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崑崙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昨天 13:55
幾天前,一個很重要的日子,“國軍抗戰老兵”在主流媒體上很出了一次風頭,接受致敬、享受榮耀的都是他們。八路軍、新四軍老兵,解放軍老兵,志願軍老兵在哪裡呢?他們本應是這個日子的主角,但我在主流媒體上卻基本沒看到他們的蹤影。
“國軍抗戰老兵”對“解放軍老戰士”鵲巢鳩占,掠取了他們的榮譽,盜取了他們本應享受的尊敬與熱愛,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是政治上的認賊作父,會帶來政治認同的混亂,甚至動搖共和國的根基。
圖為八路軍老戰士。
國軍老兵以“民國遺民”的形象出現,傳遞的信號是對共和國的不認同,卻得到共和國媒體的大規模宣傳,這是十足的政治亂倫。
試問,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會如此大規模地宣傳、褒揚前清士兵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民國政府是作為清政府的對立面出現的,清軍士兵的形象越高大,民國政府就越是沒有合法性。
說起來,我應該是國內最早關注國軍抗戰老兵問題,並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的媒體人之一了。2004年,因為有感於法國紀念諾曼底登陸60周年儀式上參戰老兵所享有的榮耀,我寫了一篇新聞評論《感恩老兵》,提出要善待包括國軍抗戰老兵在內的所有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
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獲得了大量轉載、轉發,2005年,更被上海新聞工作者協會推薦,獲得了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當年寫這樣一篇文章,純粹是源自“老兵關愛老兵”的樸素情感,因為筆者也是一個老兵。但當時沒有料到的是,這個問題以後會發酵成一個政治議題,並逐漸向鬧劇、醜劇的方向發展。
最近幾年,媒體以及一些“國粉”志願者,時不時的會從某個社會角落裡發現一個所謂“國軍抗戰老兵”,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早年投身黃埔,在國軍內有很好的發展,抗戰爆發後轉戰山東、湖南,然後參加中國遠征軍,出生入死,戰功累累,1949年後屢遭迫害,晚景淒涼,孑然一身,滿身傷病,要麼靠撿破爛為生,要麼靠乞討活命,他們如今別無所求,只望國家承認,標準照是顫巍巍的對着鏡頭行軍禮。 和對狼牙山五壯士等“共軍”抗戰老兵的事跡百般挑剔,連他們壯烈跳崖時究竟是“溜”還是“滾”都要考證一番的“嚴謹”態度不同,媒體對這些國軍抗戰老兵的“敘述”(天曉得,也許這些說不上是可憐還是幸運的老人根本就沒有任何敘述,只是媒體或志願者在“敘述”罷了),採取了照單全收,完全相信的態度——儘管許多敘述有如此明顯的破綻,比如屈指一算,有的老兵六歲就上了黃埔軍校,有的老兵的部隊番號根本就不存在。
這樣的故事頻繁出現在媒體版面和網絡空間,不僅構成了對抗戰歷史引人注目的改寫,呼應了已經持續多年的“國民黨才是抗戰中流砥柱”的宣傳,而且構成了對共產黨一種無言卻沉重的控訴——迫害有功於民族的抗戰英雄,這是一種怎樣的惡行?!
國軍抗戰老兵的表現越無辜,這種控訴就越有力。毫無疑問,這一系列複雜表演的最終的政治指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正當性。
媒體尋找到的國軍老兵。
但仔細思考所謂“國軍抗戰老兵”問題,就會發現,這實際上完全是一個偽概念,或者說,是一個在歷史長河中已經被解決了的問題。
把“國軍抗戰老兵”作為一種符號和身份單獨凸顯出來,是對歷史的一種割裂和反動,甚至可以說是對歷史的強姦。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抗戰結束後,蔣介石不旋踵即發動了全面內戰,“國軍抗戰老兵”們鮮有倖免,絕大多數被蔣介石拖上內戰戰場,他們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新的身份,並以這種新的身份在歷史的相冊中定格。
共產黨、解放軍和1949年成立的新中國,根據他們在內戰中的表現給予不同的政策待遇,是完全正當的,根本不存在所謂迫害“抗戰老兵”的問題。 決定一個人最後待遇的,當然是他的“最後身份”,而不是他“曾經擁有的身份”。法國的貝當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凡爾登戰役的大英雄,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卻和納粹德國合作,組織偽政權。二戰結束後,法國人是繼續把他當成英雄來崇拜呢,還是作為法奸來審判?
答案是審判。 同樣道理,許多國軍的高級將領,儘管確有參加抗戰的光榮經歷,比如杜聿明,作為中國遠征軍將領差點犧牲在緬甸野人山,但他追隨蔣介石參加反人民的內戰被俘後,就只能以戰犯的身份進入戰犯管理所,這是中共對他對迫害嗎?當然不是。
張靈甫,雖然也參加過抗戰,但後來成為內戰急先鋒,被我軍擊斃在孟良崮,他就只能以戰爭罪犯和蔣家王朝炮灰的身份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客觀地說,新中國對國軍降將是極其寬大慈悲的,沒有一個人因為戰爭罪行被審判,而是全部被赦免了。
相對於國軍高級將領,歷史給予國軍下層官兵的機會就更加慷慨。
在解放戰爭中,國軍部隊出現了大規模的戰場起義以及被俘後直接參加解放軍的現象,數以百萬計的國軍老兵成為解放軍戰士,新中國成立後,這種新的身份賦予了他們政治榮譽和經濟保障,沒有什麼“迫害”的問題。
有的被俘後參軍的“解放戰士”甚至成了解放軍高級將領,比如曾任解放軍常務副總參謀長的徐惠滋上將,就是在遼瀋戰役中被俘的國軍士兵,當年“強迫”他入伍的解放軍連長後來反而成了他的下級。 還有一些國軍老兵被俘後被遣散回鄉了,雖然他們對解放戰爭沒有任何貢獻,但他們仍然和其他翻身農民一樣分得了土地,享受了解放戰爭帶來的“解放紅利”。一些有技術的國民黨老兵,比如汽車兵、通訊兵等,在五十年代大規模建設展開之後,又被招收為國有企業工人,成為領導階級的一員——新政權沒有任何虧待他們的地方,他們今天也不必擺出受了多大委屈等嘴臉。
解放後被鎮壓、被管制的,主要是那些有血債的、有國民黨特務背景的國民黨中下級軍官,這是他們罪有應得,更和所謂迫害抗戰老兵沒有任何關係。
總之,經歷了解放戰爭這一歷史大潮的淘洗,所謂“國軍抗戰老兵”已不復存在,變成一個純粹的偽概念。應該根據新的身份——起義人員、解放戰士、俘虜等來稱呼、對待他們。
凡是以“國軍老兵”相招搖的,均表明其對共和國的不認同,表明其是現實的或潛在的政治敵人,應予以高度警惕。
有人可能會挑毛病說:根據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而不是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來決定老兵的命運,這不是把國內戰爭凌駕於抗日戰爭之上了嗎?
對此我要說的是,即便不提解放戰爭作為人民革命戰爭以及對建立新中國的意義,僅僅是從民族解放/民族主義的意義上說,解放戰爭對中華民族的意義也比抗日戰爭更重要。以後我將有專文論述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