼做的生鱼片如今随处可见,很多人也喜欢用来烧烤。然而一项最新研究指,由于亚洲大气中的汞排放对北太平洋水域造成持久污染,夏威夷捕获的大眼鲔鱼和黄鳍鲔鱼(金枪鱼)含汞量逐年上升,平均已超出食用安全标准,但由于美国尚未将金枪鱼的汞含量纳入法规,消费者目前尚无安全保障。 研究人员利用数学模型,重新分析了过去40年来发表的有关夏威夷附近捕获黄鳍鲔鱼(yellowfin tuna)和大眼鲔鱼(Bigeye tuna)的报告,发现在1998年至2008年间,黄鳍鲔鱼中的汞浓度每年增5.5个百分点,大眼鲔鱼从2002至2008年每年增约3.9个百分点;大眼鲔鱼的汞浓度比黄鳍鲔鱼更高。 此项研究刊发于《环境毒理学与化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杂志,第一作者保罗‧德莱夫尼克(Paul Drevnick)曾任密歇根大学研究员,现任职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政府卡尔加里办公室。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对鱼类可食用部分汞浓度的标准为“甲基汞百万分之一的作用水平”,甲基汞超标的淡水、河口鱼类和贝类都会被下架,但鲔鱼不在此列。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购买北太平洋捕获的黄鳍鲔鱼和大眼鲔鱼,尚无安全保障。 生鱼片级的新鲜鲔鱼被称为Ahi,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鲔鱼是两个主要品类,也常用来烧烤。因大眼鲔鱼的汞含量过高,今年1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及国家环境保护署已建议孕妇、准备怀孕妇女以及母乳喂养的母婴不要食用。(参阅»常吃深海鱼 全家汞偏高童中毒/孕期吃鱼油 小心汞中毒) 汞是一种有毒的痕量(即极微量)金属,可在大型捕食性海洋鱼类(如剑鱼和鲔鱼)身上积累到高浓度,对吃这些鱼的人们构成健康威胁。海洋中的汞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燃煤电厂和开采金矿的排放造成的大气沉降。 在北大西洋水域,汞浓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峰值,由于北美和欧洲制定了新的环境法规,现已有所下降。 然而在北太平洋,1995年至2006年间,1000米以下浅水区域的汞浓度每年递增约3%。据德莱夫尼克预测,如果目前的汞沉积率保持不变,预计到2050年汞浓度将会翻番。 德莱夫尼克也呼吁亚洲国家执行更严格的政策控制汞的排放,以免对海洋环境和食用鱼类造成更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