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两首 年年粽子有余香,代代相传祭正阳。若是当今多义士,投河尸体堵长江。
先人端午祭屈原,后世唯知粽子甜。四面楚歌王不顾,倾朝粉饰太平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正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天中节等等,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传统上这一天家家都要吃粽子。最早粽子称为“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粽子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竹叶包糯米,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但是,现在人们发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筒棕”,是源于祭祖仪式,这种风俗在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都有保持。
其实,无论是为了祭祖还是为了祭奠屈原,端午节吃粽子是后人赋予的内容。比如说,我们祭祖用猪头,但不能说猪出现在人类祭祖仪式之后。粽子也一样,不能因为吃粽子是为了祭奠屈原,就断定粽子是在屈原死后才有的。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烹做方法与人类的进化、当时能够找到的食材和烹调技术密切相关。在大米的出现之前,人们不可能有粽子吃;用竹叶或荷叶把米包起来成粽子,是因为当时的条件所致,与是否把它扔到河里没有关系。历史上的中国人几乎都是处于饥饿状态,“民以食为天”,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找个借口,想办法吃点好东西,是一种文化。现在人们富有了,你可以天天吃饺子、随时吃粽子,八宝粥不一定要在冬至喝;海外在许多华人的商店门前,天天可以看到献祭的猪头肉。 文天祥的一首《五律》,“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是少见的对屈原和粽子的理解和评价。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当年的楚怀王是多么的宽宏大量,只是把三闾大夫屈原流放在外,无论是人身还是言论都是自由的,所以才有伟大的《离骚》、《楚辞》等文学巨作。就那样屈原都受不了委屈,接受不了一个渔夫给他的建议和规劝,竟然自绝于人民,投河自尽。屈原就是一个狂人,是属于沽名钓誉之辈,为了所谓的“名声”,可以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和个人生命。看看老邓,就知道什么是正真的大丈夫、英雄和伟人:能屈能伸、三起三落、舍小义而成大业。要是在当今社会,像他这样的人,肯定在监狱里呆一辈子,被剥夺政治权利终生,哪儿会给你“妄议”国家的机会,你可以写得只是《悔过书》。话又说回来,如果当代的高官们都像屈原那样刚毅的话,别说一条汨罗江,就是长江,也会被尸体给堵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