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一心求学 壮志离乡
卷首诗 临江仙《天地人生之一》
山河壮丽日月明,
大地阳光水分。
哺育万物默无声,
亿年如一日,
天地自永恒。
人生道路多艰辛,理想奋斗信心。
乱世浮沉识忠臣,
百年转眼逝,命运在我心。
《儒生龙志》
九边大漠嵌榆林,地灵人杰名古今。 红石峡悬千诗卷,镇北台峰万里城。 桃花清水俊儿女,六楼骑街胜仙境。 儒道寒门生贵子,仁义礼智育忠臣。 江海横流显本色,世事纷争出英雄。
百年沧桑话人生,几人圆梦道殉身?
一、祖传中医 儒道门第
张龙志先生于1910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一)出生在陕北榆林市内的 一个中医世家。其父张昆明(1890-1951)先生是榆林一代名医,聪颖过人,学问渊博。对于祖国医学,自学成才,医术高超,造诣极深。在上世纪前半页的榆林城内,声誉如彰,曾经培养高徒十余名,为榆林地区中医鼻祖之一。张昆明医师精于医道,在榆林城内久负盛名,欲求他医者众,他好善乐施,喜欢接济穷人,对于贫寒病人分文不取。对官府衙门、达官显贵却持才傲物,清高自负,门诊行医要准备轿子才肯出去号脉下药。曾经因为不屑一顾某官人妻妾疾病的出诊,恶了这位官府人家,怕遭报复,避难军中,颠沛流离,到外地从军行医几年。
雪上加霜的是张昆明医师在外地居无定所,心情压抑,情绪低落,需求解脱,竟然不知不觉,误入歧途,沾惹上了抽大烟的毛病。其巨大危害是一旦上身就使人生理上沉迷颓废不能自拔,精神上自我毁灭不思进取,经济上步入消费巨大的无底黑洞,以致受害严重者人不为人,家不为家。张医师原本比较富裕的家境越来越入不敷出,渐渐衰落,生活开始拮据。所幸毕竟早年家底殷实,加上张医师还算自行节制,涉毒不算很深,还不至于倒霉到完全倾家荡产的地步。但已经开始变卖家产,补贴家用,今非昔比,元气大伤。张医师也就少了几分往日的清高自傲和豪情壮志。所剩家产还有两套精致的类似北京四合院的砖瓦房和一排有陕北特色冬暖夏凉的砖砌窑房,显示其主人昔日的辉煌。其后人也痛定思痛,克勤克俭,勤奋努力,得到了前辈张医师的医道真传,幼子长龙田则成为榆林城内有名的中医。
由于家道渐渐衰败,也是“人穷志短,头低视近”,父亲张昆明对长子龙志个人前途的期盼也就相应降低了。然而,张氏家族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道之家。源于传统中医文化,中医学知识,家族里无形中弥漫的封建社会门第观念和价值观,尤其“学而优则士”传统儒家思想对少年思想成长时期的龙志,于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关键作用。那就是孔圣人的教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容忽视,家道昔日的辉煌已经在龙志幼年的心灵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也给龙志造就了深藏于骨子里的“没落贵族”气质和情节。这些元素渐渐转化成了他对于学习知识的向往,对于科学真理的诉求,转化为改变自己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和造福于人民和国家的强大动力。“将门出虎子,寒门出贵子”,龙志是两者兼得。也正是由于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龙志更加珍惜和感恩来之不易的任何读书学习机会,逐步形成了虚心谦卑,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坚韧不拔,逆流而上的美德。
另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祸相依,因祸得福。后来1950年土改时张昆明家庭成份被定为自食其力的“城市贫民”,后来又改定为“自由职业者”。在解放后共产党前30年奉行的“阶级路线”中,龙志的“家庭出身”为“劳动阶级”,而不是“剥削阶级”,对龙志本人政治前途和他们家庭成员的政治生命帮了大忙,这是后话。
P_1.1.张龙志父亲中医张昆明先生(大约1930年)
龙志弟弟张龙田有关父亲张昆明先生的回忆如下:
张昆明老中医事迹
张龙田(1989)
