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真实人生  
我修行我快乐!  
https://blog.creaders.net/u/2050/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国学大师宋志峰先生讲“圆融和谐” 2009-01-13 21:39:33

我们今天主要谈的是圆融、和谐。

在讲之前,大家想一想,寺庙中间我们见到最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像?寺庙中间我们见到最多的,到处能看到的一种像,大家想一想啊。寺庙中间见得最多的,就是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像?我们再谈圆融。佛教呢,教人主要的是应对烦恼、出离烦恼的方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再继续好好想一想。那么烦恼呢,每一个人一生中间绝大多数状态下都跟烦恼结下了不可分割之缘,就是说烦恼一生中绝大多数状态下都会陪伴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好好想一想,佛教的图腾,我们现在就谈莲花。莲花的这种美德,莲花的这种美德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先说说莲花的生存状态。大家想一想,莲花的生存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在淤泥浊水中间,在淤泥浊水中间生长的,能超然于淤泥浊水之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从莲花回应到我们自身,就是说在我们的周围呢烦恼重重,烦恼重重,一生一世中间呢绝大多数状态下会有烦恼陪伴你,佛家讲的三千烦恼、十万八千种烦恼,比如说十万八千种方便法门就是出离这个烦恼的具体的方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哪一种人出离了?佛陀、佛陀的弟子,就是修行有成者,比如我们寺庙中看到菩萨的塑像呀,罗汉的塑像,就是他们都是属于出离烦恼的有成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怎么出离烦恼呢?怎么出离烦恼呢?在座的很多人心中都有一朵莲花,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时候,你是否能超然于烦恼之外,像莲花一样,以莲花的这种德性帮助你,护持你的善念,在烦恼未起之前培养自己的这种美德,当烦恼来临的时候迅速地出离烦恼,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出离烦恼不是一次两次,不是一次两次,烦恼呢跟快乐是一个双胞胎,烦恼跟快乐是双胞胎,怎么能把烦恼转化为中国人所说的“烦恼即是菩提”,那你就彻底的制服了,制服之后一个是自我的制服,调服自我的烦恼,另外一个是他人强加给你的烦恼,强加给你的烦恼。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首先是对内,首先是对内,其次才对外,先内后外,在制服烦恼的过程中呢要像莲花能退染还净,要像莲花能退染还净。那么莲花的这种效果呢,简单地讲,这个花是开在盛夏,盛夏的时候呢天气非常的炎热,天气的炎热就寓意我们自身的热恼,就是烦恼,那么这个烦恼是要反复地去调节引导,才能最终地达到出离。那么这种烦恼呢,是在我们的六根之中,在六根中间自然生成的,在六根未达到统一之前,就是我们自身就有一部分来自于本能的、本性中间的烦恼,那么这个烦恼是一个什么样的烦恼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从饮食上来讲,每一个人一生中吃无数的各种食物来调养自我,那么在跟这种物质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间呢,一部分变成你的气血,另外一部分变成杂质自然排泄,还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你无能为力的将其排出体外,就是形成一种杂质,这种杂质呢天长日久你就会生病,在自身的体内,在自身的体内,那么这就是一种烦恼,这就是一种烦恼,有生以来的一种烦恼。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佛家讲的,比如说食平等、食知量,食平等、食知量就是帮你将有关饮食方面残留下来的杂质进行一种清理,进行一种保养。那么很多人呢食不能做到平等,也很难做到知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比如说这一部分杂质是人为的,就是自我因为习惯没有养好,没有养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不能达到一个圆融,不能达到一个圆融,那么这个过程中记住一点:食平等、食知量。食平等、食知量,逐步地要调整,要坚持,坚持一生一世,不是一天两天,要坚持一生一世。那么比如在座的很多人呢都处在一个亚健康状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就是说自身体内的某一种微量的元素不足了,能量不够了,才会引起某一个脏腑处在一个亚健康,或者说有病的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记住要反复地强化自己,一次不够。很多人说,哦,这个道理我知道,你不知道,你没有把它运用得纯熟,所以只是听说过,运用的功夫不到家,不到位。在每时每刻都要提醒自己:食平等、食知量。这是一个标准,这是一个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复地提醒自己,要反复地完善自己,一生一世都应该这么去做。简单地讲,从母体胎盘成形之后,你就开始跟身外的物质进行一种沟通交流,中间是无间的,是无间的。好的习惯也是要反复地循环的,要坚持的,我们一般情况下中间都是有间的,有间隔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呢,你自身的很多杂质、废物、废料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清理,所以呢你会生病,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再谈精神上面的。一个是物质上面的。那么这种达到圆融的标准、技巧,就是食平等、食知量,这是标准,而且要反复地去做,最终出离因为饮食不当、营养不良造成的这种痛苦烦恼,要反复地去调节,不光要调节自身,力争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在饮食上让他们建立一个非常好的一种循环,一种导向。那么我们再从这个精神上来谈。当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对自我认知出现障碍的时候呢,往往是无能为力,很多人说我很聪明,我说了,世间人人都聪明,没有一个傻子,那么我们在处理日常事物的时候,自我的标准,就是这个我呢,这个识特别的重,特别的真,真到什么程度呢?我认为的对和错,是处理当下事物的唯一标准。平时呢,就是在事未发生之前,自己认为自己很理智,很理智,很聪明,很通情达理,当事情出来之后,内心看到的那一瞬间,马上就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就是由有序的,自己告诉自己说:我这个人还是比较豁达的,我这个人比较理智的,我不会特别地执着于对和错。但是这个事情出来之后,我们在处理事物的那一瞬间,就是由眼睛看到,开始心想,这个循环就是在一念之间,内心呢由我以为比较理智变成什么样呢?失去了理智,为什么呢?对善恶、对错做成了绝对的真理观,就好像这个真理就在我手里一样,我说了就算,而且一定要达到我认为的那个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痛苦,一种自虐。这个时候跟我们说的动心起念不伤自我、不伤他人是一个错位的,是一个错位的一种状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大家切记一点,你所看到的相,你此时此刻想到的对和错,只是暂时的一个相,只是暂时的一个相,这个相不是绝对的,也不会在你的生活中间一直不变,是一个变异的一个相。动心起念之前忍两分钟,忍两分钟,重新思考,换位思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就基本能做到了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外物所动,就像莲花一样的,在莲花的周围,就是莲花的下面,污泥浊水从莲花的根茎开始,根部开始,莲花的根像一样,逐步地、层层地、反复地过滤,将污泥浊水中的废料进行有效地转化,变成一种养育自身、不伤自身的一种能量,荷花的这种德性就是要反复地过滤。大家经常食用这个莲藕,那么莲藕呢就是一个反复过滤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反复过滤的一个过程,我们遇事的时候往往是看到了,马上就有一个反应,就是第一反应,第一感觉,未加思索。很多人说我想了呀,其实是没得想,没得想。要反复地去想,要反复地去想、去思考才会做到心不随外物所动、所扰,不为外物所转,不为外物所转。我们一般情况下呢就是因为缺乏这种技巧,缺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思虑,就是反复地过滤一下、调节一下自己的思维波,只要你告诉自己,你所看到的这个烦恼,只要你不认为它是一个永久的一个烦恼,那每一个在座的都会有能力迅速地出离。为什么这么说呢?简单地讲,你不想让烦恼永远围绕你,你有出离心,出离的这一念是一个善因,就是说未有这一念的,这一念未生起的,就在烦恼中间转,当这一念在内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出离的一个平台,我们就有了一个出离的平台,要反复地去告诫自己,我见到的当下的这个烦恼不是一个永恒的一个烦恼,不是一生一世的烦恼,不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说从前无数的古代有成者,他们在修持的过程中呢,帮助我们,他们曾经证了很多很多的烦恼,就说我们现在见到的烦恼,他们也见过,他们见到的烦恼我们今天依然在重复,分别的地方就说,古代有成者他们有出离烦恼的愿望,而且这个愿望非常非常地强,我们一般情况下,出离烦恼这个念有的,这个念呢飘浮不定,不是那么执着,我一定要迅速地出离,就是说时有时无,若隐若现。那么小的这种成就就会生起一种满足心,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懈怠,我慢,觉得我不错,我处理这个问题比他人都老到,到最终呢,使自己陷到烦恼中间出不来,出不来。

大家再想一想啊。比如前两天呢,一位善知识,我们在交谈时候呢,他谈到一个,他说,中国古人经常谈到的这个,比如说《西游记》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对话,什么样的对话呢?菩提祖师和孙悟空有个对话,比如说参禅,参禅悟道,那么这个参禅悟道在生活中间怎么去悟?生活中间我们悟什么?很多人都说了,我的悟性挺好的,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比如说,有的人在跟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别人在戏论的过程中呢他能迅速地学会他人的长处,出离戏论。那么我跟这位大善知识是这么说的,我说:所谓悟,就是要相信、正信古圣先贤人生历练的经验,就是相信这个,这叫悟。悟啥?悟古人说话没有虚妄,就是说没有虚妄的,没有修饰的这个话就是真的,能帮助我们自己。那么我们还谈到一种现象,比如说中国知识分子,或者说很多人喜欢的这个禅宗,比如说六祖慧能。大家想一想,六祖慧能的特点,六祖慧能在听这个《金刚经》,就是他的师父,方丈在讲《金刚经》的过程中,他干吗呢?开悟了,开悟了。悟到什么啊?简单地讲,他悟到了《金刚经》中所谈的句句真实,没有虚妄,他相信这个东西,他相信那是真的,他相信那是真的。他为什么相信呢?他的悟性好,他悟性好,他为人处事的时候呢,他没有修饰,他没有修饰,他语言,他的内心没有修饰,他认为本来就是发自肺腑之言,他认为那是真的。比如说《金刚经》中有一句话,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相信这是真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护持善念,他认为这也是真的,就是要护持善念。总之呢,《金刚经》中讲了很多很多的话,他认为每一句话都是真的,他认为每一句话都是真的,那么在这过程中呢,老和尚就把自己的袈裟传给他了,传给他以后呢告诉他说,拿着袈裟赶快跑。为什么呢?因为他太真实了,不会修饰自我,说:去,在人间历练十五年,十五年之后再出来。干吗?再宏扬佛法,再讲《金刚经》。十五年的时间干吗去了?就是学修饰了,学修饰了,因为他从前没有修饰,在觉悟之前,他内心不修饰,语言不修饰,行为也不修饰,这就是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他知道那是真的,我们一般情况下是看到以后,读到经文,不管是《金刚经》还是《华严经》,什么《老子》呀,《庄子》呀,看到之后,都会用自己的思维波,说,哦,这个话应该怎么解,这段经文说的是什么,跟我自己的标准是不是接近,就是说,我呢,是修饰过的,老先生、古人在讲话时肯定也是修饰的,如果他不修饰,能流传下来吗?这个时候往往就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呢,比如说老子讲的《道德经》也是帮人出离烦恼的,《道德经》也是帮人出离烦恼的。那么何以见得《道德经》就是帮人出离烦恼的呢?《道德经》开篇的时候说得很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说世间万物都是在反复变化的,不是只变化一次,不是只变化一次,在你一生一世中间呢,你所感受到的、感受不到的,自然界在反复地在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呢,因为你的这个识跟自然界中间的这个真实的自然状态中间有距离,有漏,识有漏,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你所看到的,你所想到的跟现实不一样,不一样之后呢,反应到内心就是欲求不得,就是一种烦恼,而且这个烦恼呢发自内心,发自内心,往往一生一世都会陪伴你,只要你未达到圆满的时候都会陪伴你。老子讲得很清楚,包括我们这个名,它所承载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举个简单的例子讲,同样一个名字,看来这个名字不变,但是它里面的内涵已经变了。我们说幼儿园的时候,同样的名字,你所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渴望追求是一种状态,童年之后到青年时代是另外一种状态,到老年时代还有一种状态,退休之后,处在一个新生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状态,总之呢,这个名字看似没有变,但是在名字之下诸多的信息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把它这种变化总结为十二年一个周期,十二年一个周期,一天一个四季,反复地在变化,反复地在变化。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把这个我呢看得特别真实的时候,其实你跟自然,跟你自身这个距离已经很大了,为什么呢?我们自己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很大很大的变化,发生了很大很大的变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没有,未能及时的跟自己这种变化达到一种平衡,就说我的这个识跟我的这个自我变化不能达到一个平衡,不能达到一个平衡,最后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内心处在一个亚健康状态,心理不平衡了,心理不平衡,甚至产生一种忧郁呀、烦躁呀,诸多的情感就出来了,就不能变得有序,失去了一种平衡,那么在这过程中呢,就是说我们以往修饰的东西特别多,那么修饰中的杂质呢,相应的也是非常非常的多,那么换一句话说,怎么能把这种杂质排除呢?以莲花做为唯一的、当下唯一的一个标准,用莲花的这种德性来调节自我,少一点修饰,多一点真实,反复地过滤自身,就是从前的很多不必要的修饰引起的诸多的烦恼,把它自我的过滤,自我的消化之后,将它化去,要这么做,要达到一种圆融,要达到一种圆融,将烦恼转化为菩提,就是由烦恼到快乐是一念的一个转化过程。那么,在这一念未完成之前要反复地去训练自我,训练自我,烦恼只是暂时的。我希望得到快乐,我希望得到幸福,有这个非常美好的愿望做为一个平台,那么在这个平台上多下功夫。

