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乡见闻…(过去海港的渔民生活见闻) 我家乡“妈庙村”附近有个繁忙渔港, 渔港过去每天都有大小渔船进进出出,大部分是风帆船,那时机帆船很少。海港沿岸到处塞满大大小小船只,大的有双拖船、单拖船、小至小舢板,船多到都不能动,只有船边的拍水声,船与船之间有一块船板相连,要上岸只能用这一块板船过船才能上岸。回港船只遇到节日或初一、十五最多,夸张一点针插不进,港内大小船只全部聚集在一起。上岸都要经过几艘船才能上到岸。逢年过节滿海都是彩旗,整个海港热闹非常,船只也像岸上人家一样,船船都有红纸对联,彩旗经海风一吹随风飘扬,色彩缤纷非常好看,每到节日或者每月初一、十五,海港岸上人山人海,每次渔民上岸购物都买得很多,买来准备几个月海上之用,渔民很多采用以鱼换物方式正行。 解放前水上人(渔民)大部分都是文盲,小孩没有书读没有学校收他们的。解放前水上人是不能上岸居住的,那个时期岸上人瞧不起渔民的,岸上没有他们立足之,水上人只能在岸边用木架把那些破烂木船支撑起來做住家,一艘艘破烂木船一艘挨一艘层层叠叠。港边岸上积满大小破船就是他们的家,渔民利用这些破船烂船当住家,一家老小全住在船里,要上岸必须船过船才能上到岸。全家老人妇女小孩就住在这种由木架支撑破烂木船上。 水上人(渔民)青壮男人都跟船出海打鱼,几个月才能回港口,小帆船近海作业也要一月半月才能回家一次。渔船回港渔民也没闲着,除了到廟里烧香拜妈娘外(水上人很信神),也忙碌着正行购物補货、备足饮用淡水、補网、织网、和胶网(用鸭蛋白胶渔网,胶过的渔网能使鱼网更加耐用,网有鸭蛋白腥味容易把鱼引来,(蛋白胶网剩下的蛋黄就成了副产品,现在没有再用鸭蛋白胶网了,市场上己经见不到这种真鸭蛋黄了),渔民还要把船拖上岸上弹船,过去港边还有“弹船”的,“弹船”就是把船拖上岸,用火烧死寄生在木船里的贝类软体物。 海边还有好几个木船造船厂,渔港建有两个渔业专用的码头,海边还有好几个木船造船厂,渔港建有两个渔业专用的码头。记得“大船”回港,我们说的所谓“大船”是指那些单拖机动船或双拖机动船。有时见到双拖机动船回港时会带回一条“海牛”,鲸鱼我们叫“海牛”,“海牛”非常大,拖上岸后大部分政府用来炸油,炸油炸出那些气味很难闻,当年在旁边经过闻到都想吐。那些政府割不掉的边边角角,我们农村人都会带着篮子刀子割些带回家吃,“海牛”肉不错吃起来有点像牛肉,不像魚肉。 渔港每天都有渔船回港,将打回来的鱼用绳索一箩箩一筐筐吊出船舱送到码头岸上,把由船舱吊出的一箩箩一筐筐的鱼运进渔市场“水产站”,然后再分销出去。在吊起和运送过程中,由于鱼装得太满沿路都有掉下鱼来,我们做小孩的看见掉下来就去捡,这就叫“捡鱼”。由船上吊到码头途中,有时绳索断裂整箩整筐会倒下掉进海里,由于鱼太多,掉进海里的鱼通常工作人员是会去不捡,要进海水里捡没有谁愿意的,他们不捡我们做小孩的就跳进海水里捡,这也是叫“捡鱼”,由于鱼太多小孩捡鱼没人管的。晒魚场“捡鱼”其实就是“偷”,在公路边晒鱼、在山坡上晒鱼、满路边、满山坡都是鱼,看守晒鱼的人由于 烈日当空,天气酷热躲在阴凉处,小孩经过顺手拿了几条鱼就跑,烈日当空天气酷热他们是不会追的,最多远远大骂几声,他们才懒得追呢,追也追不上。 新中国成立水上人(渔民)大翻身,漁民得到了最大解放,也受到了政府特别优待,过去所有欠账一笔勾销,同时出入香港非常自由,政府还专门为他们在岸上建了大量渔民新村,把那些在海港岸边的破烂木船全部清除,把居住在的木船的老人小孩全部搬进岸上新房居住。只有那些年轻力壮的才出海在船上工作了,老弱再也不必跟随出海了小孩也进了学堂和岸上人一起上学受教育,还建立了许许多多渔民生产大队。困难时期漁民沒有受到多大影响,他们出入香港非常自由,我父亲过去做渔民生意关系结识了一些朋友,困难时期我父亲托这些渔民朋友,叫他们把吃剩的鱼头魚骨不要丢掉晒干便宜卖给我们,所以我家在困难时期还能见到腥味,鱼头魚骨有总好过无,那时鱼是买不到的,所有的鱼都进了水产市场,由国家统购统消统一分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