先父张昆明,生于公元1890年,猝于1951年。公幼时(师从)于张柄南,张教以药性、汤头等书,公曰:“少时不读辩证理论基础书,日后岂能治病?”张原为卖药出身。公弃师,自读于古刹(长关庙,今公安局),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本草》等古典医学著作。公勤学苦钻,故深得其要旨。广采众方,应用得当。故身(声)誉日彰。公秉性聪颖,为人耿直,每得一书,手不释卷,目不离章,昼夜阅读,必抉其要纲。如两三千字文,目过一遍,即能默诵其半数。公怜贫恶富,对官衙更为恶视!家中常备丸散十余种,如九痛丸,哮喘丸,一粒丹,碧云撒等都无价地赠送贫寒病人。军阀井岳秀妾病,请公治,公据之未去。井卒背告公曰:“井欲暗算您”。公惧之欲遁,适杨补珊(伪旅长)请公当军医,公趁机从之去洛川。公到洛川伪混成旅当军医数年。公爱好书法,与神木县书法家王雪櫵交厚。公最欣赏其书法,故现在其书法在我家尚存不少。当时榆林市知名人士吴义村,孙寿山,高瑞堂,张枢远,张仁山等羡慕公之医术,纷纷送子学医于公。公择其八人为徒。榆林市中医当时带外人为徒者,唯公一人。公大弟子张培田,在横山县医院中医班教学生数十名。二弟子高镇南在榆林县中医诊所教学员数十名。我于1959年在神木县医院办针灸班,教徒数十名。因此,榆(林),横(山),神(木),府(谷)四县祖国医学承传与公有一定关系。公教徒与众不同,先使弟子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本草》等古典医学著作。
龙志一代有兄弟三人,龙志,龙祥,龙田。姐妹两人,玉英,玉芬。因为龙志排行老大,在父亲张昆明心目中,长子承担着耀祖光宗、照顾弟妹以及继承香火之重任。龙志从小就聪明好学,正直诚实,憨厚淳朴,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志向远大。更加龙志生的眉清目秀,仪表端庄,一表人材,慈眉善目。因此深受母亲、老师和街坊邻居喜爱。不知何因,龙志从小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够融洽。今天看来,虽然性格不合是其中重要一个方面,分歧的焦点乃是走怎么样的人生道路,也就是我们如今津津乐道的“代沟”,且容慢慢道来。
龙志从小在私塾里饱读四书五经,熟背古文古诗,如“唐诗三百首” 与“三字经”等。他特别喜欢听教书先生讲那些脍炙人口的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偷光”;贾逵“隔篱偷学”;宋濂“冒雪访师” 和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等等。他暗暗下了决心,“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自己也要象古人一样刻苦学习,掌握知识本领,将来做一个大学问家,科学家,淑世济民,成就大事。为张家耀祖光宗,为自己创造前途,也不枉为人一世。在私塾和小学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孔孟之道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学而优则仕”,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对他人生观、世界观成长的影响都很大。
陕西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南部边缘,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历史悠久,与内地联系紧密。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后为上群地。唐及五带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管辖。明朝设榆林卫,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历代为边陲重镇,集重兵驻守,为关内防护外蒙入侵门户。历史上有秦始皇长子扶苏、秦大将蒙括,汉朝名将李广戍边镇守。榆林人杰地灵,杨家将父子杨继业、杨延昭,抗金名将韩世忠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都是榆林人。榆林周边文物古迹居多,城外有红石峡摩崖石刻群,有镇北台,古长城,白云观,和万佛洞等;城内有清云寺、易马城、星明楼、七星庙及李自成行宫等。
不仅如此,榆林物华天宝,地下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近年来由于煤炭与天然气的大面积开发,经济发展非常快。真是风水轮流转,榆林已今非昔比,面目全非,被称为“陕北明珠”和中国的“科威特”。这也是当年生活在这个边陲古镇的榆林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由于历史上镇守榆林的将帅多为来自全国各地达官要员,其家居建筑设计也荟萃了全国的特色精华,有冬暖夏凉砖砌窑洞与北京的四合院的巧妙结合,更加城内外的众多名胜古迹,故榆林又有“小北京”之称。而一些来自江南水乡的官员为了化解思想之苦,特意将丝竹雅乐的江南小调带到榆林,闲暇时弹唱。经过几百年的本土化,与宫廷音乐,陕北民歌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榆林小曲。可见当年的榆林融合了我国南北文明,风土文化和建筑风格,是一座移民城市。
