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的知识青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美丽的梦,而有出国梦的人数是相当可观的。据说国内目前的硕士生已不足为奇,有学士学位的人则是俯拾即是。要想出人头地,最快捷的途径就是出国镀金。于是出现了鱼目混珠的各类广告帮你出国,名目繁多的“寄托” (GRE/ GMAT,TOEFL) 复习资料、高分对策、模拟试题铺 天盖地,各种英语强化班、考试辅导班应运而生,奔向这条路的人趋之若鹜。成功的人便组成了一个特殊族群:留学生。他们背井离乡,异国求学。在他们的家乡就留下了一批同样特殊的人群--留学生父母。 在北美洲就有着一大批留学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居其他各国留学生的首位。中国的留学生们年龄各异,但是优秀、有为,适应力强,很快就学会了美国人的观念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娴熟高雅地使用着刀叉吃着半生不熟的牛排,就着冰水……每个人都想尽快溶入美国社会,他们象美国人一样过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甚至万圣节、圣.帕彻斯日。象美国人一样穿绿衣服、烤火鸡、刻南瓜鬼脸灯……。想打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人们入美国籍、关心政治、参予竞选,还有些阳春白雪,听歌剧,看芭蕾,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买了票,到百老汇去看舞台表演。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无可厚非。他们象是播撒异地的一粒粒种子,准备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们必须学会适应。 留学生被称为海外赤子,他们爱祖国,爱那生养他们的热土和父母亲。日本人抢占钓鱼岛,他们声援保钓;印尼华人遇难,他们去印尼使馆门前示威;中国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他们慷慨解囊……他们眷恋着家乡,思念着亲人,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手中大把大把的贺电就是证明。可是繁重的课业,激烈的竞争,往往让他们无暇他顾,连为人子女最基本的一点他们都做不到。人们都说:养儿防老,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古训:父母在,不远游。于是中国人的孝道,加之种种外在的因素,比如:父母思念儿女;父母身边的人们给父母的压力,等等,就造成了“儿在外,父母随”的局面。留学生的父母们就这样加入到浩浩荡荡的签证大军中,以探亲的名义,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在邻里、同事们的赞誉、羡慕声中,万里迢迢,飞越海洋,追随着子女来到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有的住上一个月,有的半年、一年,或者干脆落地生根,抱定“哪里黄土不埋人”的信条,意志坚定地留在了美国。这千千万万个留学生家庭中,便发生了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故事。 当这些留过美的父母们踏上归途之际,在美国的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怎样的回忆?美国之行后,又有几人仍抱有与他们来时同样的心情呢? 在我的文章里,你或许会看到邻家的叔叔阿姨;她的公婆、他的岳父母;楼上的赵、钱,楼下的孙、李,也许还可以看到你自己。这里展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我希望站在两代人之间,说一说他们心里想说而又说不清的话,建一座桥,来沟通两代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