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革命(下)(网文笔记) 戴广骞(2010-06-04) 中国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文化上,并不主要在制度上。这个世界上现在实行的所谓民主啊、专制啊的国家中都有好有坏。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是从其历史中发展、演变过来的。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左右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中国的文化也是在中国的历史中形成的,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成的封建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言行。 封建文化的糟粕主要是等级观念,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封建礼教,并由此派生的轻视工农、轻视劳动的思想。在中国人人都想当皇帝。官本位的思想意识在今天的中国还是很浓厚的。原因除了文化上的等级观念外,中国人普遍都是很爱面子的特点。恐怕现实中当了官给人挺神气和有利可图的印象起着更主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根除这种思想意识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法子让人们看到,当官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过去是:“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而来,现在也要公务员出身;当官是当服务员,没啥可神气的;更没啥有利可图的东西。 对管理阶层的过错采取“监督-提醒-议案-纠正” 策略,或许更有效。如果批评过分了,矫枉过正了,结果又会事与愿违地成了场灾难。 注:文章来源: 1.百度百科; 2 维基百科; 3. 左派文章, 4. 右派文章 15.学生回归学习,斗争靠“斗争法” 在国际国内运动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利用青少年的幼稚和反叛心理进行政治煽动,让他们从事和他们的年龄和自然身份不符合的“革命”,把他们推向了政治斗争甚至暴力斗争的前沿。并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政治文化,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了革命组织和政治活动。各种社会因素更促使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反感,增强了他们的“造反”精神。他们不但在校园内展开“斗争”,而且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一些学生更是盲从,看热闹,甚至被动卷入运动中。 “当校方和政府开除和逮捕(短期监禁)参加学运的一些积极分子后,造反学生称这是“法西斯血腥镇压”,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逮捕反开除斗争”,并受到声援。 很多参加这些“斗争”的学生后来欲罢不能,等于放弃学业,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将来要根据中国东方文化的特点,像“婚姻法”一样,建立一部“斗争法”,像足球裁判一样监督、调解左右派关系的公平合理对抗;社会问题由毕业后的社会青年及相关人员去宣示解决;违反“斗争法” ,采取一定的“判决”。 学生专注于学业才有可能产生一些诺贝尔奖得主。 梁启超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6.根治坑蒙拐骗,消灭压迫,消灭剥削,渐同富裕 新兴富贵阶级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也将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文化;工薪阶级及无薪阶级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保证,福利制度和合作社制度的保障也在催促着新的文化建设。 文革结束后,“不受约束的权力,带到“市场经济”中来,必然造成腐败严重。不能因为腐败严重而鼓吹退回去,责怪“改革开放”。相反”经济体制“改革后,应该抓紧改革毛时代遗留下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使权力也在“法律”的约束之下,在人民的监督之下。只要官僚主义不去,官僚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继续骑在人民的脖子上,作威作福,革命就不会停止,人民群众必将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斗争到底,人民群众也必将在不断的斗争过程中不断成熟。毛主席非常直白的教导我们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就是这个道理。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广州、上海并发表重要的“南巡讲话”(后官方改稱“視察南方談話”)”;“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文革的方式也罢、不断完善健全民主法制的方式也好,目的就是要探寻出一条使我们的社会在动态中协调好各种关系,稳定发展,长治久安的途径。 17.未来社会的文化---规矩、诚信、公平、互助、法治、勇敢 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成熟,必然是国家整体性的规矩、诚信、公平、互助、法治、勇敢。 结语:每一个向往大时代和大成就的年轻人都喜欢把自己所处的时代视为转折年代,他们都喜欢引用查尔斯·狄更斯描写大革命之后法国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他们都喜欢用混乱来形容自己的年代,他们都渴望为这“混乱年代”理出脉络或者记录这“混乱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