自从明代榆林被定为“九边重镇”以来,明王朝曾经下诏让全国各地医疗人员戍装支援,为边防将士医疗保健,因此云集了大江南北的中医大夫。榆林的中医诊疗和中药铺店也就应运而生,历史悠久,内涵厚重,欣欣向荣,甚至比内地的一些重要城市更为发达。
当年的榆林无疑是陕北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是华夏文明与文化圆周以中原为圆心向大西北延伸辐射的前沿城市之一。榆林也是一个蒙汉文化交流与贸易中心,由于几千年来的原始手工业加工和贸易经济一直没有什么改变,榆林属于低消费型文化城市,蒙汉贸易及羊毛加工(毛毯,毛毡,毛靴,毛帽,地毯)和铜器 (壶,瓢,勺,盆,烟斗) 是主要经济活动。榆林城内主要街道上,除了州俯衙门,当铺,豆腐作坊,羊毛作坊,商店,餐馆和车马旅店外,便是星罗棋布的中药店铺了。
二、慈母去世 子要读书
在龙志14岁小学即将毕业时,母亲却在她37岁时,由于连续生育,营养不良,操劳过度,不堪重负,积劳成疾,医疗不当,竟然不幸患腹部积水急病,突然撒手人寰。也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漏屋偏逢连雨天”,碰巧父亲充军也不在家。前已述及,父亲张昆明因为和榆林富豪有恩恩怨怨,逃难在外,被西北军招去做军医,远在千里之遥的陕中洛川。那时的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远水不解近渴,有了天灾人祸只好靠亲戚朋友,同舟共济,尽力而为。
母亲去世,留下5个孤苦零丁的孩子。那年龙志14岁,大妹13岁,二妹11岁,大弟9岁,最小的弟弟龙田才7岁。兄弟姐妹哭的死去活来,乱作一团。龙志连忙起草急信通知军中父亲,上报地方户籍民政首脑,告知周围亲戚朋友。在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购置棺木,安排后事。龙志作为长子,临时行其父之责,带领弟妹们披麻带孝,轮流守灵。父亲收到噩耗,宛如晴天霹雳,忙忙慌慌交待工作,从洛川赶回榆林,办理丧事。作为医生,却没能及时回榆林为孩子母亲诊疗,任其大病离世,造成终生遗憾。
“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为人间三大不幸。龙志少年丧母,悲痛欲绝,兄弟姐妹们一下子失去了母亲的疼和爱,家庭也发生了重大变故。家中的缝补浆洗和打扫做饭等家务事则早早地落在两位妹妹玉英,玉芬身上。父亲也辞去军中职务,回榆林家中继续开办中医诊所,招收徒弟,顺便看管家务。看到五个孩子可怜,也没有想再续玄再娶。如何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父亲的目光首先对准了老大龙志,计划让他停止求学,通过自己在榆林中医药界的影响和关系,为他安排工作。对于这个家庭,对于少年的龙志,命运就是这样不公。真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
完小(过去小学前4年叫初小,后2年为高小,6年小学叫完小)毕业后,成绩优秀,14岁的龙志正积极准备,再接再厉,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榆林中学去进一步深造。但是事与愿违,龙志却在父亲的安排下到中药店里当了一名伙计学徒。眼看着自己处心积虑的雄心壮志会被埋没在家庭的不幸与经济的匮乏之中,年轻的龙志暗暗叫苦。对于龙志来讲,少年失学是在他继丧母之痛后,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重大灾难、打击和曲折,无疑如同伤口撒盐,雪上加霜。以致龙志终身刻骨铭心,耿耿于怀,不堪回首。在四十余年之后的文化革命中, 龙志的三个上中学的儿子同时经年累月失学,龙志为此痛心疾首,大伤脑筋,大概源于自己的痛苦经历,此乃后话。
前已述及,父亲张昆明由于抽上了大烟,家道中落,日渐“头低视近,人穷志短”。在他不幸中年丧妻后,由于家庭变故,人手紧张,孩子众多,经济困难,因此觉得没有能力和必要继续资助龙志上中学了。而高小毕业文化在当时绝大多数国人为文盲的情况下已经算是一个“小秀才”了,足以应付一个不错的中药中医生涯,可以在榆林这个边陲城市安身立命,衣食无忧,也没有必要继续求学深造了。最为重要的是,那样安排可以减轻父亲的经济负担,为那个不幸的家庭添砖添瓦,助一臂之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另外,父亲也恐怕龙志在上了中学,学习了现代科学文化之后,离开家庭,远走高飞。那样的话,一方面是不能够负担的起的一笔开支,一方面也大大超过了他的视野和想象力,所以不在所安排的计划之内。