那么大家想一想,早晨荷花上面有什么?对,露珠。那么为什么有露珠呢?其实这就是一种退染还净,就是一种退染还净。就是我们在动心起念的时候,古人说一颗智珠含万象,就是说这一滴甘露在荷叶上、荷花上滚动的那一瞬间,其实就是我们动心起念,也就是我们人动心起念。人要学什么呢?我们我们经常谈到,比如说老子说了:上善若水。要让自己这个意念呢在动心起念的时候像水一样,让这个水的定位在哪一块呢?是在莲叶上,在荷花中间,这个水就是圣水,就是甘露,就是水中间的精华,如果说这一滴水在荷花池中,在污泥中就受染了,就受染了。总之呢,先要有一个平台,先要有一个平台,那么这个平台是个什么样的平台呢?就是自己要出离烦恼的那个平台,我想帮助我自己,我想帮助我自己,让我自己生活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和谐、完美,那么以这个相引导自身。记住了吗?就是思惟的定位,要定在无染的状态下,思惟的定位要定在无染的状态下,就像荷花一样,荷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是退染还净之后的一种升华,就是退染还净的一个升华。

那么这种思惟模式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呢?我们慢慢地跟大家讲。荷花呢是九品,就是一念九识,一念九识,从初品、中品到上品,一念九识。为什么要讲一念九识呢?就是遇事的时候,动心起念之前要反复地去思考,堵自己的漏洞,要反复地思考,堵自己的漏洞,最终让语言出离的时候,就是这句话发自内心,出你口,听到他人耳朵的时候要庄严无漏,学会随顺,学会随顺。举个简单的例子,什么叫随顺?你的朋友,你的亲人添了一个小宝宝,你看到的一瞬间要发自内心地去干吗?跟小朋友去交流,赞美,赞美孩子那种德性,就是我们大人缺的就是孩子那种童真、童智,我们的童真、童智处在睡眠了。你说:哇,这个小孩子真可爱,很聪明,长得很漂亮。诸多的语言干吗呢,你说出来之后,孩子的父母很高兴,孩子跟你在交流的过程中看到你觉得很舒服,有的孩子可能还不会说话,但是他会给你微笑。那么就是在这种动心起念中间呢,修饰的要越来越少,真实表露的要越来越多,观察孩子,孩子和成人进行交流的时候经常会会心的一笑,会心的一笑,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缺的就是这个,我们一般情况笑的时候,先要观察周围的世界,我笑了之后能得到什么,能达到什么效果。孩子笑的时候他就觉得快乐呀,快乐的时候他就会开怀大笑,他就会微笑,总之他认为快乐,不像我们成人,我对你微笑之后,你留下一个什么样的视觉感受?你对我这个人有个什么样的评判?我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诸多的修饰的东西想得太多了,就是远离了真实自然,所以我们处世的时候呢往往技巧不能达到圆融,不能达到圆融反而会伤及自身,会伤自身,使自身处在一个上下波动特别大的一种状态,为什么呢?有时对他人微笑一下,别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或者说反应迟钝了一下,你内心马上就有一种失落,觉得冰冰凉,冰冰凉,那么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很多人都有这种现象,为什么呢?就说,因为我们的笑是修饰之后的一种笑,不像小孩子那么自然,所以当我们有这种随顺的语言的时候,逐步地改善自己,自我从前诸多的修饰,慢慢地让自己的言行举止达到融入自然,融入自然,而自然这种规律呢,就说每一天,每一时,你都会经历四季的变化,在你的内心里都会经历一个反复的变化。

那么我们现在再谈中国古人还有一部专著,就是非常有名的《易经》。《易经》说啥呢?就是讲自然万物变化之道,就是讲自然万物变化之道,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以为周围没有变,或者以为周围变化特别快,总之,我所认为的这种变化跟自然真实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什么时候能融入到自然的变化中间去,达到像荷花一样,能把那种清凉、清净自然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的时候,你就有成就了,你就有成就了,那也就是说烦恼已经离你而去,你享受的是快乐, 是幸福。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比如说我们在这个地方谈的就是快乐,怎样去把握快乐,融入快乐,达到一种大圆满、大和谐。那么这种圆满和谐来自哪里呢?就在我识无漏的地方,就在我识无漏的地方,就在我要出离烦恼的那一念中间,就在我要出离烦恼的那一念中间去下功夫。那么这个功夫呢,不是一天两天的,不是一天两天稍有成就即生满足,不是这样的,就是一生一世要跟快乐结下一个缘,不要让快乐离你而去,不要让快乐离你而去。快乐本来就是天生的,当我识我见有漏的时候,就说我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首先赶走的是什么?是我的快乐。大家不明白这个道理,大家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把这个道理简单地给大家讲,你要记住,你要反复地在生活中间去运用,而且要运用一生一世,中间最好是不要有间隔,有断,有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就是说快乐是天性,快乐是天性,不快乐、烦恼是我们自己找的,烦恼是我欲念太重,就说我的想法太重了,我的想法跟自然发生了断层,受到最大的伤害是什么呢?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最渴望得到的快乐给赶走了,把快乐赶走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在人世间动心起念的思惟模式非常非常地相似,非常地相似,我需要什么?我不需要什么?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历代的有成者,总结人类这种思惟模式的时候发现,诸多的思惟模式中间都有漏洞,就是这个我呢,看得特别特别的大,而且这个念力呢,非常地执着,执着到什么程度?我们经常会做一种颠倒的想,这种想之后,就是我刚才说的,在动心起念的一瞬间,你把最宝贵的东西给赶走了,丢掉了,把最不想要的烦恼抱在怀里,扛在肩上,而且不舍得丢掉,不舍得丢掉。其实,比如我们说每一个人呢都希望自己快乐,都希望自己快乐,那么对快乐的认知发生了紊乱,对快乐的认知发生了紊乱。那么,紊乱之后呢,我以为我这样做别人会很快乐,我以为这样做人家觉得我修养很好,那么就是诸多的这个我因为有修饰,就是修饰的东西呢特别特别的多,特别特别的多,修饰到最后养成一种习惯,这个习惯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想要得到的不是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间都会经历过类似的心路历程,为什么会这样呢?举个简单的例子讲,每一个人对整洁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在家里你喜欢干干净净,他人未必,这个人就是你最关爱的那个人,你喜欢早一点起床,你觉得几点钟起床很好,他不会这么认为,不会跟你经常保持同步,不会经常保持同步。就是说这就是个人(师将双手食指搭成“人”状),这就是个人,这就是人,我们经常用一半,用一半,其实就是这个符号,这是最原始的那个符号,这就是个人,缺了一半,缺了一半,经常错位,经常错位,这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一个人。就说自然界在造人的过程中间呢,为什么不把人造成一只手呢?为什么要造成两只手呢?这两个合在一块的时候呢是一个完整的一个人,就是这个符号是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是一个有智慧的一个状态,有人把它解释为这是一个慧剑,这是一个慧剑,能出离烦恼的一把慧剑。就是说我们经常会把它错位,会把它错位。为什么呢?简单地讲,冷热自知,冷热自知,你所感受到的这个冷热跟他人感受到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人体有差异性,认知有先后,反应有一个钝,有人反应特别的钝,有人反应特别的灵敏,反应的速度也不一样。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讲,我们的手一天二十四小时之内,它对外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是不一样的,对外界温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总之呢应该说是人人都有这种感受,最简单地讲,早上起来洗漱的过程中间,你对水的温度是一种感觉,离开屋子之后在室外是另外一种感觉,在室外不同的环境中感觉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讲,没有一个静止的、恒定的一个东西,总之反复地在变化。那么在变化的过程中呢,自然界给你的这个符号非常非常的特殊,举个简单的例子讲,比如说,我们的耳朵,正常人就是长两只耳朵,如果长成三个那成怪物了,那么它对不同面身体的灵敏度是不一样的,就是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在这个过程中间呢,不同的感觉汇集到自己的大脑,形成一种判辨,在这个辨别的过程中呢,你有时候觉得冷,有时候觉得热,没有一个恒定的过程。再说我们的口,吃到的东西,不同心态不同环境下,你所吃到食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是不一样的。那么再讲一下我们的两只脚,脚带你天南海北到处地游玩的时候,它对地磁波环境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也是不一样的,是一个反复认知的一个过程,反复重复,反复探索的一个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因为我们人把这个我呢放大了,把这个我放大了,把自己本能的诸多的自然的感觉淡化了,忽视了,忽视掉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出来说我喜欢某一种东西,我不喜欢某一种东西,往往是不能出离,往往是不能出离,也就是说缺乏莲花的这种反复过滤的能力,我们的思惟基本就是一个扇形的,向外反复地辐射,是一个扇形的一个东西。那么这种辐射呢,在探知身外自然,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干吗?不知道适可地把它收回来,收回来,就是自我反省的功能特别差,前两天我跟一个善知识在沟通交流时说,我们谈到一种现象,比如说一个人想让自己站得直,站得久,他中间要会休息,身体要得到有效的及时的恢复调节,他可能才会站得久,如果说傻站,五分钟,身体就会出现不舒服,五分钟就会出现不舒服,聪明的站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可能是越站越舒服,咱们举个简单例子讲,大家看到天安门这个国旗班,武警战士在那个地方站的时候,一站最少是一个半小时,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站一个小时,冬天寒冷时站一个小时,平时可能都是两个小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是笔挺笔挺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技巧,通过训练,就是反复的自我锻炼之后,达到这种境界,我们一般人呢,如果说让你靠到墙边去站,你站一个小时你就晕了,要不相信你可以试一下,看看你自己这种身体和谐的这种反应能力。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呢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方法,我们的人生就会达到一个最终的完美,达到一个最终的完美,我们生活中为什么有遗憾呢?就是这个我缺乏圆融,缺乏圆融,就是在动心起念的那一瞬间呢,思惟的定位没有定在超然于污泥浊水之外,就像莲花一样。就说我要想让我的生活幸福快乐,首先我心里的定位是超然于烦恼之外,这个意境呢就像荷花,就像莲叶上的甘露,把位定到这个地方,才会达到完美,才会达到完美。为什么我谈到这个荷花,又谈到这个甘露呢?简单地讲,中国人特别注重圆,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大的部分,就是这个体系非常完美,我们追求生活的什么完美呀,家庭的完整呀。那么这个圆放在当下荷花中间就是这个甘露,就是这一滴水。那么老子当年曾经谈到过,我也反复强调一点,就说上善若水,水的这种德性,每一个人说我有呀,是,在座的每一位曾经都有过水的这种美德,但是这个美德还不足以让你走完一生一世,达到享受快乐,又能把快乐带到周围,那就是说水的这个德性不够,还缺,没有大到什么?大到像海一样,就是说我们心胸还没有博大到海,所以呢心中对水的这种美德的容量不够,水的这种德性在心中还有不足的一种相,那么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让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在动心起念的时候,无数次的动心起念,每一次动心起念的时候都能像荷花、甘露一样,就像这个水一样,不管在哪一个点上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圆融,是一种圆融,这个圆融呢就是水在荷叶上滚动的过程中间呢,是一个圆,在移动的过程中是一个圆,它能保持住水的这种天然的本能,是一个圆,就是动心起念。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动心起念的时候呢,往往不能做到一个圆,从开始想做到圆满,就是这个事情处理自己认为满意,他人也能认可,往往处理的时候呢,干吗?不能做到适可而止,简单地讲呢,就是得理不让人,得理不让人,最后呢,把这一滴水就会化于无形,丢掉了,你所感受到的都是对对方的不满,把自己的美德丢掉了,再回过头来一看,不见了,掉到哪块去了?掉到烦恼中间去了,那一念,美好的这一念,本来我们动心起念是希望对方感到快乐幸福,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对方认可,那么当对方表现出来某一种反应的时候,我们不认可,我们不认可,发生一种冲撞的过程,这一瞬间丢掉了自己的美德,丢掉了自己的美德,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烦恼,是不能出离,不能自拨。那这个就是跟我们美好的愿心已经事与愿违了。我们不希望得到这种结果,但是我们往往在生活中间无数次出现的是抱着烦恼不放,扛着烦恼不丢,是这种状态,这就是一个虚妄颠倒的一个状态。释迦当年在菩提树下说了一句话叫:善哉,善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一个什么样的德相?就说我们在动心起念之前都希望达到一种完美,以善念对待自我,对待他人,但是当动心起念之后,因为我识有漏,就是急于求成,诸多的欲望干扰了自己清净的那一念,使这一念融入到烦恼中间去,伤自身,伤他人,这是一种不善巧的方法。这种不善巧呢,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无数次地重复,这也是人生烦恼的一个根源,是人生烦恼的一个根源。

