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无限江山。夏华一脉顺承传。黄帝鼎成龙下界,悬绕神龛。 风雨九州喧,烽火狼烟。寒山秋水尚依然。内外长城血泪史,始系轩辕。 一首《浪淘沙》,叙述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杀戮史和血泪史。泱泱中华,土地辽阔,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止于乌苏里江;北连茫茫草原,南临汪洋大海。文明古国,人才济济,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亿万民众都尊四千多年前的黄帝为其共同祖先,始终认为他是龙的第一代传人。千百年来,无论是何族、何人拥有那万里河山,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到食不果腹的草民,都不忘祭奠这位人文始祖。那些龙的传人们,把整个夏华文明,尽归于黄帝一人。历代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弄诗作赋,用尽一切赞美、颂扬的词语,歌颂着我们伟大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 这就是在我的小说《龙脉》里的序言。现如今,只要一见到黑头发、黑眼睛的人,人们就会自称为“炎黄子孙”,而把那些“黎民百姓”忘的一干二净。我不说黄皮肤是因为我们的皮肤确实不是黄色的,只是因为你说黄的太多了,什么黄帝、黄土地、黄河、黄龙袍,就自以为是黄色的了。那么,我们的这个共同祖宗黄帝和“炎黄子孙”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从司马迁说起。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明了他为什么要写《史记》时说道:“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这份信落在汉武帝手里后,勃然大怒,我乃汉家天子,虽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也犹未敢行始皇“焚书坑儒”,定言于一家,你倒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想一手遮天、定于一尊。由于汉武帝因李陵事件本来就对他不满,加上任安和太子被杀案子有牵连,汉武帝就将司马迁下狱,至于如何死的,历史竟无记载。司马迁的目的达到了,结果引来杀身之祸。身虽死犹生,思想永存,因为秦汉以前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只有他所作的《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之为不朽历史巨作《史记》成为唯一可信的官方史书,亦成为《二十四书》的模版,真的是中国古代史成了司马迁的“一言”堂。那么,司马迁为什么、怎样把黄帝作为华夏的人文始祖的呢?那就让我们看看《太史公自序》的重要内容吧。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闲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司马迁说:“现在的学者们都会说起五帝,但那些事太久远了。可《尚书》中记载的仅仅有尧以来的事,关于黄帝,各家都有其说,但对他的评价大多是不文雅、不善良,污言秽语,所以,有教养的绅士和先生们都不好意思说。孔子著有《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但儒家子弟不认为那是孔子的真传,故而不做传扬。我西北到过空峒山,北北经过涿鹿,东边几乎到达大海,南边摆渡于江淮,各地遇见的老者往往称赞黄帝、尧、舜的好处,风俗教化固然不同,但大体上和我所知道的文字记载差不多。我阅读了《春秋》、《国语》,其中记载了五位圣贤的德行和他们的姓氏族谱,所以就没有进行仔细的考证,我认为其中内容应该不会是假的。《尚书》残破不全,空白许多,但那些残缺的部分在其它的材料里可以见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很难避免途听道说、浅见寡闻。我就按照这个次序,选择一些语言比较优雅的东西,编撰成《本纪》,作为本书的开篇。” 其实,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都属于神话,文字记载大概形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这些圣人的名字都是后人给起得,如“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这个“帝”是对上古圣贤的尊称,高于夏、商、周的王,所以秦始皇就觉得“王”不够表明他的功绩,要与“三皇五帝”并列,故而有了“皇帝”的头衔,以后的“王”是由“帝”封赏的。这些上古的圣贤,有的可能是一个人或者事同一时代、同一部落或是首领的名字,但人们知道的名字不同,因为当时的语言文字根本不统一。所谓最古老的《左传》和《尚书》,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都是些途听道说之事,没有文字记载的东西,各家说法不一,这就是为什么“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因为自己的后代才总是吹捧、夸奖自己的老祖宗,贬损其他。而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各不相同。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焚书坑儒”、“书同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春秋时期,根据自己的喜爱和学术观点,修改、编造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各家的本领。孔子不仅广招学生、门徒,周游列国,还写了大量的著作,修改了《易经》、《尚书》,《尚书》里之所以只记载了尧以后的事,就是因为尧开始了“禅让”制度,符合孔子的“仁义”儒家思想,就这样把以前的圣贤全部抹掉,添油加醋把尧、舜吹捧的上了天。司马迁之所以要“成一家之言”,就是受到孔子的影响,因为他的师父之一,就是当朝大儒董仲舒。 所谓的三皇,各家表述不一: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五帝也一样: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定于《史记》;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可以看出,这些人物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是一个漫长的年代,显然不可能由这几个人、甚至是几十、几百个人所能完成,这些人只不过是通过人们口头流传下来、受人敬仰的一些杰出代表,和我们常说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中国历史上的几位杰出帝王一样。不要说远的,就说从黄帝到夏,就大概有六七百年的时间,怎么这五个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就可以传承下来,平均一个人统治一百多年?