龙志当年为一介年仅14岁的少年书生,虽然年少志高,知书达理,毕竟年轻,只好忍气吞声,蹉跎不已,屈从于父命,辍学后到中药铺去当了个小伙计。那是发生在1924年左右的事情。
失去了母爱的龙志已经没有了往日回家后的家庭温暖,作为学徒伙计,龙志受尽老板打骂欺凌,渐渐开始知道了世态清凉和在社会底层的挣扎与无奈。 虽然也在中药店接触到了一些药性药理、草药纲目、中成丸药、汤头处方,炮制中成药等等。但更多的工作是终日被老板呼来喝去干一些杂事,如清理库房,打扫卫生,烧茶打水,侍候客人,迎来送往,为客户送药等等。在药店一干就是三年,龙志渐渐明白了社会阶级地位等级是何等重要,如果一辈子干这些庸庸碌碌的杂事与自己的志向相去太远。
那时龙志微薄的收入已经可以填补家用,照顾弟妹,帮助父亲打理家务,至少不要父亲为他生活额外支出,已经基本上自我独立。按照父亲的安排,再过几年,计划早早为他完婚,成家立业。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自己毕竟才疏学浅,无法立足社会,终不成这辈子就此而止,以一个传统中医药郎中了此一生。于是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如何也要入学求知,建立功名,出人头地,做出个人样子来。直到这时,龙志才真正理解了自己在私塾里学习的孔圣人的教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深刻和现实含义,回想起过去上学时期的黄金岁月,竟然是那么遥远。又想起孔圣人“吾十有五志学”的教导,如今自己已经 16岁了,痛定思痛,不能再这样下去白白浪费光阴,浪费青春,贻误时机,将后悔终生。只能当机立断,破釜沉舟,坚决辞掉中药店工作,走求学深造那条唯一道路,自己为自己创造前途,改变命运。
到了龙志16岁那年,龙志已经渐渐长大成人,想到自己的终身抱负,唯唯诺诺向父亲提出,自己作为长子,本应承担义务和责任,继续帮助家庭渡过难关,抚育弟妹长大成人。只是上学事一定要趁热打铁, 机不可失,光阴如箭,一去不返。如今已经耽误三年,再耽误下去,坐失良机,必然怡误终身。龙志已经决计回到学校读书。如果让子继续到中药铺,宽恕儿子万死不从。因此必须当机立断,辞去中药店工作,全心全意学习。说到激动之处,慷慨陈词,态度激昂,声泪俱下。
父亲感到长子龙志不能顺从他所指引的道路,而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失望。这样一来,龙志弃工求学,反而要增加花费,对家庭经济如同雪上加霜。但是看到丧母后的龙志决心已下,态度恳切,志向坚定,自知难以说服。况且按照孔圣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教导,儿子又不是胡作非为,只是想求学念书,奔一个前程而已,也是一件不能不支持的好事。念及此子能有如此雄心壮志,远见卓识,如果落在有钱人家里求之不得,实际上是可遇不可求的,父亲不禁被他的精神感动,泪如雨下,动了恻隐之心,随决定全家节衣缩食,成其好事。在丧母后近两年,家中安定后,龙志回到榆林中学继续完成初级中学学业,那是1927年秋季。
龙志17岁时已经基本上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意,生平第一次千方百计冲破父亲安排,终于如愿以偿,走上自己向往的求知求学的人生道路,真是逆水行舟,来之不易。白白耽误了三年大好时光,但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龙志已经是别人上高中的年龄了才回到初中学习。如同一条在人生拉力赛中偏离了航线的小船,转了一大圈冤枉路,才又回到正确航线,在阶段比赛起跑线上就比其他同学整整晚了三年。学习就怕间断,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有些事情是终生不可弥补的。龙志只能感恩戴德,面对现实,奋起直追,刻苦求学,加倍努力,争取赶上人生进度。后面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求学之路将会坎坷,他的家庭建立也比同龄人晚,都将为父亲早年的错误决定付出代价。
另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在中药店三年的磨练,处在社会底层,龙志倒是也学会了与老板与顾客相处时的诚实信用,忠于职守,主动热情,百依百顺,机智灵活,察言观色,迎来送往,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处世之道。这些品德对龙志一辈子对上司的顺从驯服,人际交往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及对他动手能力的培养却都是大有裨益的。在他的后半生中,面对一次比一次更加惨烈的政治运动对他的精神和肉体的迫害,龙志能够一次次虎口逃生,化险为夷,可能得益于他早年的那些磨难和历练,它们对于龙志的人生成功道路的重要性也许不亚于读书。
