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別有風味的台灣老派武打電影 |
| 圖片說明:本文述及了此片。個人覺得白鷹在此片中,做出了最為觀眾忽略的精彩演出,與《龍門客棧》中的大太監曹少欽,都是突破其演出常態的超水平發揮。他在片中飾演了一個在中外武打片中,都很少見的低調俠客。雖然從外在行為上,和高倉健成名之作《網走番外地》裡的混混一樣,都有一個一忍再忍、最後爆發的過程。但是白鷹的行為,是在中華文化的獨特觀念指導下的,因此也就意味深長了許多。 台灣的武打片,包括武俠片、功夫片、動作片等等,從總體的數量與質量而言,均較香港為弱。故雖也有《龍門客棧》、《俠女》等名留影史之作,仍不為大家所重視。 不過這樣一來,台灣武打電影的特色,只愛看香港武打電影的觀眾就欣賞不到了。可惜目前台灣已經不出產什麼武打片,我們指的都是六七十年代的老電影了。 比如台灣武打電影的重鎮,聯邦影業有限公司的出品,就與港式打片的火熾活潑不同,更多地顯露出一種雄渾肅穆的審美韻味。製作上也顯得嚴謹認真,比起港片更為注重人物描寫和情節出新,較少臉譜化和熟套化。此外,與香港武打片主要表現南方文化不同,聯邦的作品,從環境、人物、情節各方面,多具北方文化的色彩。可能北方的觀眾看起來更感親切。 從1967至1974年間,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共製作了16部武打影片。這些片子,現在大多可以在網上找到,可以使看慣了香港老武打電影的影迷換換口味。 從1974年往後,聯邦影業有限公司的武打作品大不如前,也象徵着台灣武打電影整體走向下坡。除了注重人物和情節的特點日漸淡薄,創作態度日漸粗疏以外,我想武打設計長久以來簡單且不見出新,也是原因之一吧。 下面就列出這16部正逐漸走出觀眾的視野,風格獨具的“台味”武打電影,以及我的一點觀感: 1967《龍門客棧》胡金銓編導 (沒看過此片,就不能說了解中國武打片) 1968《一代劍王》郭南宏編導 (竟然以武打的題材,來表現“恕道”的主題,該片確實是鳳毛鱗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兩家的恕道觀是不同的。雲中君讓女兒救了男主角,是道家的“以德報怨”;同時又讓女兒幫助男主角,殺死了以前的夥伴,就應該是儒家的“以直報怨”了。雖以如此“異數”的主題在武打電影中獨樹一幟,但由於在內容情節及表現手法上的粗陋與跟風,依然未能與《龍門客棧》、《俠女》等作同日而語。這再次提醒喜歡“載道”的朋友們:文藝創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好看,其它的一切價值,均要附此而生) 1968《掌門人》李溯導演 (無緣一見) 1969《鐵娘子》宋存壽導演 (蔣匪版《杜鵑山》。目前能開展第三次國共合作良有以也!還有一段抄襲智取生辰綱,知識面也忒寬了) 1969《黑帖》周旭江導演 (克制住“撿漏”的衝動,還是給了三分。這對一部各方面看來都該不行的影片,已經表達了敬重。主人公是一個中國武俠片裡很少見的低調俠客。不象絕大多數那樣上來就大打大殺或者越打越強。片中的民匪互“動”,也應是大陸觀眾少見的真實呈現) 1970《俠女》(上、下集)胡金銓編導 (有比它藝術性強的電影,也有比它觀賞性強的電影,但沒有象它這樣能在一部片子裡,把藝術性和觀賞性都發揮得如此充分) 1970《烈火》楊世慶編導 (危難之時,總有高人相助,就是武俠片;危難之時,總沒高人相助,是為藝術片 (*^__^*) ) 1970《龍城十日》屠忠訓編導 (溫馨提示:在台式武打中,一到凌空飛刺可就不得鳥撩……) 1971《萬里雄風》熊廷武編導 (有緣無份的片子啊!早該被歷史塵埃掩埋的它,又被人偶然地發現了。