就是一出娘肚子就开始当了首领,也不可能都活到一百多岁吧?所以说,这五个人物,各自代表了一个时代,而他们的名字,是后人给起的。在司马迁时代,他应该能看到《吕氏春秋》吧?可他为什么要把太昊、炎帝抛开,说黄帝是五帝之首的呢?因为他的家世,是他的个人喜好,也就是他所说的“成一家之言”。 从部落氏族开始,只有贵族才能有名、有姓氏,显然是当时的语言不发达、字不够用和人的等级所决定的,就连黄帝的二十多个后代中只有十四个有姓氏的,所以这些人就称之为“黄帝贵胄”,而其他人都是平民。以后的贵族和帝王,必须是这些人的后裔,这就是“帝王将相须有种”。后来的平民虽然有姓,但没有氏,奴隶只有名而无姓。在司马迁的历史上,夏、商、周、秦的祖先,都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历史上人们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黄帝,差一点的也要是黄帝或黄帝子孙的臣子、大官。甚至匈奴、鲜卑、契丹、朝鲜、南越等等,也都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这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真的,那就进一步说明黄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强大而历时久远的部落。第二,都是想攀龙附凤,说自己是“龙种”,证明自己的统治的合法性。司马迁选黄帝,就是因为他自认为他们司马家是黄帝的后裔,当然就要把自己的祖宗列为人文始祖。不仅如此,司马迁把上古和远古时期人类的发明和文明,一股脑儿地安在自己老祖宗黄帝的头上,好像他一个人就使得人类从混沌、野蛮的时代,过渡到了现代文明一样。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没敢直接说自己是“黄帝贵胄”,因为连当时的汉家天子都不是“黄帝贵胄”,所以他就说他们家的老祖宗叫南正重和北正黎,是黄帝的孙子颛顼时代掌管天文、地理的大官,子子孙孙如是,直到周宣王时代,才作为司马,从而以官为姓。但可以想象,在那个氏族统治时代,给首领当手下,自然是同一族人,既然他的老祖宗是黄帝孙子跟前的大官,而且是掌管天文地理,那都是后来的宰相之位啊,当然就是黄帝的后代了,但他无法说明他的老祖宗为什么没有姓氏,以至于沦落到几千年后以官为姓? 司马迁给中国写出了第一部历史书籍,把每一个人都说得头头是道,但他自己和历史对司马迁毫无记载,关于他的生死全然不详,非常奇怪。历来人们对司马迁和《史记》就有许多怀疑和质问,但苦于没有证据,有人说他“篡改历史”、“伪造历史”,“其人品行不佳”等等,说“篡改”、“伪造”有些过了,但说其“根据自家的喜好,筛选历史”,成了一言堂,应该属实。人无完人,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好呢?一个人如何能做到公允呢?这就是历史需要不同的声音的原因。 关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有许多疑点。第一,他说他家从颛顼起,就是天官和周朝的史官,难道他家就没有关于以前历史的流传和记载?他为什么不说《史记》里到底有没有家传的成份?有多少?这本书,他的祖先已经做了哪些工作?第二,他为什把秦王朝以前的帝王、士大夫的家世写得那么清楚,而对汉高祖刘邦的家世只字未提?连高祖的父母都称为“刘老汉”、“刘老太”,就算刘三真的是一介平民,也不可能找不到其父母的名字吧?他走遍天下,为什么偏偏没有追寻刘邦的家世呢?第三,作为朝庭史官,拿着俸禄,但当《太史公书》完成后,把整本隐匿,而把副本也藏在女儿家中,不向朝廷汇报和说明,却说要“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俟后世圣人君子”。显然说汉家天子不是正人君子,不配看我的书。从《史记》中看出,他就是瞧不起刘邦和汉家天子,以前的帝王都是“黄帝贵胄”,而高祖不过是一个“刘老汉”和“刘老太”的流氓儿子而已,所以他不敢拿出来给汉武帝看。第四,他因为李陵说情被汉武帝下狱,有两个选择,一是交五十万钱,二是宫刑。他为什么选择后者?显然是没钱,为什么朝里没人帮他?看满朝文武都随汉武帝谴责李陵,就他一个人为李陵辩护。李陵在万里之外,他怎么知道李陵叛变是假的?显然这个人的性格和智商有问题,难怪历史对他毫无记载。为什么他的后代也对他不闻不问?连那年生的、什么时候、怎么死的都没有记载。汉武帝从他给任安的信中知道他已在写《史记》,但始终没有见到过,你说司马迁有多大胆?要不是他的外孙子把《史记》呈现出来,恐怕司马迁的名字都不会留在史中。 由于黄帝之前的圣贤们被司马迁排除在外,把华夏历史说成由黄帝始,包括炎帝,也被黄帝取而代之。后来人们看不惯,又把炎帝作为正统之一,通称炎黄。当时司马迁没说汉家天子刘邦是黄帝子孙,也没敢直接说自己就是黄帝的子孙,今天的你怎么敢称自己是“黄帝子孙”?因为除了“黄帝子孙”外,百分之九十的人,其实都是“黎民百姓”。“黎民”是战败被俘的九黎人和他们的后裔,“百姓”是后来那些有姓无氏的平民,所以也称之为“平民百姓”。那么是谁说你们这些“平民百姓”是“炎黄子孙”的呢?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革命派。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炎黄二帝备受尊崇,但“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词语却隐而不显,很少有人敢用,因为只有那些帝王们才敢攀这门高亲。也就是说,炎黄二帝在古代备受尊崇,但他们是“帝王鼻祖”,而不是“人类始祖”,故而“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词语不能随便使用。 中国进入近代后,民族、国家、政宪、革命、人民等现代术语由日本传入,就有了中华民族、汉族、满族等概念,民族主义抬头,长期蛰伏不显的“炎黄子孙”等称谓,频频见诸于书刊报纸,成为广泛使用的流行词语。改良派是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而革命派则是真正的主导者。二者虽然同样使用“炎黄子孙”,但含义却明显不同,改良派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革命派却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取代了“驱除鞑虏”,“炎黄子孙”正式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认为 “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体现了人人平等的理念。到了共产党得天下后,“炎黄子孙”正式出笼,成为一个“统战口号”,得到了政权后,便开始说我们是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知道国民党的八百万军队是谁消灭的?从血统上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华夏人,与炎帝、黄帝没有血缘关系,“炎黄子孙”除了政治意义外,没有任何根据。这正是: 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 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自己说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