三、学习科学 接触真理
榆林中学始办于1903年,是陕西省以至全国最早开办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学之一,民国初年一直是陕北地区的最高文化学府和人材辈出的摇篮。榆林中学也是龙志小学毕业后,一心向往的就学之地。榆中历史悠久,有许多名师执教,近代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名人志士,例如,刘志丹、高岗、刘澜涛、杜律明、安子文等都毕业于那里。大概是缘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地区民风淳朴,憨厚,实在,豪爽,坦荡,正直,忠诚。继承了传统中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化的精髓,以及边远地区汉族军民将士效忠中央政府,贯彻中央指令,保卫内地疆土,防止外来民族入侵的“忠君思想”和“忠臣意识”。
在后面的章节里读者可以看到,虽然龙志最终留学美国成了一个著名学者,与同代人,革命先驱刘志丹将军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他们遭受的打击, 诬陷,迫害和境遇却如出一徹,而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驯服,正直,精诚和坦荡却是一脉相承的,不能不说其原因之一是他们来于属于陕北的相同厚重的传统地缘文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交替到20世纪初叶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国难时代,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义和团“扶清灭洋”运动被八国联军镇压,清政府被迫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的“辛丑条约”,政治强人慈禧和皇帝光绪同时撒手人寰,君主立宪尝试失败,清朝末代皇帝退位,中国人民从此被卷入在推翻清王朝后为争夺政权而付出了巨大代价的连年战争。各路人马党派逐鹿中原,群龙无首,争权夺利,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满目疮痍,近半个世纪战事不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北洋政府当权,称帝复辟失败,军阀割据混战,北伐战争成功。内忧引起外患,日本东洋对中国东北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
龙志看到旧中国天灾人祸,贫穷落后,千孔百疮,良医束手。看到旧政府贪污腐化,道德败坏,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文过饰非,结党营私,军阀混战。看到封建地方官僚,利用革命口号,言而无信,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权谋私,鱼肉百姓的丑恶嘴脸。他开始对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等西方政治理想及实践有所了解和向往。特别是对于“民主与科学”理念的开始认同,加上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熏陶。“文章如山水,财富如烟云”,他青春的热血在慢慢沸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难道自己就不能为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做点贡献?自己不愿求仕做官,也不盼发财富贵,只有做个老老实实的儒家学者,一步一个脚印,走科学教育救国的道路。如能做到不虚此行,青史留名,则平生之愿足耶。渐渐坚定了自己将来作一个医学科学家的志向,一辈子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和圣神使命。