我们现在再谈家、天下的问题。就是说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的家,国家、天下是无数的小家聚集组合成形的。那么不管是大家小家,《西游记》上面谈到一种观点,就是对这个家呢要能进得去出得来,出得来进得去,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就是说进得来出得去,出得去进得来,不伤,不伤神,那你就能给自身做主,就能给自身做主,你就是一个君子,你就是一个君子。我们往往呢,简单地讲,从小家开始啊,我们在自己的家里的时候呢,往往未出家门的时候自伤,未出家门先自伤,回到家中再自伤。就说在家本来是一个养的过程,在家本来是一个生养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伤的很多。每一位呢可以想一想,在自己的人生中,回到家里,不如意的事情有多少,古人说了常有八九吧,就是不如意的事情、不如愿的事情常有八九,那么烦恼呢,多不多?很多很多,那么出了家之外,佛家也讲出家、在家,在家、出家,讲的是每一个人不论在家还是出家,你要出离烦恼,要出离烦恼,不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带给他人一种烦恼,就是不要惹恼对方,也不要惹恼自我。我们经常是先惹恼自我,再惹恼他人,在他人惹恼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形成一种反复循环,这种循环呢是一种恶性循环,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是我们生活中会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相,这个相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相,就说烦恼相,很难做到在家、出家,出家、在家不伤,能养,是一个完善的人,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一个完美的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大家反复地去想这个问题,你希望你的家和呢,还是你希望你的家不和?每个人说,那当然了,我希望我的家和呀,我希望我的家和呀。家和之后干吗呢?光宗耀祖呀。其实在动心起念的那一瞬间已经伤了,已经内伤了。我们说伤有两种状态,一个是内伤,一个是外伤,外伤很容易治,很容易治,吃点药,简单地包扎一下,很容易,比如我们的手呀,身体的某一部位磕掉皮了,流了一点血了,简单地一包扎,几天就恢复了,就是外伤容易治。最难治的是内伤,最难治的是内伤,因为你不知道伤到哪一块了。外伤,简单地说,针把手刺一下,一滴血出来了,你说,噢,这个地方受伤了。那么我识的意念引起的这种内伤你不知道伤到哪一块了,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你觉得这个时候呢你很苦,心很凉,冰冰凉,不自在,但是具体伤到哪一个部位,你是不明白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明白,如果说他能明白自己伤到哪一块,下一次就不会在这个地方伤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讲,比如说,我们进门的时候不小心把头碰了一个包,三次之后,本能的反应,他就会很小心,避免再次发生碰撞,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这是外伤,我们能看得到的,马上一种感觉。但是内伤呢,往往是一次又一次,无数次的,你不会轻易地放弃,你觉得没有伤到遍体鳞伤,你不会放弃自我,你不会放弃自我,这就是人在颠倒状态下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我们伤自我,从饮食,从声波,从图像,伤的多,伤的多,补的、养的少,所以呢,我们的这个智力状态不是一直向上,像孙悟空一样一直向上,我们的智力状态呢恰恰是逐步地下降,逐步地下降。为什么呢?内伤太重,内伤太重,所以我们的智力状态是向下走的,孙行者的智力状态是向上走的,他的参禅、问道,他的参禅、问道,他是跟快乐结缘的,我们跟烦恼结缘,我们对烦恼是念念不忘,特别特别的喜欢烦恼,为什么呢?就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惹恼对方,我们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惹恼对方,这就是我们喜欢烦恼的一个表现。我们喜欢烦呀,我们不但喜欢自己烦,而且要去烦别人,觉得在这种游戏中带来的是一种快乐,为啥呢?这就是心理处在一个亚健康状态,心智不健全,用陕西人说话,就是缺心眼,缺心眼,陕西人经常说一个人,说,哎呀,那个人可能缺心眼,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周、秦、汉、唐,中华文明的这个圣地在西安,那么最辉煌的时候也在西安,将人性中精华的部分总结最多的也在西安,也在西安。那么在这过程中,简单地说这个人缺心眼,为啥?他的行为经常内伤,但是他没有感觉,他没有感觉,没感觉反复地内伤,这不是一种缺心眼吗?肯定是,肯定是。我不希望大家缺心眼,我真的不希望在座的所有人缺心眼,希望快乐就在你的周围。

当你融入到快乐中间的时候,你动心起念的这个点就是一个圆,就是一个圆,这个圆投入到身外的时候呼应的是身外的一个大的一个圆。那么简单地讲,这个圆在哪一块呢?我们在一呼一吸之间跟身外的大气进行一种沟通交流,大气层是个圆的啊,是个圆的,我们的动心起念也是一个圆的,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那么往往我们经常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简单地讲,大家都有过很多类似的感觉,觉得哎呀,这个地方的空气特别清新,那个地方空气特别的污浊,我们喜欢清新的空气,我们厌恶这种污浊的空气。那么这是一种表相,人人都有的一种表相,而我们内心呢?举个简单的例子讲,在动心起念伤自身的时候,就是在家里比如说伤了自我,伤了他人的时候,所存留下的精神垃圾污染了自己,那么内心清净的这个方寸,就是方寸之间受到了一种污染,人为的、自我的一种污染的时候呢,不愿意把它及时地去清理,去净化,缺的是莲花的反复的过滤的这个过程,觉得没有必要呀,我无所谓呀,为什么?我对自我的这种内伤的状态不了解,觉得有时候就是莫名其妙地心烦一下,过去了,到底产生了多大的这个伤害不去深究。所以呢,因为未有这种微妙观察智,微妙观察智是个什么样的智呢?在佛教中间微妙观察智就是莲花智,微妙观察智是佛陀诸多智慧中间的莲花智,就是心像莲花,观莲,莲是自我,莲如人生,我们缺的就是这种微妙的莲花智,我们缺的就是这种微妙的莲花智,就是莲如人生,人生如莲。那么这是一种超越,这是一种完善。

在这个中间呢,就是我希望在座的都能像莲花一样,有莲花的这种美德,用莲花的这种特殊的思维模式来完善自我。我没有要求大家把自己的这个识放下,没有,如果说你放下了,你什么都没有了呀,你不会做,你也不愿意去做。我们说了,在我识的基础上去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不足,最终成就自己,这是主要的,就是出离烦恼。烦恼呢,一生一世都跟着你,说实话,一生一世都会跟着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功名利禄,福禄寿禧,亲情关是很难过的一关,亲情关是很难过的,就是我们心中有牵挂,我们心中有愿望,那么烦恼就会随之而生,就是你在起心动念的一瞬间,快乐跟烦恼是一个双刃剑,快乐和烦恼是一个双刃剑。怎样去转化呢?就是用莲花智,微妙观察智,烦恼即是菩提,烦恼即是菩提,就是在一念间,这把剑,认知事物的这个实践,心中的这个慧剑出来的是快乐,远离的是烦恼,划掉的,就说剑光在震动的一瞬间,烦恼自然就变成快乐了。那么这个定位在哪一块呢?要定在莲花位中,将莲花做为自己的楷模、标准,以莲相对照自我,经常地观察我和莲花,莲花和我。观察什么呢?简单地讲,当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你首先不能去身陷烦恼,先观想莲花,莲花的一生中间,它所展现出来的,烦恼就在它周围,烦恼就在它周围,你看看莲池,看看莲池周围,再看看莲花的根部,是不是污泥浊水,但是莲花的周围非常清净,莲花的周围非常清净,就是不为外物所困扰的一个模式。

莲花的瓣,比如说九个瓣、三个瓣,还有很多花瓣,代表不同的思维模式。我们现在先谈三个花瓣,先谈莲花的三个花瓣,这三个花瓣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特别相似于我们人的这个经历,相似于我们人的这个经历。那么我们特别注重的就是中间位,中间位,过去的烦恼让它过去,未来会有烦恼,但是烦恼还未到自己眼前的时候不要去想,不要去想,注重当下,我当下的心态,我净化的这种功夫,就是退染还净的这种能力,我能把握的、拥有的就是当下的这个东西,我未来是否能出离烦恼,就看我当下是不是能常住退染还净的这个心境,这是功夫,这也是技巧。在这个整个过程中呢,达到一个循环,就是把过去的要舍得掉,要能放得下,我们往往觉得放下了就吃亏了,就吃亏了,所以呢,永远会跟烦恼为伴,烦恼会陪自己走过十年、二十年。真的是想起来很辛苦,但是你就这么做了,没有办法,真的。想一想,自己学了十年,看了很多很多的书,跟很多很多的人进行一种沟通交流,留下最多是什么?是烦恼,得到最多的是什么?是烦恼,就是念念不忘的,是哎呀,我的这个亲人,我的那个朋友带给我的什么烦恼,就是烦恼这个东西,把它看得太重了。我们再换句话来讲,我们自身心、神、意,精、气、神,这个家,就是这个家园呢,有快乐,有烦恼,那么让哪一个能做主呢?一个完美的君子是快乐做主的,一个完美的君子,就是他的人格是以快乐作为支撑点的,是以快乐、利他作为支撑点的。那么换句话讲,不是君子行为的时候,什么样的东西在你的内心做主呢?是烦恼,你经常看到的、想到的,更多的都是烦恼,让你的智力呢从高点向低在走,不是以低点向上在走,从高点向下在走。那么这种行为呢不是一天、两天了,是几十年养成的一种习惯。那么我们现在呢,就是在有生之年力争完善自我,像莲花一样,像莲花一样,有这种退染还净,出离的这种能力,就是人人都有,区别的是你是否做一个有心出离烦恼的人,你是不是想变成一个君子,一个好人,一个快乐的人,这是一个分水岭,这是一个界线,就是这个界线、这个点是一念之间的。需要用什么来观察呢?需要用莲花智来观察,莲花智就是我们平时给大家谈的,有人听到的,是微妙观察智,微妙观察智,就是佛教所推崇的诸多智慧中间的一种,莲花智,当然了,大圆满智,很多智,我们现在谈莲花智。我觉得这个呢,对当下的自我,比如说明天就是什么?(正月十五)团圆了,我希望大家在这一年中生活达到一种完美,达到一种完美。那么这个完美呢像这个汤圆一样,汤圆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圆的,里面是个什么东西呢?甜的,就是说古人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生活甜甜蜜蜜,圆满,圆融,圆融。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一家团圆,亲友团圆,家族团圆,那么最终达到有成,就说有成。这个有成是什么?享受快乐,快乐一年,快乐一家人,快乐一个家族,快乐一大片,这是中华民族,就是古人希望大家,希望周围的人达到的一种圆满,这是第一个比较大的节日,上元。

