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得失:皇太极为何不愿入主中原?
随着汉族民族意识的复苏,现在知道元朝和清朝是蒙、满征服时期的人越来越多,但鲜有人知道蒙、满殖民统治的区别,也鲜有人知道满清统治集团内部“入关派”和“满独派”的区别。 蒙元的对华殖民统治是反汉化本位——确保蒙古人不汉化,维稳成了其短板;满清的对华殖民统治是维稳本位——确保殖民政权长久,反汉化成了其败着;本位的不同注定蒙元短暂而满清长久,但也注定了蒙人保国成功而满人彻底亡族,笔者将在另文详述。 鲜有人知道,灭亡中国并非满清统治者一以贯之的目标,而只是多尔衮上台后才有的目标: 入关之前,满清(后金)统治者分为“入关派”和“满独派”;“入关派”包括多尔衮这样的“亡华派”,但并不等于“亡华派”,也包括主张恢复金国版图的奴尔哈赤和豪格(皇太极长子);而皇太极则是“满独派”的代表人物,“满独派”的主张就是不追求入主中国,满人在关外独立建国,满洲国与中国并存。 除皇太极之外,还有一批满洲贵族也持“满独派”的立场,其中包括多尔衮的亲哥阿济格,他在多尔衮占领北京后,反对迁都北京,主张烧杀掳掠一通,然后退出关外。 皇太极一直在以战谋和,请求崇祯划分明清(后金)疆界、承认清(后金)国,签订和约并赐一块印给他。。。直到1642松锦会战后,大获全胜的皇太极仍然对明朝的议和仍然敞开大门,并款待了崇祯的特使马绍逾,并提出了四项条件,远比金国对宋的议和条件宽松,以致于“入关派”很看不惯,多尔衮就说:“明朝将亡,安用何为?。。。”主张入关直捣北京。但皇太极力排众议,继续推动明清议和,直到死要面子的崇祯,在“清流物议”的压力下出尔反尔,杀死陈新甲,才被迫作罢。 朱崇祯没能抓住皇太极在时,与满清达成和议,只反映出他的虚荣和极端的愚蠢。那么,皇太极为何在优势情况下谋求议和,是他对清军实力没有信心,抑或他不知道明朝已近不行了?都不是,《清太宗实录》说得分明,皇太极认为攻克北京,活捉崇祯,“易如反掌”;皇太极死前五个月,就精准地预言“明朝有必亡之象”,因为明军“既不能敌我,又不能平寇”,并吩咐领军入关掳掠的大将阿巴泰,只打明军,不要与李自成农民军发生冲突,而且要向农民军讲明只反明朝,不与农民军为敌的入关意图,以尽量搞好关系。显然,皇太极不愿入关,热衷谋和,是别有所图,他已经看出李自成的势力将要取代明朝了,所以要拉李自成,以为今后与大顺的议和创造条件。 那么,皇太极有实力,却故意不入主中原,图的是什么呢?图的是“满独”。天启七年,皇太极在致袁崇焕的信中就流露出这个心迹,他说:“我皇考(指奴尔哈赤)以昔日辽金不居其国,人处汉地,易世之后,皆为汉俗,因此,皇太极希望“汉人居山海关以西,我们居辽河以东,(满汉)各自为国,故未入关”。 显然,皇太极一心追求满人独立建国,非常顾虑入主中原后会被汉人同化;另一方面,皇太极对于满人模仿汉人习俗:束发、穿汉服、妇女缠足。。。却决不容忍,“治重罪”;这反映出他“反汉化本位”的统治理念。 但是多尔衮奉行的却是疆土本位——尽可能地侵略扩张,至于汉化的风险,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认为只要挥舞屠刀,满人就不会被汉人同化。 一般人都觉得多尔衮比皇太极更厉害,因为他的挥师入关,奠定了清朝268年的统治,名副其实是“清成宗”(多尔衮死时顺治一度给的谥号)。 其实,皇太极的智慧比多尔衮高出很多: 因为皇太极知道任何一个王朝的结局都是灭亡,他考虑的是征服者民族能否全身而退的问题——如果征服的下场就是本民族的灭亡,那么还不如不征服。 而多尔衮的选择是“过把瘾就死”。他自以为的只要挥舞屠刀就可以反同化,这已被历史证明是荒谬的。 如果皇太极能够多活十年,中国的历史上就不会有清朝的浩劫,而东亚则多出一个满洲国来。但是历史往往是偶然造成的,皇太极在1643年8月突然死去,很可能死于与他有杀母之仇的胞弟多尔衮,勾结其妃博尔济特氏(即后来的孝庄太后)的毒杀,因为两人有奸情。 皇太极死后,“入关派”+“亡华派”的多尔衮掌握了满清的最高权力,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也就完全改变了——本来的“明亡顺兴”,变成了“明亡清兴。” 在马克思主义者眼里,这是所谓“历史的必然”,在唯物主义者眼里,这是“偶然”,在有神论者眼里,这就是“天意”。
曾节明 2023.3.24 清冷凌晨
曾某精神贵族一个,写作无偿,欢迎有条件者打赏,多谢!支付宝打赏: www.paypal.me/zengjiem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