榆林地区近代基督教的传入时间大致在清末同光年间,先有商人带入,后有传教士传教,义和团运动之后至宣统年间是这一地区基督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基督新教开始传入。上世纪初叶(1900),由于宗教、经济和政治矛盾,不少外国传教士及中国信徒被义和团杀害。接着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政府逼迫签订“辛丑条约”,处理教案,开放口岸,西方洋教被容许在各地传教。
基督教也开始在榆林这个边陲古镇传播,顺便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价值观。在榆林中学读书,虔诚好奇的龙志也经常参加一些基督教宣教士组织的圣经学习和安息日的礼拜活动,对基督教教义也有了一定了解,觉得基督教里的认罪,悔改,博爱、奉献、宽恕、感恩、谦卑和爱人如己的伦理道德思想与中国孔孟之道所教育的慈悲、行善、忍让、忠孝、虚心和助人为乐的传统道德哲学似乎是很类似。只是基督教的“原罪”伦理更有助于人产生“认罪悔改”和对神的“敬畏驯服”。这一点上,与三字经里“人之初,性本善”有所不同。圣经里讲的“敬畏耶和华(上帝)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1]”! 特别使龙志前所未闻的是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为世人赎罪,并且向世人彰显道路,生命,真理。心中暗暗发誓敬畏驯服上帝,祈祷神明保佑,恩赐智慧,实现自己救国救民,服事于人的远大理想。龙志对西方列强物质文明和价值观念即“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理想和精神追求觉的又新奇又向往。开始觉感到榆林外面的世界一定非常之大,非常精彩,有机会自己一定要出去闯荡一番,干一番事业,建立功名,报效国家。
四、反叛婚姻 壮志离家
虽然龙志在同学中年龄较大,他只能采用“笨鸟先飞”和“勤能补拙”的加倍努力来和那些同学们竞争,学习成绩竟然也一直名列前茅。他在榆林中学的求知如同海绵吸水,科学知识的学习进步,对人生前途理想的追求,自己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对于生命道路和真理的深入了解,都使得龙志方方面面成熟坚定起来。然而,与龙志的愿望与理想相反,同样个性倔强的父亲却对龙志的人生道路另有安排和打算。
龙志19岁那年,榆林中学初中刚刚毕业,照当时的文化标准,已经是一个为数不多“秀才”了。依照榆林当地风俗,婚姻大事被提上了日程,为了栓住龙志那颗飘萍不定的心,父亲已经给儿子安排好了。计划让龙志先成家再立业,初中毕业后马上再回到中药店继续工作。父亲想早日为儿子完成终身大事,盼望小两口子能够自食其力,而且过门的媳妇可以帮助处理家务,减轻自己的负担。也希望龙志早早积阴生子,传宗接代,耀祖光宗,张氏祖先和左邻右舍也有个交待,真是一举多得。张昆明医师这个榆林城内有头有面人物,能够按照我国北方传统习惯对龙志的终身大事进行了精心安排,实在是相当不错,无可厚非。
龙志也曾经见过未过门的媳妇几面,觉的女孩儿心地善良,亭亭玉立,花容月貌。 虽然龙志也有七情六欲,但是个人抱负在身,岂能贪图男欢女爱,贻误终生。
平心而论,龙志对这门强加的亲事压根不感兴趣,想到自己功不成,名不就,这样下去,虽然一生衣食无忧,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求之不得的好生活,好媳妇,好日子。但一辈子也只能在榆林这个边陲小城谋一个差事,混一口饭吃,庸庸碌碌,聊此一生,何能够谈到建立功名,报效国家?结婚生子,过一个小日子,虽然能帮助父亲尽到长子之责,那却万万不是他的追求。龙志的理想是继续读书深造,初中毕业再上榆林高中,高中毕业再到北京读大学,实现自己多年“救世济民”的远大梦想和抱负。如果早早走入婚姻殿堂,他所有的梦想将全部化为泡影。如何才能战胜逃出父亲安排婚姻这个封建枷锁?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龙志绝对不愿意委屈求全,但又百思不得其解,不知有什么好办法,因此心情极其苦闷,一筹莫 展。父亲和龙志的矛盾不仅是家庭矛盾及伦理道德观念的矛盾,也有经典基督教的教义与父亲的中国传统的儒道哲学及宗教信仰矛盾和冲突,还有西方近代文明及其价值观念和中国传统文明及其价值观念的“代沟”冲突。
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万般无奈之下,龙志只得和教会的美国洋人牧师吐露了自己的心事。牧师非常同情龙志的处境,他不得不考虑另外一条超乎寻常的途径来帮助龙志走出当时的困境。牧师毕竟信息灵通,经多见广,要帮助龙志找一所不在榆林城,又比榆林中学更好的学校,而且需要能够解决龙志的学费和生活费等诸多问题。龙志提出只有离开榆林才能避免婚姻,走出家庭困境,不行就设法到西安去学习。牧师说道,陕北榆林到省会西安有近1300里路,步行需要二十多天。但如果东渡黄河到晋中地方山西太谷求学,距离只有800里。何必舍近求远?