我希望大家能像明天的节日一样快乐,那么你能不能做到呢?就是看你愿不愿意去下功夫。咱们再简单地讲,元霄下到水里边要融入到水德有一个过程,还有一个火候的问题,不是一丢到水里就能吃的东西,是有技巧的,就是文武兼容的。文武兼容的,火候到位了,吃到口里,美在心里,火候不到位,急于求成,是个生的,火候过了是一个苦的,恰到好处,就是要把握火候,要有那份耐心,要有耐心。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失去、丢掉了那份最美好的德性之一的耐心。再把它回过头来讲,比如说小孩子从出生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非常非常的有耐心,我说的是天下绝大多数的善良的父母,很有耐心。这个耐心在什么年代就开始退化了?孩子三岁之后,逐步的耐心就没有了,十岁八岁的时候基本就淡的跟水一样,这个时候干吗?就会争执,你对孩子不耐心,孩子对你也不耐心了,就开始干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了,认知了。到什么时候这份耐心又回来了?等你到七老八十的时候,子女对你这种孝敬,那份耐心又会回来,等你走不动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再一次把那份耐心给你表现出来。就说三岁之前你对他的那份耐心,到你七老八十的时候,你走不动的时候,孩子就会把那份耐心还给你,形成一个完美,这个完美是啥?中国人说的孝。孝,是人类诸多美好德性的一种德性,这是一种完美。那这个循环是不是有点太长了?是不是有一点太长了?中间的间隔干吗?就是人这个空间太大了,这个空间太大了,本来是这样的。要培养自己的耐心。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主要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明白一点:烦恼随时处处都在,烦恼随时处处都在,怎样对待烦恼、出离烦恼?就是以莲花做为标准,用莲花这种反复的过滤,大家经常比如说吃莲菜的时候,当你清洗的时候看看莲菜的根部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个反复过滤的一个过程,莲菜是个反复过滤的过程,最后得到一个果,这个果、这个位呢,就是荷花位,就是一种清净祥和位。那么它要反复反复地过滤,这个莲耦呢,简单地讲,放在我们人身上的时候呢就像这个胳膊、这个手一样的,一个关节一个关节,简单地讲要反复地反复地过滤,就像不同的关节,它接受的时候呢它是一个反复过滤,反复跟自然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个过程。那为什么造的时候不造一个节呢?要有很多关节呢?就是生活中你要反复地去强化自己的好的这个意念,让这个意念呢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而且要反复地循环,生命不息这种循环应该不停止。我们往往做的时候,下功夫的时候,就是三天的功夫,三天的功夫,三分钟的热度,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很难做到一生一世,很难做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举个简单的例子讲,我开始时候给大家谈到中国佛教的有成者六祖慧能,慧能在接受了师父这个袈裟之后,师父说了,你用十五年的时间去学会跟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就说观察,观察他人内心真正的需要什么,真正的需要什么。他用十五年的时间在不同人中间去观察他人,去了解他人,而不是说我一走出寺庙,我现在已经成了,我现在已经成了,有成了。他用了十五年的时间,那么最终呢建立了他的一个辉煌的人生。从他的年代到我们现在,我们经常也会谈到他,就说他是一个成功者,他的人生是一个完美的圆,他的人生是一个完美的圆。那么为什么以慧能来谈论这个技巧方法呢?我们经常是这样的,就是当我们走出高校大门的那一瞬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暗自地拍着自己的胸部说,我是一个有成者,我是一个有学问者,我已经学成了,为什么呢?学位拿到了,学位拿到了,我是一个有成者,我现在有知识了,我现在有能力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缺的是什么?缺的是真正地进入生活之后的这个我的观察智,就是你所学到的跟你未来所面对的生活,这种观察还缺很多很多,还缺很多,你看到的就是中国古人说的纸上谈兵,不是兵家高手,纸上谈兵的不是兵家的大家高手,是一个虚的、空的,这个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事例,有很多事例。

诸葛亮一生,人们都说很聪明,聪明人也有失误的地方,也有失误的地方,诸葛亮在出这个(祁山),进驻中原的时候,就是想统一中原的过程中间呢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诸葛亮身边有一位经常纸上谈兵的一个高手,诸葛亮一生的心血就到此就白费了,出祁山的时候,惨就惨在啥?缺乏观察每一个人的这种能力,他有知人的这个能力,但是,不是对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微妙观察。诸葛亮识人,但是不是对每一个人都能一个非常好的定位,是他最好的朋友,那他把他最好的朋友也就给推上断头台了,就是纸上谈兵,你有兴趣看看。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说事物一直在变,我们在观察自我的过程中间呢缺乏这种能力,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完善,经常觉得我已经有能力了,我对这个人了解,对他人也了解,不是对所有人了解,不是对所有人了解的。就是这种能力要反复地去培养、去完善,诸葛亮非常非常的聪明,都有如此重大的、沉痛的失误,这个失误使他一生中的愿望象一个水泡一样给灭了,那么一生中留下的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就是不能真正谦和地做到一生,不能真正的谦和地做到一生,不能。为什么呢?当时诸葛亮已经作为主要的人物了,就是从二线到一线,刘备已经死了,刘备的儿子继位以后,他已经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一种状态了,那么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了一种什么?我慢。他觉得他很聪明,他觉得他对所有的将领都很了解,就是因为产生了这种我慢,使一生英明有一个问号,留下了一点遗憾。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呢应以此为戒,反复地完善自己。就是你一生中,你会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做一种沟通交流,那么谦和心是你成功的法宝,丢掉了谦和你离失败就近了一步,甚至就站在了边沿,站到了边沿。谦和心是法宝,谦和心是法宝,那么要反复地去培养这种谦和。比如说,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讲,我们看书的时候,往往经常会干吗?一句两句之后,还未吸收消化运用的时候呢,经常会去卖。这是经常会有的,比如新闻呀、报纸呀,经常你会看到,就是一句话在这个地方卖一下,完了以后然后在另外的地方卖一下,也会这样的,缺的啥,缺的是一种内涵,就是说文化这个东西呢越老,进间越长,它展示出来的效果是越辉煌,越智慧,就是这个慧光越大。科技呢,我们觉得就是要越新越好。就是要兼容这两个,在自己的修养上让自己文化的积淀穿越时空。简单地讲,从我们说的周、秦、汉、唐,逐步地继承,到现在的运用,我们对科技知识的追求应该是越新越好,最终达到东西合壁,达到东西合壁,不要让时代把你给淘汰掉了。简单地讲,比如说科技越新为什么越好呢?比如说网络,网络让地球真的变成地球村了,真的是变成地球村了,这个对你了解他人、了解周围提供了一个非常善巧的通道,一个平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要学习他人的长处,要关注科技的发展你才不会思维老化,才不会思维老化。那么从另外一点讲,提升自己的气质,要腹有经纶,这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改善自己的气质要腹有经纶,那么我反复强调的,中国传统经典中间很多东西呢,我们先从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开始去学,比如说唐代辉煌的时候,有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是个什么样的现象呢?在李世民时代呢,将佛教大乘佛法,比如说慈氏的这个体系作为圣教,作为圣教,这是我们看到的、读到的《瑜伽师地论》。在李世民之后的又一位著名君主武则天的时候,她将《道德经》,就是武则天要求她的七品以上的官员人手一本《道德经》,人手一本《道德经》,这个《道德经》不是装饰的,是要通读的,是要通读的,就是《道德经》。那么,在唐代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佛教和中国本土的道家的是一个互补的过程,是一个互补的过程,而中国最鼎盛的时候,文明都是一体的,文明是一体的,是不分外来的还是自家的,唐人的心胸是博大的,这是世人公认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听到的,海外的说唐人、唐人街,经常会听到、想到,当想到的时候觉得很自豪。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说有两大文化支柱,在唐人的心中,他们的血脉中间有佛教的智慧,有本土的智慧,就是说这两种智慧在唐人的血液中循环、运用,主要是运用,以古人的智慧作为标准达到一种创新,唐人的心胸是博大的,是博大的,是平等的, 是平等的,能做到博大,能做到平等,我们现在很难做到在文化上平等、博大,为什么这么说呢?简单地讲,当我们看到某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说这本书是最好最好的,这个人是最好最好的,比如说像有人去读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中间的什么金庸呀,诸多的书,还有其它的武侠书,产生了不同门派的争斗。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呢,这种侠义人中间呢最后大成者是啥?是一个什么样状态的人?是没有门户之见,是一个无招的一个状态,是一个无招的一个状态,没有门户之见,是一个无招的一个状态。这个无招怎么去解呢?就是说我有很多标准,我有很多想法,我认为这个好,美,那个丑,这个善,那个恶,这就是架式,这就是分界线,不同的架式养成不同门派的这个人,最后出一位真正的一流的高手的时候,天下唯一的大侠的时候呢,他没有招数了,没有了所有人的这个见,没有所有人的见,他的见就是所有人希望、认可的一种高度,就是他的人格魅力超越了所有的小的门派的门户之争。那么大家推崇的是啥?是他的人格,就是说他真的是有一种君子的那种行为,又能做到公平公正,就是公平公正,没有分别心,有的就是平等,就是一种公正,就是一种公正,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做到老大。我们往往呢缺的就是这种心胸气度,以后在这个上面多下功夫,下功夫之后就会发现东西文明是一个圆,东西文明是一个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能曾经听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叫什么?说风水轮流转,风水轮流转,就是人类文明在不同时候呢,他的暴发点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现在再谈中国古人,就说周代的人吧,从周、秦、汉、唐开始,我们这次谈周代的人,专门谈周代的人,周代的人他们推崇的标准就是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标准呢?是君子式的标准,他们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倡导的是个性的张扬,个性的张扬,就是能力的发挥,英雄不问出处,在《封神演义》中你能看出来,不管他是哪一个山上的,是从民间来的还是从城里来的,只要你有才能,国家会给你提供一个平台,让你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姜子牙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六十多岁了才出来的,那么我们现代人说,六十多岁以后呢退休了,我说了,六十岁以后是你新生命的一个开始,一个循环,如果说你认为你老了,你没用了,那你真的就没用了,就老了,如果说你认为你的生命还可以继续,还可以继续活得更滋润,那么这个新的起点就开始了,就是一个循环,那么这个循环中间要下功夫,去培养自己的这种元气,要培养元气。那么这种君子式的行为经历了数千年之后,简单地讲,比如说美国的民主呀,美国人推崇的这种标准,那么美国建国多少年?也就三百多年吧,它的这个物质基础、科技水平可以说世界超一流的,你承认不承认它都是。为什么会这样呢?美国首先是一个移民国家,就是不同民族的精英,精英、有识之士,他们推崇的标准是一样的,就是君子式的标准,我们说了,个性的张扬,个性的张扬。那么中国在什么时候这种个性张扬受到打压呢?宋明理学之后,宋明理学之后,我们就觉得我们什么都有了,天朝大国,这种我慢,那种懈怠心理就延续下来了。所以呢,科技是出在西方,就是近代科技出在西方,离开了我们东方本土。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宋明理学对他人,对后世人造成的一种制约吧。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钻到牛角尖里边去,不要认死理,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呢,你的人格才会最终的真正的成为君子,就是完美的人格,成为君子,做到什么呢?庄子说的,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我?这是一种超越。我们一般情况下呢,就是我识诸多的这个点,就像蚕在做这个茧一样,就像蚕在做茧一样,我认为这个好,我认为这个好,我认为这个有用,把所有的,绝大多数的垃圾放在自己的周围,就是烦恼,烦恼就像网一样束缚自己,使你自身不能把你的美德发挥出来,那就是一个蚕,蚕在做茧,做茧干吗?不能出离。那么庄子说了,要破茧而出,要破茧而出,放下,粉碎这个烦恼这个网,他说这个网呢三千烦恼在那一瞬间就可以粉碎,就是找到一个突破点,我们要自己要出离了,我们自己要出离了,那么出离的过程中呢,这个时候呢,再一次自由自在地融入到自然界中间去,融入到自然界中间去,就是给自己一个新生的机会,得到快乐。其实我们要的啥?经常谈到的是自由快乐,这个相就像彩蝶在飞舞一样,就是庄子说的彩蝶在飞舞,这就是人格的一次超越,一种展现,一个非常美好的一个相。我希望大家呢早日突破自己的那个烦恼网,把烦恼网给粉碎、放下,成为自由的一个你,这个时候干吗呢?心理是平衡的啊,蝴蝶在飞的时候它的平衡性非常好,心理是平衡的,就是对世界的认知是平衡的,只有平衡,心理平衡了,才能自由地运动,首先要平衡,就是一个平衡的一个过程,这种平衡呢非常重要,有平衡了才会有自由,记住,心理平衡了心理才会自由,心理失衡的时候呢,心理就不自由,你要想让心里快乐,那首先要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这个平衡呢,把它说透说破,就是不要妄起分别心,这个妄念呢是破坏平衡的一个罪魁祸首,不要起妄念破坏心理的平衡,那么平衡就在你周围,快乐也一样。

