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常被今人望文生義地當作長江以南的部分地區,特別是蘇南、上海和浙北,但是在古代卻是範圍大得多了,指東亞大陸東南全部或部分地區。
成書於漢武帝之前的《爾雅》說:“江南曰揚州”。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說:“東南曰揚州”,而稍後的《呂氏春秋》也說:“東南為揚州”。由此可知,那時“揚州”、“東南”和“江南”是可替換地名。 上述“揚州”,在成文年代有爭議的《尚書》“禹貢”中的說法是:“淮海惟揚州”(“惟”義為“是”),也就是從古淮河到南中國海,包含今江蘇、上海、皖南,浙江、福建、江西大部、廣東及南寧(明南寧府)。 漢代設立揚州,包含“禹貢”揚州的今江蘇、上海、皖南,浙江、福建、江西大部,而今廣東劃入交趾,今南寧劃入荊州。 唐代設立江南道,包含今江蘇、上海、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湖北長江以南、川東南、黔東北。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十五路中的江南路包含今江蘇長江以南和鎮江、大茅山、長盪湖一線以西、安徽長江以南、江西、湖北陽新、通山等縣。天禧四年(1020年)分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南東路包含今江蘇省長江以南和鎮江、大茅山、長盪湖一線以西、安徽長江以南、江西鄱陽湖、鷹廈鐵路線以東。江南西路包含今江西省鄱陽湖、鷹廈鐵路線以西、湖北陽新、通山等縣。建炎四年(1130),改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為江南路和江西路。紹興元年(1131)改回江南東、西二路。 “江西”和“江東”是更早出現的地名。長江從九江到南京是西南向東北的走向,因而此處長江以南也叫作“江東”,長江以北也叫作“江西”。 “江東”也叫作“江左”,而“江西”也叫作“江右”。東亞大陸處於北半球,太陽在南面,房子大門在南面,面對大門的廳堂主位或上座是面南背北,右西左東,所以以西為右,以東為左。這跟現代地圖的左西右東是相反的。 長江以南也叫作“江表”。“表”義為表面、外面。從長江北面的中原看來,長江南面是相當外圍了。“江表”沒有相反的地名“江里”。 “江南”也沒有對稱的地名“江北”。“江北”只是指長江北岸或淮揚官話區。後者是上海和蘇南吳語人群中所用的貶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