山西晋中太谷县有一所铭贤中学,是美国人奥柏林大学为纪念1900年在山西被义和团杀害的美国传教士协助中国办的学校。该校不仅资金雄厚,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上乘,在中国华北地方首屈一指,各个方面都好过榆林中学。据说该校有教无类,接纳贫寒优秀学生,那里一定有龙志继续求学深造机会。学校所在地太谷甚至要比榆林还发达、繁华的多。牧师可以通过榆林基督教教会和太谷基督教公理会联系,协助龙志在铭贤中学入学。还可以帮助龙志联系学校工作,勤工俭学,以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经济困难。不过,山西太谷离榆林家乡近千里之遥,龙志到那里人地两生,又没有资金来源,需要克服许多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尽管教会也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也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龙志听后,茅塞顿开,大喜过望,宛如绝处逢生,雪中送炭,受到极大鼓励和启发。想到果然“天无绝人之路”,决计破釜沉舟,弃家逃婚出走,投奔到山西太谷铭贤学校奔个前程。当下说干就干,马上积极准备起来。
龙志的第一关自然是他那为他们五个孩子的成长呕心沥血的父亲。本来父亲想到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儿子龙志一个年轻娃娃,不知人情事故,虽然心高意远,但却是好高骛远,不知天高地厚。如果安排结了婚,有了小家庭,脚踏实地,慢慢也就安下那颗漂浮不定的心了。除非他真可以有三头六臂,离开榆林,远走高飞,谈何容易。但是龙志的宏伟计划使父亲张昆明感到大出意外,想不到这个世界居然还为龙志准备了一个远走高飞的机会,也想不到龙志能有如此雄心壮志。眼看到龙志一再二,二再三地自己的心血和计划落空,伤心至极。但看到龙志心诚志坚,主意已定,难以说服,不可挽回,只能厚着脸皮想法和女方家长沟通,安排善后处理工作。家中的其他困难,想办法自行克服。
当然,既然龙志有基督教会方面帮助,信息准确可靠,如果能够继续念书,奔个前程,也是一件好事。难得此子志向远大,也真不愧他得“龙志”之名,也没有辱没了张家祖先。只怕是龙志孤身自力,此去远走它乡,人地两生,两手空空,困难太大。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经济不接,读书困难,寒热冷暖,病病痛痛,自己鞭长莫及,实在放心不下。但考虑到儿子龙志志坚如钢,去意已定,为父只能顺其自然,听之任之,放他一马。只望上苍保佑,一路平安,一切顺利,也就勉强同意了。
龙志也知道家中经济拘结,自行筹借准备路上盘缠,不在话下。亲戚朋友听说龙志要远到山西求学,也纷纷解囊相助, 一共筹集了十几块银元,龙志感恩不尽,保证将来一定加倍偿还。
龙志想到自己已经19岁了。孔夫子圣人云:“父母在,不远行”。首先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今母亲大人已经离世四年。特别感谢父亲在其母离世,家庭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容许并资助自己到榆林中学读书三年。感谢父亲为孩儿说下亲事。无奈孩儿尚年轻,决心计划“先立业,后成家”,事业尚无着落,岂能苟且偷安,虚度此生?无心早早结婚。有开罪父亲的地方,还请多多原谅。如今诀计背井离乡,到山西求学深造。此去前途未扑,凶吉难料,不知何时回来孝敬父亲。万望父亲多多照顾自己,照顾弟妹,不要为我挂念。孩儿一定能够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完成学业,知恩图报,为张家增光耀祖。说罢再次跪下不起,嚎啕大哭,衣襟全湿。父亲连忙扶起龙志,叫他不必过度悲伤,准备上路。家中之事自有安排,但父亲从此也闷闷不乐,牵肠挂肚,无可奈何,小病一场。
有诗为证:
【五绝】《出行》
久有云龙志,何惧天路遥。 清风拨迷雾,果断赴云霄。
五、挥泪出征 奔赴铭贤
1930年春天,刚刚过了旧历大年,北方天气还比较寒冷。龙志告别父老乡亲,未婚妻子和弟妹,离开那个不算太温馨的家,抱着雄心壮志准备上路了。龙志与亲戚朋友借钱筹款,准备了几件新旧衣服和简单行李。也是天赐良机,父亲安排龙志与一个经常往返于秦晋的榆林商人李爷一道相伴而行,彼此好有一个照应。一切准备停当,在一个寒冬的清晨,天刚蒙蒙亮,龙志背着行李和一袋干粮,悄悄向父亲和大妹告别,不忍惊动还在熟睡中的其他弟妹们,离开“榆林城关长官上巷19号”,向下西行而去,走了一段,回头一看,父亲还和大妹在寒风中屹立,挥手致意,龙志由不得鼻子一酸,嗓子里象是塞了一块棉花,流下了两行热泪,刀割一般的寒风吹在脸上,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龙志忍痛一别,再也没有回头。