今天哪,我就给大家讲这么多,明天我们接着谈圆的问题。今天我们主要谈微妙观察智,就是这个莲花智,这个是佛教的。明天我们主要谈这个圆,本土的,就是说中国老祖宗自己的圆的问题,那么这个圆哪,简单地讲在周、秦、汉、唐之前,人类文明中间比如说《连山》呀,《归藏》呀,谈的就是这个圆的问题,那么后来时候比如说周人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比如说《易经》也在谈圆的这个问题,也在谈圆的这个问题,就是你的人生是不是圆融的,是不是大成的,圆满的,我们明天再继续谈。希望古人的这种方法呢能对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有帮助,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早日养成微妙观察智,就是莲花智,来解决自己的烦恼,出离自己的烦恼。

好啦,该走可以走啦。

 

制服烦恼的这个功夫呢,我们每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反复地去下功夫,要像莲藕一样,对生活中的烦恼,要反复地过滤,一遍是不够的,两遍也是不够的,这个需要一生一世不间断地去反复地过滤。

我昨天跟大家谈到的,就是说荷花这种景像呢跟我们人生存的这个空间环境是一样的,就是在你的一生中间呢,烦恼就在你的左右,烦恼就在你在左右,这种烦恼呢一种是来自身外的他人的烦恼,另外一个呢是我们自身的烦恼,两种烦恼呢经常会出现,而且会反复地出现,就是说相似的烦恼会很多很多,展现在你的面前,不同的就是怎么去对待这些烦恼,制服烦恼,将烦恼作为菩提转化成为自己的慧光,引导自身,让自己的生命做一种良性的向上循环。如果说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小有成就即生满足的话,就会再一次陷入烦恼。我们给大家讲的主要是帮助大家堵漏,堵漏,烦恼就是因为自身认知有漏,就说我想的跟现实有距离,我想不明白的事情很多,我无力操控的、不和谐的因素太多太多,我们就是帮大家从这个地方入手,去堵漏洞。

昨天我们谈到莲花的这种特殊的功效,莲花呢,比如我们说三个花瓣的,刚开始是三个花瓣的,是一念三世,一念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念三世,那这个念力是从哪块起的,当荷花早晨开放的那一瞬间,荷花上面有甘露,那个露珠在花中滚动的过程中间,就代表自己在动心起念,这一念要兼顾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能把握的就是现在、当下,过去的呢,我们要善于把它放下,丢掉,未在就在当下的心态中,这个希望,这个种子就在当下,你想让自己快乐幸福,能不能快乐幸福就看当下自己的心理是不是健康的,是不是快乐的,你是喜欢快乐呢还是喜欢烦恼,就是纠缠于烦恼中间不可自拔,陷到这个污泥浊水中间去了,还是超然于污泥浊水之外,像荷花一样从自己的周围净化,从自己的周围净化。每一个人可以想一想,当你看到盛夏的这种荷花莲叶的时候,荷花的周围这个水比较清净,荷花周围的这个水是比较清净的,就是说从当下自身周围做起,出离周围的烦恼,先建立一个非常清净的无染的一个平台,这是出离的最基本的一个点,把这个点找到之后呢,在这个上面护持善念。我有优点呀,我不希望烦恼呀,把烦恼放下,让这个善念逐步延伸放大。

我们再谈谈,今天主要就是谈这个圆。那么这个圆呢,圆满,圆融,主要的是《瑜伽师地论》中谈到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人和人沟通交流的时候用的是啥?最多的是什么?是语言。就是语言,要求这个平台怎么定位呢?语言要无漏,语言要无漏。怎么能做到语言无漏呢?首先要调柔自性,在自性调柔的这一瞬间,你说的话对方喜欢听,对方喜欢听,你说出来的话不伤对方,对方愿意跟你继续沟通交流,这是最基本的功夫。就是说,你首先说话人家要愿意听,喜欢听,听了以后觉得舒服,这个语言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这个作为一个平台,一个铺垫,你的沟通交流就不能持续,就会出现断层,就会出现断层。先调柔自性,先调柔自性,就是我们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我们的语速,我们的表情他人很容易接受、认可,当我们自己心浮气燥的时候,我们语速,这个频率的变化就会非常地快,他人听了以后这个耳膜振动很不舒服。先从调柔自性开始,让自己基本做到心平气和,就说自性的这种美德像水珠在滚动,自然地滚动一样。那么这样一个好的平台建立了,随后呢,这个漏洞就会越来越少。大家想一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间,以往的我,曾经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我的语速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当我情绪起伏比较大的时候,我的语速表现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每一个人都经历过我说的这个优点的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的这个过程,也有烦躁不安、性如烈火的这个过程。那么前一种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前一种美德就是心静如水,自然地流露的时候,对方感受到的是一种柔美,是一种柔美,当我们心浮气燥、性如烈火的时候,对方就会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呢?说我们不可理喻,我们不可理喻,我们此时此刻的这种状态是一种小人的状态,不是一种君子的状态,那前一种美德呢就是一种君子式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呢在家庭,你曾经运用过,在工作单位你也运用过,想一想你的成功,人际和谐的主要的东西呢是心静如水,大家公认你好,不管是认识你的人还是不认识你的人,对你没有非议,当你心浮气燥,性如烈火的时候,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所见到的所有的人都会因为你的心浮气燥、性如烈火引起他人无限的烦恼,你看不惯所有的人,你能认可的就是你自己,这个时候呢,我们自身的人际交际这个网马上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就好像我们从莲花中间再次进入莲花根部的污泥浊水中间,就是这种热恼、烦恼,就自然地陪伴你左右。那么这一瞬间,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下士的位,我们处在了一个下士的位,伤了自身,也伤了他人,伤了自身,也伤了他人。那么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有这种状态出现呢?就是自性没有调柔,调柔自性的功夫不够纯熟,不够纯熟,那么就说自己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呢处在两边见,就说对和错,没有中间过渡的色彩,没有中间过渡的色彩,对就是绝对的对,错就是绝对的错。那么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生活中有一种现象,有一种人呢喜欢打抱不平,做了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呢干吗去了?去参与评论双方的这个是非,以自己作为一个标准去评判,他当时认为他自己非常的了不起,他认为他做的是对的。好啦,这个事情三天过去之后,再回过头来想,当初自己行为中间诸多的不足的地方就暴露出来了,就是跟自己想象的是不一样的,自己当时以为AB错,到后来时候发现不是这样,正好自己是颠倒了,做了颠倒想了。为什么AB最后又和解呢,不是因为当时的这个我在中间做和事佬,做了评判了,是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德,不愿意伤及对方,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本能、本性,就是这种本能本性在那一念中间,当看到那个人特别执着的时候,就说AB产生一种争执之后,再来一个第三者,当他们观察到这个第三者比他们更执着于对和错的时候,他们干吗?他们看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所以这个争执到此就结束了,他们觉得不值呀,为啥呢?看到了另外一个相,他比我们还着急,还认真,觉得不值,就是观到这个相的时候,AB自然就分开了,那么第三者以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以为自己很有能力来处理,就是作为一个法官来断这个案,其实AB看到作为法官式的这个人更执着更认真,认真到了这个事情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能急得脖子红,眼睛瞪,诸多的那个相他觉得不是他们追求的那种君子式的修养,所以人家由开始的争执到心平气和的各自干自己的事情。那么这一位呢,事过之后,他也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哦,开始以为,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会经历过这种相似法官的经历。其实再回过头来看呢,就是这个对和错不是自己想当然的对和错,很多东西都是一厢情愿的,我们一厢情愿的事情去做的。

那么在座的每一位有没有做过法官?肯定有过相似的经历,有人肯定做过很多次法官。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说我们要保持一个中位,要保持一个中位,心里定位的时候要定在中位,而不是看到表面的对和错。中位,中位的时候才能做到自我柔和。那么自我这种柔和呢很容易跟身外的他人进行一种沟通交流。今天是吃元宵的时候,我们昨天说了,元宵的形状是啥呢?是个圆的,但是要把元宵吃到口里,口感很舒服,心里很享受,那是要文火、武火慢慢地煮,把这个火候要把握好。我们往往参与他人这个烦恼,或者我们自己带给他人烦恼的时候呢,因为自我的火候,就是认知度,这个度过了,这个火过了,不该执着的时候执着了,该执着的时候反而懈怠了。什么叫执着呢?我们说了,自我君子的人格的培养,人格的完善,在这个上面应该执着,应该执着,就是一生一世都应该这么去做,而不是把一时的得失看得特别特别的重。人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这个不如意的事情是个什么状态呢?就是说当我自性不能调柔的时候,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就会陪伴我左右,当我心性调柔的时候,我周围的一切都会非常如意,如愿。想一想,自己是在哪一种状态下,是在清净祥和的状态下生存呢,还是在那个不如意的事情中间去纠葛,不能出离?这个时候要反复地去想,想什么?想莲花的这个退染功夫,想莲花上的那个水珠,这种圆融。

我们再看看自然界的大相啊,影响我们生命的,跟我们生命关系非常密切的,不可分的就是太阳。太阳的形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大家说,哦,那是一个圆的。其实,它是生命的一个主要的一种源泉来源,那我们为什么时候处事的时候不能像它那样去做呢?为什么要计较呢?得失为什么把它要看得那么重呢?太阳不会因为你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而停止发热发光,不会的,不会的。它是一个恒定的,是一个相对永恒的一个东西。那么我们再看看生活中间,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当你做事的时候呢,你急于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或者赞扬,那么这个主要是在家里或者说工作单位,都会有相似的状态,做了之后呢,在未有跟自身这个原来的最初的想法吻合的时候,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就是我们说的,欲求不得,欲求不得就会有烦恼,那么这个烦恼就是我付出的值吗?我为什么要这么付出,你为什么不做?开始计较了,开始认真了,开始认真了,失去了太阳的天性,就是阳光温暖的那个天性,这个天性到此跟你有距离了。我们再看看自己脚下的大地也是个圆的,也是个圆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感谢不感谢大地,大地都会承载你,厚德载物,这是地德、坤德的一种相,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它都会让你在它的身上生存、繁衍,它不会因为你说,噢,你看这一块风沙特大,那一块地方特别炎热,那个地方又很寒冷,放弃你,它不会,不管你怎么说,怎么想,总之你赞美的时候不太多,抱怨的时候很多,大地不会因为你有怨言,你有怨气,放弃你,它是个圆,它能包容你,你优点、缺点都在它这个圆心中间转,没有在圆的边沿,离开这个圆转,你是在圆心的中间去旋转的,去生存发展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呢,我们缺的啥?大地的这个坤德,就是宽厚的这种心里,容人之量不够,容人之量不够。培养自己海一样的心胸,培养自己的大气,而不要特别特别的小器,就是不能执着于眼前的得失,把目光放远一点,把目光放远一点,给自己把这个位定高一点,才有一个发展的一个空间,执着于当下的得失,你就会在烦恼海中不可出离,不可自拔。大家想一想,大地是不是这样,你对它好,你对它不好,再简单地讲,我们每个人自身生理的一种本能,你的排泄物是不是你最认为不洁净的东西,大地接收了,大地没有怨言,大地没有怨言,同时它又提供你生命不可缺少的诸多的营养,我们给大地付出了多少?我们付出了多少?这么去想。那么比如说自己的家,这个家呢是我们无数的愿望希望有的一个环境,一个圆,我们从小开始想像,不管是父母、长辈帮你想,还是到成人之后你自己想,你想有一个家,属于自己的一个家,那么当有一天你真进到这个圆中来的时候呢,进到这个圆中来的时候,珍惜、渴望的那种念力慢慢地就会向下走,就会向下走,偶尔也会向上走,那么总之呢,由开始特别渴望有家,到最后觉得,哎呀,烦恼最多的也就是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说了,缺乏地德,缺乏天性,这个天性就是那种光明火热的天性,厚德载物的这个心理,缺的是这两个。那么为什么有烦恼呢?就是这两大块已经缺了,你想一想,烦恼不生起来那就不成道理,因为你缺了两块,生命的两大块,我们比如说天、地,我们人在中间,我们把天丢掉了,把地丢掉了,我们在哪一块呢?心无定处,身无居处,你不烦恼谁烦恼?你不烦恼那才叫怪,那叫不正常,那叫不正常。想一想,天地在自然循环的过程中间,你没有一个定位,你没有一个定位,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这个物质是不是开始发生紊乱?我们说的物质的最精华部分,就是你的心性,开始无助,开始无助,产生一种不安、烦燥、绝望、痛苦,那这是必然的一种现象,就说没天没地了,也没有家了,因为你不爱这个家了,因为你不爱家了,你觉得你奉献付出的特别特别的多,产生一种厌恶,所以这个烦恼就在你产生厌恶的那一瞬间自然就生起了。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就是帮助大家出离烦恼,出离烦恼,家是一个圆,只是一个小的一个圆,天下是一个大圆,无数的小圆在这大的圆圈中间做一种运转,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顺应这种大的这个圆做一种有规律的互动,有时候呢,因为我们不要天了,不要地了,也不想要自己的家了,所以这个圆呢就做一个颠簸的一种循环,它不知道怎么去循环了,没有规律,是一个无序的一个循环,那就是撞一下,再撞一下,三撞两撞有的家就撞破了,就撞破了,撞破了以后干吗?没有家了,就没有家了。这是我们没有要天,没有要地的一个结果。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我们动心起念的那一瞬间,我们能把握自己的就是动心起念,我们不能把握的同样是动心起念,心性调柔了,你就能把握自己,心性不能调柔,你就很难把握自己。就是同样是你,不同心态下你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你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一种是君子式的平和,一种是豺狼式的什么?无情,是一种无情。那就是在两种状态下,我希望大家是君子,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起码不能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样呢,走完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走向光明,走向辉煌。

