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的匈奴帝国称霸中央欧亚东部草原(从大兴安岭西北麓到青藏高原北缘)大约三百多年(前3世纪-87年)。
在此期间的前期,匈奴南边的中原,封建制的七大诸侯国正在混战的末期。最终是秦国征服各国,建立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帝国(前221年),结束了中原可能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封建制时代。秦帝国旋即被多处兴起的叛乱武装力量推翻(前207年)。新霸主楚国复辟封建制,分封诸侯国。此后打了四年楚汉战争,胜利者建立了继承秦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汉帝国(前202年)。 匈奴百姓主要是草原游牧民,还有山区森林的定居采集猎渔-牧民和甘青西域的定居农牧民。 游牧民的家常饭,常被误以为主要吃家畜的肉。晚近学者指出,家畜是游牧民的资本,依赖它们获利维持生计,因此日常舍不得宰杀食用,而是食用家畜的奶和乳制品。此外,游牧民的女性和孩子要采挖野菜和某些野生植物根茎供食用,男性要狩猎获取肉食。 战国秦汉百姓主要是定居农民,基本上是吃谷物和蔬菜。 北方谷物主要是粟(也叫作稷、粱、粟米、小米、黄小米、小黄米)和黍(也叫作粳性的糜(𪎭)、穄、硬黄米和糯性的黄粱、大黄米、软黄米)。南方谷物主要是大米。这些都在洛阳烧沟汉墓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被发现。前一处中还发现大麻籽、大豆和薏苡,容器上的名称还有小麦、大麦、豆和小豆。后一处中还发现小麦、大麦、大豆和赤豆。 后代大受赏识的豆类和小麦,当时并不受欢迎,是穷人的主粮,因为不会磨成粉,而是煮成干稀饭,适口性和可消化性不如粟和黍。大豆受欢迎更有待于榨油和豆腐制作的发明传播。 下饭菜基本上是煮的蔬菜羹,加入增稠的谷物。因为不会榨油,没有植物油,百姓基本上吃不起肉,更不可能用动物油煎蔬菜,那是富贵的肉食者的享受。 煮饭和蔬菜羹用陶制的釜。后来为了在一个灶上同时烹制这两样,发展出上下两件套:下面煮菜羹的还是叫釜,上面蒸饭的叫甑。 就营养来说,游牧民基本上吃乳制品、野生植物根茎和野菜及有时能吃上野味肉,而定居农民基本上吃谷物和蔬菜,前者远优于后者。对于常见的以为游牧民生活不如定居农民的说法,是一个否定的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游牧民的多余家畜必须卖出或以物易物,否则无用而且无力牧养,而定居农民基本上自给自足,多余谷物则是积谷防灾。这使得游牧民在商品交换方面优于定居农民。 游牧民不如定居农民之处,一是风险高,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大多数家畜死亡,可能沦为赤贫,甚至饿死;二是没有农闲,整年忙碌;三是大多时间移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