不過因為於今已是毫無價值,只會被人再次拋棄…… 看這樣的片子也和考古一樣,只盼在千百次的失望後,能發現一點尚有價值的東西) 1971《十萬金山》丁善璽編導 (文藝作品的水平和好看與否,都不在於衝突設置得如何激烈與玄妙,而在於對衝突的解決要既精彩出奇又合乎情理。本片採用了“大破陣法”的傳統衝突設置,本無可指摘。只是這“陣”破得過於草率和不合情理。因此片子的水平也就高下立判了。我一直也弄不明白像此片也包括其它許多作品中,惡人總要把忠良之後收為己子或己女,等到把他們辛辛苦苦撫養成人後,再殺掉自己。如果這是出於善良的天性,當初又何必將忠良一家滅門?所以原因只能是作者把反方的本領設置得過於強大,不安排下這個“內線”,正義之士就無法取勝了) 1971《飛龍山》陳洪民導演 (俠客報仇卻將恩人殺死還算是少見。不過既然最後採取那種解決辦法,望事先多少表現出點愧疚之色,這個叫陳浩的演員後來還真沒什麼出息。另外重要也就是要發揮重要作用的道具要做得仔細些,那個弩又小又爛連擺都擺不穩,還能射死人麼) 1971《刺蠻王》華慧英導演 (無緣得見) 1971《武林龍虎鬥》劍龍導演 (不堪卒觀) 1971《黑白道》李翰祥王羽編導 (王羽應該算是內涵最為空洞的明星了吧?在自編自導自演的片子裡抄襲自己剛演過的《獨臂刀》,反派又是一個使鎖拿別人兵刃的。而且在一個片子裡,再抄第二次:正派也是使鎖拿別人兵刃的。他沒鎖拿了他,他就把他鎖拿了。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空洞得如此給力,正是王羽的風格) 1972《女拳師》楊世慶編導 (那大概還是在七十年代,鄧小平提出“大練兵”。全北京的部隊機關里,都放這部電影,大概是鼓勵他們成為女拳師那樣的練家子吧。我雖然也可以藉機看到許多這樣所謂的“內部參考片”,可唯獨沒有機會看到這部片子。聽着大人們的議論,心癢難耐得坐下了病。別國人都是愛看電影成了影迷,那時身處中國的我,卻是因為看不到電影才成了影迷。對於這樣凝結着童年夢幻、已千百度尋覓的影片,我有着必須保持高度警惕的經驗。因為一旦看後肯定是失望,水平再高的片子也沒有想像出的水平高。可是最近看過此片後,居然沒有失望。全片從上官靈鳳直到反面人物各方全都勃發出一種激昂豪壯的氣慨,確實動人心魄。直到最近的最近,我看到上官靈鳳在從影后期到香港拍的片子,才看出她原來是個矮個,而且那時已經有點發福,方令我對她的印象改觀。此片還接連使用了“闖關”、“花木蘭”(或稱弱勢人干強勢事)這兩個百試不爽的經典情節母題,有劇力千鈞之感,所失在於懸念的解決有簡單重複之處,嘆為功敗垂成之作。如接續前述的隨感,好看的影片只能是由好看的細節才能構成) 1973《鬼面人》楊世慶導演 (聯邦的武打出品不過十餘部,可對武打片的各種體裁多所涉及,可見幕後的組織策劃之功。本片即是“異國取景”片,冀在通過異域風光,增添新鮮感。因創作者對異地文化並無深入感受與研究,只能停留在獵奇與展示層次,所以效果平平。未能使故事發生的環境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成為藝術魅力的主要來源。對此可與彭氏兄弟的《C+偵探》比看,即可體會劇情展開的環境,究竟能取得多大的藝術效果) 1973《中國針灸》孫聖源編導 (沒看過,但覺得是個好題材) 1974《潮州虎女》李溯導演 (想了解一下武打片的下限,而因為要了解所以必須還要看得下去時,可看此片) 註:電影數據摘自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屬網站“台灣電影筆記”上黃仁所作《聯邦的武俠之路》一文。 10、12、6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