我们再看看我们自己啊。在现在科技中间呢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城市饮用水干吗?要反复地净化,那净化的过程是一个反复过滤的过程,反复过滤,反复过滤,把杂质,就是对人身体有伤害的杂质挡在外面,饮用的是中间的精华部分。其实我们每天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心理也要反复地去过滤,也要反复地去过滤,此时此刻我的性格是不是柔弱似水,美德就象水一样?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因为我们的心性没有调柔的时候,当我们开始去有意识调柔的时候,心性会有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就说,我在未注意我心性柔弱似水的时候,我偶尔还能做到心平气和,当我现在把精力放在准备引导自我像水一样充满这种美德的时候,我性格变得怪怪的,不可捉摸,会经历这个过程,就是你那种烦燥的东西在制服的过程中它有一个反复,有一个反复,不是这个方法不对,方法是对的。比如说我们从前不太关注自己是君子还是小人的时候,我们觉得有时候是君子,有时候是小人,当我们有意君子靠拢的时候,我们的性格变得比较烦噪。为什么?君子的这个能量还不能做主,君子的这个能量还不能做主,所以会出现情绪上的反复,过这一关,过这一关。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讲,比如在座的,女性同胞很多,男性不太多,比如说温柔,温柔似水,要享受温柔还真的是要有功夫的,你们可以观察你们的另外那一半,不是你每一次表现出来温柔似水的时候对方都能有一种呼应,有一种认可,享受温柔是要功夫的,不是所有男人都能享受的。所以我们在引导自我的过程中间呢,在夫妻交往的过程中呢要做到适可而止,要做到适可而止,因为享受温柔是男人特别渴望的,几千年、几万年希望自己的妻子柔弱似水,像水一样非常完美,但是真正地进入状态的时候,一般的老爷们就傻眼了,就傻眼了,不会享受,不会享受。为什么呢?对方的这个自我的君子的心理不够完善,君子的心理不够完善。那么你要想让家庭和睦,在表现自己柔情似水这种美德的时候,这个度要把握好,还不能一下把它放得很大,一点一点,就像水珠一样,一点一点去渗透,直到有一天,用你的这个美感化对方,感化对方,提升对方的美学观,要提升对方,不能,哎,我今天一表现出来,三天能表现出来,不识趣,哈哈,没情调,诸多东西。我告诉你,对君子式的人格不够完善,还不能承载这种美德,还不能承载这种美德,那么就是以自己的这个坤德去提升对方审美的这种感应能力,到最终达到家和,达到和美。记住啊,表现自我的时候要有一个度,不管是年龄大的还是年轻的,你们曾经跟你们那一半沟通交流的时候呢,在有意无意中间呢曾经用过自己的这种美德,但是往往不能得到呼应,不能得到呼应,为啥?你们的老爷们跟我性别一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知道他们心理的承受能力。就说特别渴望享受这份美,当这份美表现出来的时候自己不能享受,就说无福消受吧。你们肯定有过这种经历,所以你们才会烦恼,觉得我表现出来,你希望我表现出来,我表现出来了,你为什么不认可?简直是个大笨头。一位善知识说了一句话,调侃了一句说,说这叫城乡差别,哈哈……其实就是这个东西,就是现实存在的一个东西。

我们主要是谈断除烦恼,先调柔自我的心性,先调柔自我的心性。那么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讲,对方的美德你也要学会欣赏,要学会欣赏男人的美德。怎么去做呢?就说不管这个男人在事业上他认为有成还是无成,就是男性的这种童心是永远在的,你可以偶尔送他一个冰糖葫芦,冰糖葫芦不值钱,送一个冰糖葫芦看一看,当然这个冰糖葫芦是会变的,在不同状态下是以不同形式出现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一杯水,都会让对方的心达到一种调柔,达到一种调柔,就是一声问候,一声肯定,跟冰糖葫芦的功效是一样的。你们可以回去在你们自己身上去做一个试验,一用就灵,不管这个老爷们怎么样,肯定会吃这一套,这是天性,告诉你这是天性,这是天性,越是认为自己有超常个人魅力的老爷们越吃这一套,就是一声赞美,一声肯定,一个微笑,一杯清茶就搞定了,就这么简单,真的就这么简单。你为什么从前没有做呢?简单地讲,你在表现完美的柔,像水一样这种德性的时候呢过了,过了,把对方给吓跑了,过了,不能享受。为啥?简单地讲,三天之前你表现出来的水一样的德性,三天之后你就火一样的德性,这个水火本来就是很难融为一体的,他想,好家伙,这形成了一个惯例,今天表现出来的这种美,明天后天是不是我就该受这种雷霆之击和压了,是不是准备把我打入冷宫去了?有这种恐惧的心理,有这种恐惧的心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你在表现你自己的时候,过了,过了。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讲,比如说,你的老爷们就好像一块未雕琢的一块玉,一块石头,你在认为他不可理喻时,他就是块顽石,你在认为他还不错的时候他就是块玉,总之是石和玉,玉和石是一样的,他的这个材料,他这个符号是一样的,只是在你观察的时候你会观察到石,会观察到玉,这是不同角度在欣赏。那么你是不是一个完美的玉匠、雕刻师,这要靠你自己。水的那种德性是一个什么样的德性呢?水滴可以穿石,就是滴水穿石。这个呢大家知道,其实不会用,就是你听说过你不会用就等于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一滴水、一滴水其实就是我们通过反复的坤德、美德的展现,一次又一次反复地去浸泡,到最后把它不能调柔的部分,把它的杂质,不够完善的人格那种杂质帮他排除,帮他排除,天长日久就是一件精品,就是你心中非常喜欢的、最得意的一件啥?装饰品,哈哈哈……为什么会说是一个装饰品呢?你会告诉说,那是我老公,哪个公司的董事长,现在怎么样怎么样,那是我老公,那不是个装饰品,那是个啥?好好地去雕刻吧,雕刻的技巧教给大家了。今天是十五,所以我会给你讲这种技巧,过了十五我就不会讲这个。就是希望大家生活和美,希望每一个人家庭和谐,就是用滴水穿石的功夫去雕刻你的子女,雕刻你的爱人。

大家活动活动。(休息)

刚才呢我们谈到了这个是不是做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工匠、玉匠,能雕刻出一件自己人生最得意的一个作品。那么年龄大的呢,没有关系,前几十年没有好好雕琢,在随后的岁月中间去雕琢,当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件非常得意的作品,就是在亲情上、爱情上不会有遗憾,不会有遗憾,就能从这个中间出离,达到一种人天享受,达到一种人天享受。简单地讲,天的享受是个什么样的享受呢?就是说有两种状态,天和非天,非天就是我们说的修罗,修罗中间女性的修罗非常非常的美,中国人说的一句话叫什么?修罗刀下死,做鬼也风流。就是说修罗女非常非常的美,非常的完美。那么天人和修罗经常争啥?修罗争天人的食物,美食,天人去争修罗的女性,经常会这样去争,一个是争美食,一个争美色,那么这就是另外一种享受了,另外一种享受,起码要有贵族气吧。

那么我们再看看这个符号,这是啥?人吧。人的特性是个什么样的特性呢?首先呢,人喜欢和自己周围所有的人攀比,人特别嫉妒自己认识的朋友、亲人,这个嫉妒心理就是从自我周围发生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人还比较小,就是这个人还比较小,陷于自己的亲情友情之中不能出离,所以才会产生嫉妒心、怨恨心,诸多的烦恼的心性,那么这是人的一面,人还有一面,人特别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人特别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两个人放在一块是个啥?人跟人挨着是个什么? “从”,就是说喜欢善良,合于大道,这是人的本性。那么把诸多的人放在一块的时候,人家说人上有人,人上有人,那就是人的多面性,有众人的心性,这就叫众生相,这就叫人相,人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特别喜欢嫉妒自己的朋友,有时候对亲人的那种关爱也会产生出一种烦恼。总之呢,人会从自己周围人开始做起,也会在周围人烦恼中间去旋转,很难出离,这就是人,就是这个人还没有长大,还没有长大,他的人格还没有完善,还没有完善,虽然他喜欢学习他人的长处,那么他最大的一个优点呢,也反映出来在他自身就成了缺点了,他能看到周围人的缺点,能看到周围人的缺点,会把周围人的缺点当成自己的优点,这就是人的一种心理,人的一种相,这就是人生之相。众相在人,我们这个人的一生都能表现出来,那表现出来之后呢,就是他的人格不够完美,还不能超越,就是开始去学习他人,模仿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失误,比如说,这个失误在哪一块呢?我们逐步地慢慢地分析。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爱一个人的时候,往往非常盲目、迷信,变得一种狂热,达到了一个不可理喻的状态,就是只注重对方的优点,这个时候呢,失去了一种理智,那么这种理智呢,古人说啥?处在情爱中的少男少女智力基本就是一个零,为啥会这样呢?看到的都是最光明的那一面,只看到人的一面,只看到人的这一面,人还有另外一面,就是这个人是个多面的。中国古人在造“人”的这个符号的时候呢,他已经把人性放在这个符号中间来了,就是人有优秀的一面,光明的一面,还有阴暗的一面, 不足的一面。就好像我们观察到人的表象的时候,里面的、内在的东西不是一下两下就能观察到位的,就是观察的也是一个面,是人的一面,随着岁月的流失,反复地去观察,发现有另外一面,直到把这个人真正地了解透了,你就会变得非常的理智,你就会变得非常的理智,理智带来的就是幸福,就是快乐,就是那种满足。就是因为人的那一面,不可知的那一面,“我”不可知的那一面在逐步展现出来的这个过程中间呢,对我观察者来讲,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扰乱自我对人认知的这个天平,这个标准,那么在这个状态下呢,自己就会产生一种痛苦、绝望,总之就是因为你看到的就是人的一面,人是多面的,人是多面的,人是多变的,包括我们自己,人是多变的。就是众相在一身的时候,我们要守中位,我们要守中位,这个中位在哪一块呢?就是在这个地方“”,就是在动心起念的那一瞬间,你要守中位,而不是守两边,不是守两边,在动心起念的那一瞬间要守中位,这个人就是个正的,这个人就是个正的,这个形是一个正的,如果说我们观察的角度,不管是他的优点还是他的缺点,那么这个人在你的心中就是一个颠倒位,总之你不能把他摆平放正,他不能在你的天平上是个平衡状态。人是一个平衡的状态,观察的角度呢,天平两边是一样的,重量是一样的,就说你要用的心力,你投入的爱要一样,他才会平衡,才会平衡,缺一点,这个人就颠倒了,就不是你想象中间的那个人。为什么呢?你怎么看他都不顺眼。这个人要正,这个人要正,这个人要正,我们特别渴望我们见到的亲朋好友都是正人君子,都是正人君子,而不是一个颠倒位,就说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对美的自然的一种反应,后天因为我识我见中间有漏,那么这个漏洞呢就说你在观察他人和观察自我这个“人”的时候呢,心理错位了,心理错位之后呢,烦恼自然就会生起,烦恼就会自然生起。我们每一个人呢认为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犯了错误之后呢那就是坏蛋。切记一点,当你关爱的人展示出不足的时候,你要以一个医者,一个圣者这个心态去帮助对方,去帮助对方,人说医者父母心,就是要有那种慈爱,要有那种博大宽容的心胸。父亲呢,显示阳刚,代表天,母亲呢,显示温柔,代表地,就说天地的这种德性犹如父母亲一样。你要给对方一个重新向善、向上的一个空间,不能把他一下给压死,不能把他掐死。我们经常会把对方那个念力要给掐死,经常这么抖一抖,本来把这个蛇抓在手里了,蛇已经很不舒服了,就是说思惟波就像蛇一样,他本来是一个自然状态,你这个时候要把他这个尾巴掐起来,经常干吗?抖一下,经常抖,不是一次抖,抖一次,这个蛇觉得无所谓,我已经犯了错误了,我这个意念确实不如人意了,我自己也不满意,对方抖一下没关系。我们往往会干吗?只要把这个抓到手里,有抓住的这一瞬间,这一个念,这个时候,经常会秋后干吗?拿出来抖,算帐,而且反复地抖,这个蛇抖到最后就体无完肤呀,你反复地这么去抖他他能舒服吗?肯定是不舒服的,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是我们经常会这么去做。

