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假设场景来换位思考。如果有一群外国学生到中国学武术,汉语文化,一位毕业生在结业联欢会上感 言中国的餐饮丰盛,夜市热闹,机场现代,高铁便超,我的家乡还没有这些。同去的外国学生听到后会指责这位毕业生不爱国吗,忘恩负义,故意吹捧,儿不嫌母 丑,这是辱韩,辱非,辱美,辱日,辱法,辱德?回国一定找不到工作。根据个人观察和经历来推理好像外国学生不至于对同学的这种个人感慨会这么过激,但有不 同观点是完全可能的。比如,我感觉自己家乡的食物也很丰富多样。
是不是因为“被代表”了呢?学生代表谈到个人感受和经历的具体事例时即不代表国家,也不代表他人, 而是代表自己,他戴过口罩不代表所有人都戴过,他感觉空气差别的程度也不代表他人感受的程度,他感觉说真话有压力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感觉如此,比如,人云亦 云说不说真话都无所谓,所以此代表非彼代表,不具有强迫性。这样是否就不感觉太“hurtful”了,而同时自己可以代表自己发表不同观点。
如果欣赏羡慕他人他处的某些方面,可将看到的,喜欢的,学到的东西带回,在上一辈的努力下继续改变现状,让空气新鲜,让河水清亮,让食品安全,让心情舒畅,让言论宽松,让恐惧消亡,让贫困减少,让法律公正,让竞争公平,让道德上扬,make a difference,朝好的方向发展,将不爽的感觉变成激励,变成爱国爱民爱家的志向和行动是否更棒?
来自他人真心的赞赏需要去 earn it,not demand it,尽管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