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江青的另一面:才女与革命者! 江青自杀十五年了。尘埃落定,我们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来说一说江青了。 在审判“四人帮”的材料中,有一首江青写的“黑诗”:江上有奇峰/锁在江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据说,这首诗充分暴露了江青的狼子野心。如果抛开政治因素来看,这是一首出色的五言诗。江青的这首诗是为她的一幅摄影作品题的,名为《琅砑石》。说到摄影,她最出名的作品就是庐山仙人洞那一张,毛泽东专门为之题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当然,江青的艺术才华不仅是体现在摄影方面,她的书法艺术成就也很高。我曾经在一份杂志上见过她的书法作品,字体姿媚,用笔刚健。有资料说,因为长期和毛泽东生活,受毛的影响,她甚至能仿写“毛体”,有一部份毛泽东的题词就是由她捉刀的。所以当李讷要学书法时,毛对李讷说:你去跟你妈妈学吧!你妈妈的字比我的好。 最广为人知的是她的戏剧才华,做为上一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电影名星,她的表演才能有电影为证。她在延安与毛泽东的初次相见,也是起于戏剧。据现任民革上海市委顾问的翟林椿先生回忆:“1938 年7 月 7 日纪念‘七·七’抗日一周年,上午是毛泽东作报告,下午文艺演出。压轴戏是江青主演的京剧《打渔杀家》。纵然我当年很少看过京剧而入迷姑苏评弹,但江青扮演的桂英一角,不论唱白、身段、台风、神韵都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毛主席和其他首长观看了这场精彩纷呈的演出。演出结束,江青率先和众多演员拥到台口,向热烈鼓掌的首长和广大观众致谢。尔后,她便款款步入后台一间点有汽灯的残破空屋(临时化妆室)去卸装。” 建国后,江青的艺术才华也在“样板戏”中表现出来。八十年代,当“样板戏”被打入冷宫禁演的时候,文学大师汪曾祺(现代京剧《沙家浜》的编剧)就说过公道话:“江青对于样板戏确实是‘抓’了的,而且抓得很具体,从剧本、导演、唱腔、布景、服装,包括《红灯记》铁梅的衣服上的补丁,《沙家浜》沙奶奶家门前的柳树,事无巨细,一抓到底,限期完成,不许搪塞。有人说‘样板戏’都是别人搞的,江青没有做什么,江青只是‘剽窃’,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样板戏’可以有不同看法,但是企图在‘样板戏’和江青之间‘划清界限’,以此作为‘样板戏’可以‘重出’的理由,我以为是不能成立的。这一点,我同意王元化同志的看法。作为‘样板戏’的过来人,我是了解情况的。”前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在《十年一梦》中也说:“艺术创作实际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要求意见一致。现在回过头来看,江青的意见也有一些高明之处,因为她毕竟是懂艺术的,应当承认她在戏剧艺术方面是行家,也会唱京剧,又搞过戏,演过电影,能够发表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 许多人攻击江青不懂艺术,常会拿“三突出”说事,其实这是于会泳发明的,即在所有的人物冲突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个阶梯模式的荒谬性过于明显了,以至江青都说:“我没有说过‘三突出’,我只说过‘一突出’。”她所谓的“一突出”,即突出英雄人物。有趣的是,2000年张广天导演的轰动全国的实验话剧《切·格瓦拉》,采用的正是“三突出”的手法。 同毛泽东一样,江青也是一个读书狂,她的私人藏书在万册以上。以至于江青死后,她的女儿李讷要为怎么处理那一堆堆的藏书而犯愁。 江青是一个极左的人,她的左也并非是后来才左的。1933年2月,19岁的江青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3岁的时候,她就从上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这两天我正在看《母亲杨沫》,里面有一节提到了江青,其中有一段说:“1937年7月江青到达西安,找到了正在西安负责党的妇女工作的徐明清,提出了去延安的要求,自然受到了徐明清的欢迎。不过她还是谨慎地询问了江青的详细情况,得知她没有正式的组织介绍信,就让她去找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由办事处决定。其后,邓颖超同志得知此情况,专门找江青进行了了解,看了江青所演的一些电影和戏剧的照片集,确实比较进步。后经博古同志批准,同年8月,江青才和其他青年一道乘八路军办事处的卡车去了延安。”就这样,这个大上海的女电影明星,为了革命,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走进了黄土高原的山沟沟,开始了另一种火热的生活。 后来的江青我就不再说什么了。我只想再说一点,她终生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自杀时仍然是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与这个世界绝别的。不管这种姿态在人们的眼里看上去有多么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