那么再看看中间这个符号,这个符号其实就是人,人的思惟的一种模式,思惟的模式,他要做一个圆的一个运动的这个状态,他要合于一个大圆,那么当这个点在做这个运动的时候呢,我们往往会掐出中间一个点,我们会把它掐出来,会干吗?这么开始抖动,他本来是这样转的,自然旋转的,就说周围这个空间,这个地方是家庭的那个气氛、那个场、磁场,是一个有序的一个磁场,它在自然地在运动,偶尔会偏离一下,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我们就是把这个偶尔的这种比例给他无限制的放大了,看看啊,三天之前你怎么样,三个月之前你说了一句话什么意思,你对我有什么看法,诸多的东西干吗呢,开始抖了,一边抖,就这么抖动,另外一边告诉他:我现在在帮你,我现在在帮你啊,你可要感恩戴德的啊,你不能恩将仇报啊,我现在在帮你啊,你记住啊,我在帮你,我付出了很多,为什么?我要帮你啊,我要帮你啊。你说对方能舒服吗?对方非常非常的不舒服,要急于地摆脱,这个时候他就会采用一种针锋相对的一种状态,他要挣脱呀,他要出离呀,他不希望你这么反复地去抖他。在座的经常会用这个方法,抓蛇的可以说顺手了吧,经常能抓到,不管这个蛇处在冬眠呢还是在春天呢,还是在秋天呢,总之想抓的时候眼睛连看都不看,伸手就可以把他抓起来。这个功夫呢在座的各位绝大多数人都是圣手,非常纯熟。但是抓过之后干吗?记住一点啊,抓蛇的人会经常被蛇咬伤,肯定会,肯定会被蛇咬伤,因为你在抓蛇呀,你不抓了,你这个手安全系数就大了,记住一点,不摸蛇,不动蛇,蛇很温柔,你要跟蛇玩,小心把你的手给咬破,真是的这么回事。就是我们经常去抓蛇,一次两次觉得没有伤,那是表皮的小伤,有一天就会伤到你的心里,有一天就会伤到你的心里,为啥呢?这个不是蛇咬你呢,是你在逗蛇玩,玩过了,这个度过了,记住啊,这个度过了,切记一点,不要经常去玩,偶尔抓一下,那蛇觉得很舒服,经常这么去做,他就烦了,真的就烦了。再换一个角度,对方如果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你也当个蛇一样这么抓起来,抖动的时候,你会做到心平气和?那是不可能的,你做不到心平气和,你马上就会老羞成怒:怎么这样呢?我的尾巴可不是任人这么抓起来乱抖的啊。想一想,其实我们经常会干吗?在座的都会玩这一招,在座的都会玩这一招,这个功夫不是雕琢玉器所要的技巧。我们现在说了,要精雕细琢,慢慢地去,到最终有得意之作,能展示给自己的周围的亲朋好友,这是我培养出来的,多年来我培养出来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想改变对方,都想改变对方,那么我觉得男性呢可能在这方面相应的比较钝一点,女性呢比较利一点,其实是一个相互雕琢的过程,是一个相互雕琢的过程。人家会说:那是我太太,教授、专家,怎么样怎么样,也会这么说。

那么每一个人呢,记住一点,在自我的日常生活中间呢,让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不管在哪一种状态下,不管对什么人,人家听了以后先不会跟你杠起来,先不会跟你杠起来,这是陕西话是吧。赵坤芳,是刺头还是杠头?杠头。就是我们说话先不能引起对方跟你杠上,一杠起来沟通就出现了障碍。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对方喜欢听,对方认为有道理,对方认为有道理,而不是说了之后引起对方一种恐惧不安,这是语言的技巧,就说要堵这个漏洞。语庄严无漏,口德就到位了,不管是对你认识的人,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人,讲话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对方都喜欢听,都认为有道理,这个语言就到位了,还没有到家,到位还没有到家,我们不能经常地像进出家门一样那么自如,还要继续去下功夫,就是最终做到能进得去出得来,出得来进得去,不伤神,也不伤他人,这个语言关就过了。

那么历史上我们把大成者这个东西搬出来,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一般的众生,人们在看到老子《道德经》的时候,简单地讲,兵家认为那是一部兵书,哲学家认为那是一本哲学书,宝典,那么商家呢,研究之后认为这是在商场上与人沟通的一个法典,致胜的法宝,那么作为道家专门研究道学的这些学生后辈,他们认为这是修行中间的一个指南,这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无漏,语言无漏。佛教还有自己的书,比如说《瑜伽师地论》呀,或者说《楞严经》呀,或者说庄子的《南华经》,每一种人看到的时候信不信都觉得人家这个说的有道理,就是你信不信老子,你信不信释伽牟尼,总之,当把这个经典摆在你面前,不会有异议的,不会有异议,为什么呢?不同人都能从中间得到帮助,都能从中得到帮助,都能从中受益,都能从中受益,那么这个就是语言无漏,人家的语言达到了大成,人家的语言达到了大成,不管是哪一个人去看的时候,或者你把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对这句话没有非议,而且是愿意去听,这就叫无漏,语言无漏。那么语言有漏的状态呢,我们可以有很多的东西,比如说当代,今天某一篇文章火起来了,引起一阵风,两天以后另外一篇文章报导又出来了,又是一阵风,就是一阵又一阵的风飘过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什么都没有留下,什么都没有留下,那就说明这个东西中间有很大的漏,就说从你那个中间,这个思惟模式中间已经把它漏掉了,已经把它漏掉了。我们想一想,比如说儒家提倡的孝,比如这个孝,年龄大的人觉得有道理,年轻的人觉得也有道理,大家认为这么做是对的,大家认为这么做是对的,是有道理的,而且做了之后呢感觉很舒服,感觉很舒服,比如说长辈呢觉得自己的子女有成的时候,有孝心的时候,他感到非常的自豪,他觉得,嗯,我的孩子、我的女儿有孝心。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就说当这个字出来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时候,听到的时候心里很舒服,心里很舒服,很舒服,有时候做得少了,比如未能尽孝的时候,还有惭愧之心自然地从内心升起,那么这个东西就说是无漏的,是无漏的,就是人们需要的,人们需要的,能帮助人出离烦恼的,能解决烦恼的一种方法。

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修自己的口德,修自己语言的这个德性,这种美,让语言达到最终无漏。我们不是希望成名吗?不是希望立万吗?先过语言关。你要想让人家认可你、赞美你,你必须学会赞美历代有成的大家,你起码要学会赞美他们,要学习他们的德性,这种方法技巧,才能最终得到周围人的认可,觉得嗯,你也是这个(大姆指),你也是这个,如果我们一方面希望周围的人认可我们,我们又不能做到一种谦和,没有一种积淀,缺乏一种积淀,那是不可能的。就是今天甲肯定你,明天乙就会反对你,后天再见到一个觉得:唉,胡说八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缺乏一种谦和恭敬的心,就是对文明、古文明那种谦和恭敬的心太淡了、太薄了,太淡了、太薄了,积淀不够,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我们说了,一个人一生中间最有成就的地方是他心智的发挥,利他,就是他的语言利他关过了,利他关过了之后,行为就能跟得上,语言关都没过,行为是滞后的,语言是超前的,先过语言关,再过行为关,最后呢是统一的,内心外表统一起来,这个人就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们说的君子式的一个正人,正人君子,就是这样做成的。先要对古文明有一种恭敬、赞美的心理,而这个心呢是真的,不是做秀的,是真的。那么这个真真到什么地方呢?从现在开始,认真地去诵读经典,把自己力所能及的经典全部装在自己的心中,这就是你真的有那种谦和恭敬心了。你说:哎呀,我对中国民族的传统的文化,我特别特别的喜欢。你喜欢你不背诵、你不实践、不运用,那是假的,那是假功夫,不是真功夫。要有古人思惟的模式,要有他们的思惟习惯,以他们的思惟模式、思惟习惯完善超越当下自己语言有漏的这个关,帮自己堵漏,帮自己堵漏。我们说了,古人最优秀的地方就是他们在动心起念的过程中呢,主要是从利他做起的,那么利他之后呢,福泽众人的过程中间也成就了自我,就是在福泽众人的同时成就了自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正道的循环。我们现在呢,往往在谈到利他的时候呢,很多人就觉得利他那不吃亏了,不是一种傻子行为吗?不是这样的,是一个互利的,是一个互利的过程,我们离不开周围人的帮助,最终我们要得到周围人的认可,这个就是我们希望自己达到的一种境界。那么这个境界就是从利他入手,在福泽众人的同时得到众人的认可,成就自我的事业,成就自我的梦想。动心起念的那一瞬间这个种子要种好,种正了,种直了,种到良田上面了,就能达到最终的结果。如果我们动心起念那一瞬间从自我入手,那就把这个种子种到荒山去了,种到荒山去了,很难达到最终的成就自我。我们现在说了,要成就自我,从哪块去做呀?这是有智慧的,有方法,有技巧的,就说历来有成者,历来有成者,成就越大利他的心越切,福泽众人的这个德性越厚、越广,那么同样他的成就也是非常非常的深厚。深厚到什么程度呢?穿越时空,穿越时空,历代有成者都是走的是这一条路,就是这一条路是唯一的一条路。那么,很多人就想我的这种小聪明在某一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周围人一部分人的认可,这个只是暂时的一个相,这个相是暂时的一个相,很难承载百年、千年的福德,很难承载千人万人的认可。要从利他入手,福泽众人,最后成就自己。记住这一点。这是我们谈到的和谐、圆融。圆融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方法,从利他,动心起念从利他入手,福泽众人,最后成就自我,达到圆融、圆满,达到圆融、圆满。

为什么要反复地讲呢?就说讲一遍的时候大家觉得有道理,那么此一念生起的时候:真的吗?我能做到吗?这一念就淡了。所以我经常在讲的时候呢有时候会反复地强调,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了解自然,和自然在沟通交流的时候,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要下功夫啊,一个意念的培养最短的一个周期是七天,最短的一个周期是七天,就是说心态的完善一个自然周期是十二年,一个自然周期是十二年,聪明者在七年、八年就完成了,再钝一点的十五年、十六年,甚至两个循环都完成不了自我的一个转变。我希望大家呢都能顺势在第一个循环中间就能完善自己,就能把自己的所有漏洞都能堵得住,达到一种识无漏,就是认识无漏,古人说的转识成智,就是在一个周期自然循环中间完成。那么小的这个分界线,就是说七天一个循环,四十九天基本就能发芽了,就能摸得着,看得见了,一百天呢,就出土了,一百天就出土了,出土之后呢还要继续地去培养,那种娇嫩还很难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就是身外人对你的点评呀,是赞美呢还是非议呢,还要承受,要经历,直到他经历了四季的循环之后,就是无数人的认同非议,非议认同之后,他成功了,那就是参天大树。我们是想做参天大树呢还是无所谓,我现在就这样了,有人说我七老八十了,我干嘛呀,下这么大的功夫?现在下功夫自利利他,你身体健康、快乐了,你的家人烦恼就少了,你的子女看到你的时候,儿孙看到的时候就感到很幸福,还有个老寿星在,这就是好处,这就是好处。诸多的好处要自己去寻找,我只能把这个方式、方法、方向告诉你,很多需要你自己去寻找。

总之呢,要从利他入手,要从利他入手,福泽众人,最后成就自我。这是一个圆满,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唯一的一条路。就说投机取巧的那是暂时的,那就像云烟一样是飘浮不定的,是没有根的一个东西,来得快,去得更快,来得快,去得更快。所以在做的过程中大家要下功夫,干吗?从利他入手,福泽众人,最终成就自我。这是我们这次讲的主要的东西。大家记住了吗?从利他入手,福泽众人,成就自我,把这个记住,十年、八年、一百年一直这么做,就是在有生之年就这么去做,不管人家认可你还是非议你,你都这么去做,总有一天你就会成为人上人,就是众人之上的人。一般人学别人的优点、缺点,缺点、优点,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要做人上人,要做人上人,要做人上人。记住:要做,要做人上人,做正人君子。君子的行为是在众人美德的基础上的一个聚合,就是君子是众人的美德在自我心性上的一种大成,集众人的智慧、知识、技巧于一身,福泽周围,成就自我。

那么我刚才讲了这么多,现在呢,哪一位善知识愿意跟我们大家分享分享,就是你是怎么想的,你准备今后怎么做?谁愿意说说?(老师……)你很聪明,非常聪明,如果说不做了,刚才老师说的,如果说,哎呀,我都已经七老八十了,放弃了自我的完善,那干吗?就是她刚才说的,只有走向三兆(殡仪馆)了,只有走向三兆了,除过走到那个地方去,没有其它的路了,如果我们换句话讲,重新地认知自我,完善自我,这个路就会很长很长,到三兆去就会很远很远,离三兆就会越来越远。继续,我觉得你很聪明,因为你聪明我们再继续听。(老师:帮人是帮自己……)没关系,小朋友在那地方很正常,每一个人用心听就可以了,记不记得佛教经变图上释迦牟尼佛在讲经的时候,那       的罗汉有的是睡觉了,有的是打哈欠了,诸多的形态。菩提老祖在讲道的时候,很多人都坐在那地方用心听呢,孙悟空听到妙处的时候也是手舞足蹈的,自然天性的一种流露,我们自己把心神收到这个地方来就可以了。(老师……)起码不会执着于,哎呀,我现在老啦,我现在老啦,从年龄这个相上已经出离了。(老师:给自己定位)心生恐惧不安(老师……)善知识越来越聪明,就是有没有成就不要问先生,要问自己,自己做了多少,先生说的都是真的。很好很好,非常好。下一个,你说先生给你画相了么?哈哈(老师……)你家也有城乡差别是吧,哈哈(老师……)非常好。刚才这位善知识在总结的时候就说,因为有间,不能做到无间,那么在做的过程中,马上就能证得到他人的认可赞美,那么在今后的做的过程中呢,力争做到无间,对待所有人都应该这么去做,人际就会非常的好,人气特别旺。继续去做,做到无间,从自我周围做起,让它越来越大,就是人际这个圈,人和人和,让众人得到认可就做到了人和,而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要众人都能享受到你的那份真爱,要众人都能享受到,那么,干吗呢?成就了自我,成就了自我。很好,哪一位?(庞……)非常好,就是我们说微笑地面对他人的时候,把自己的真心拿出来的时候,你会得到很大的回报,会得到很大的回报,而不是失去,而不是失去,说我这么做不是吃亏了吗?我这么做不是傻了吗?不是这样的。你得到了更大的快乐。就像中国传统的节日中间,比如说过年,古人从前过年的时候干吗?双手由这个姿势(合什)变为这个姿势(抱拳),干吗?恭喜恭喜,其实这就是一个众人相,(合什)这是自我,表示谦和,这是自己,见人双手合什代表自己很谦和,(抱拳)这个代表同乐、同喜,当你这么一做,啊,恭喜恭喜,对方马上就会这样(抱拳)恭喜恭喜,大人有时觉得不好意思,你可以看看幼儿园的这个小朋友,如果说有一个小朋友做出这个姿势说恭喜恭喜,其它的孩子本能的反应就会(抱拳)恭喜恭喜,为什么?这是一个同乐,众人同乐的一个本能的原始符号,就是(抱拳)恭喜恭喜。中国现在这种状态很少了,有很长一段时间呢,基本看不到这个恭喜恭喜了,偶尔在影视上能看到,比如说少林寺的和尚出来的时候,承让承让,那干吗?就是切磋一下,点到为止,以武会友,就是这个姿势,这是个同乐的过程。就是有很多符号呢,因为我们大家传统文化积淀不够,所以忘了做了,后来我们大家见面这样(握手),其实也是表示友好,我对你表示友好,我伸出来一个手,你伸出来一个手,两个手就是人呀,合在一块就是友好呀。大家想一想啊,你从前用的时候呢,你也用过这个手势,见到人的时候手一伸,你好你好,那最终就是大家好,就是这个姿势。最原始的是这个姿势(抱拳),现代版(握手)是这个姿势。这种姿势(抱拳)更科学,为什么呢?简单地讲,比如我们每一个人出来以后呢,手暴露在外面,外面灰尘呀、细菌很多,这样(握手)做有时会交叉感染,会交叉感染。一方面想跟对方友好,另外一方面又怕要给我传染某一种疾病什么的,先要往回缩一下,这个姿势呢比较假。大家以后多用这种姿势(抱拳),多用这种本能的这个符号。以前大家用这个(抱拳)觉得友好,这个就是友好呀,这就是动作,这就是符号,友好,恭喜恭喜。从前过年的时候,晚辈见到长辈的时候肯定是要做这个动作的(鞠躬),其实就是谦和、友好的一种表示,这是最原始的东西。就说我们语言还不像现在这么丰富的时候,见面的时候,起码眼睛表示出来的是善意,你不能瞪着眼睛,不能逼视人家,记住啊,目光要正,心要平和,人家觉得很享受,不要有这种眼神(瞪眼)。比如说人和动物在对视的一瞬间,西方人说人要跟熊在撞到一块的时候呢,你不要看熊的眼睛,为什么?你眼光中间的那种不安定的东西会刺激对方,不要看对方的眼睛,如果你能做到像小孩一样纯正无邪,不伤害他人,那看一下也没关系的,但是成人看到以后那种本能的攻击性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就会引起熊一巴掌飞过来,说你干嘛呀,你这样。记住多用这个(抱拳),你也可以把它用给你先生,你试一试,他肯定会跟你笑,微笑,这也是个冰糖葫芦,人家觉得很受用,他觉得给你干再多的活不累,心里高兴啊,就是这个道理。好,还有谁?(党……)很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对人微笑,就会达到和谐,家庭和谐,周围和谐。对人微笑,他人也会对你一种认可,一种赞同。还有谁?(陈……)这位玩蛇呢,应了我说的蛇会咬手的,哈哈,吓跑了,不抓蛇了(……)很好。

我们再用几分钟,我把这个符号给大家再讲一遍。就是说很多人已经做母亲了,那么就讲小孩在最原始的状态下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原始的状态下,小孩的十个手指不是分开的,在绝大多数状态下小孩的手是收缩的,是个拳头,是个拳头,这个时候就是心性内收的时候,他跟自然交流的时候,能养不伤,就是长得特别特别地快,慢慢地等这个手伸开的时候,等这个胳膊腿都特别灵巧的时候,跟自然那种交流距离就越来越大了,最初的时候是这样的(握拳头), 胎盘中间也是这样的,胎盘中间绝大多数状态下是这样的。比如说小孩睡觉的时 候有一个姿势是这样的       ,那这个姿势告诉大家干吗呢?他首先告诉他的父母,他很爱他的父母,当你看到这个相的时候,你感到很舒服,小孩的腿还盘着,自然的脚丫子这么一弄,你不管有多劳累,心情多么不好,但是你看到这个符号的一瞬间你觉得很幸福,你觉得很幸福,人家告诉你,他很爱你,他这个时候很自在,等他在动的时候,他就会告诉你他不舒服。其实每个人都经历了,只是大家不明白这个符号,就是最初因为他不会跟你交流,他只能用最原始的符号跟你沟通,往那个地方一躺,告诉你他很舒服,很幸福。大家可以去观察小孩子,当然现在养小宝宝的时候,你自己能观察到,你的孩子子女长大了,那你就想象孩子小时候,其实就是这样。给那儿一睡,两个小脚丫子那么一合,是一种非常完美,就是他非常感谢你,非常感谢你,他认为他在这个地方很幸福,很快乐,这是个快乐的符号。我不知道你能看到啥。其实就是你看到了,你也觉得是这么回事,但是你总结不出来。最原始的符号,啊。等到后来的时候,这个符号他变大了,就会做这个符号(手掌伸开),由这个符号(手握拳)慢慢发展到这个符号(手腿伸开伸直),我们大人往往这么做,这已经是下品,自然的这个是上品的东西,就这样两个脚丫子一对,非常好的完美的符号,特别是现在养小宝宝的那些善知识们,还有其他的人,曾经都看过无数次,这就是孩子跟你交流呀,他告诉你很幸福,很快乐,如果说他睡觉的时候不安稳,翻来覆去,他就会哇哇大哭,告诉你:我已经很不舒服了,你为什么不来,这么笨!哈哈……他也会告诉你,不耐烦。我记得我的小姑娘,我给她收拾尿呀、屎巴巴的时候慢的时候,她说:哎呀!那个时候也就是十几天、二十几天过程中间,还没满月的时候她经常会说:哎呀!她觉得太笨了,就是说时间太长了,开始的时候我给她做,翻来覆去的时候,她都很舒服,时间一长,冷,空气中间比较冷,冷了以后她觉得不舒服,不舒服她就告诉我说:哎呀!我就知道我慢了。

就这样。下一次,下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我们继续。

浏览(408) (3)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zhen
注册日期: 2008-11-19
访问总量: 15,85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国学大师宋志锋先生讲《菜根谭》
· 国学大师宋志锋先生讲《菜根谭》
· 国学大师宋志峰先生讲《大学》
· 国学大师宋志峰先生讲“圆融和谐”
· 金融危机,还是金融战争?
· 世界的希望在东方,东方的希望在
· 谈烦恼 (二)
分类目录
【瑜伽】
· 国学大师宋志锋先生讲《菜根谭》
· 国学大师宋志锋先生讲《菜根谭》
· 国学大师宋志峰先生讲《大学》
· 国学大师宋志峰先生讲“圆融和谐”
【瑜伽】
· 金融危机,还是金融战争?
· 世界的希望在东方,东方的希望在
【瑜伽】
· 谈烦恼 (二)
· 厌离烦恼
· 谈烦恼
· 读书
存档目录
2009-01-13 - 2009-01-28
2008-12-13 - 2008-12-23
2008-11-18 - 2008-11-1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