龙志和李爷两人一驴,沿着古榆林连接秦晋商道,冒着塞外刮来的阵阵刺骨寒风和滚滚黄沙,背着行李,一路风餐露宿,晓行夜住,向东南直奔秦晋黄河交界而去。李爷曾经读过几年私塾,经多见广。常年往返于秦晋之间,对于两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都很熟悉。也懂得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李爷告诉龙志,榆林有名的特产是豆腐、红枣、羊肉和羊毛制品。太谷的红枣也很有名。榆林的“糖提子”和太谷有名的“太谷饼”大同小异,风味相近。制造工艺和所用原料都差不多。太谷饼的工艺更为精湛,名声也更大。榆林人爱吃大块羊肉,大碗粉条,大杂烩。山西人爱吃面食、“过油肉”和老陈醋。山西面食有名的是拉面、刀削面和手擀面,手擀面根据面的硬软程度可以分刀切,刀拨,手揪,先切后拉等。太谷的面食还有剔尖面,揪片儿,拨鱼儿,搓鱼儿,猫耳朵等等不下几十种,万变不离其宗,类似于陕西的油泼扯面。山西太谷人喜欢吃干面打卤,山西打卤讲究西红柿炒鸡蛋,小炒肉,肉丝粉条,过油肉等。太谷的羊汤面和陕西的辣汤面吃法差不多。当然山西所有的面食都少不了大量老陈醋,就像陕西人吃面食少不了辣椒一样。
太谷真正有名的特产是男用壮阳,补肾、补气、健脑奇药“龟龄集” 和其女用的补气血、化瘀、保胎之药“定坤丹”。选用上等人参、鹿茸、海马、雀脑、地黄、枸枸子。淫羊藿等20多种名贵药材,经过多道特殊秘密工艺,采取“炉鼎升炼”等复杂道家炼丹技术炮制而成。非常珍贵,历来为“御用圣药”。这次到太谷就是要采购一批“龟龄集”和“定坤丹”回榆林,卖给上层达官显贵,利润不菲。
这是龙志第一次出远门,自己背着行李,一天走60-70里路。走了一天下来,脚上打了许多水泡,踩上去钻心的疼,步步艰难。俗话说,路远没轻重,肩上50-60斤重的行李,走到后来仿佛有千斤之重。两条腿也象灌了铅,拖也拖不动。身上的汗水把棉衣都打湿了,走也走不动,只好坐下来休息休息。呼吸着自由的空气,龙志一方面庆幸自己终于离开了榆林,走出了“封建”家庭和婚姻的束缚,走上了自由之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也深深知道整个家庭和自己为获得这个所自由所付出的代价和责任。
另一方面,他也尝到“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的苦楚。不由得想到初中历史课中学过的唐朝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玄奘步行5万里,历时17年,经过138个国家。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到达印度,取得了真经,回到了中国,成就了事业。自己刚刚走出家门,迈出了小小的一步,这点困难才是开始。今后道路上条件会更艰苦,困难会更大、更多。只要坚定信心,坚持下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想到这里,浑身上上下下,竟然轻松起来,脚掌上的水泡也不疼了,仿佛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他满心欢喜地跟随商人赶路,龙志的思绪难以平静。如果不是今天长途跋涉带来的皮肉痛苦,自己还不会联想到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当年如果不是在中药店当伙计,吃了那么多的苦头,受了那么多寒热冷暖,也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也领会不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真正含义。如果没有此次婚姻,自己也万万不会想到会离家出走,也不会找到铭贤求学这条路。俗话说: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梅花香自苦寒来”。世界上没有任何成功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但是,只要心诚志坚,一定就会有一条出路 。
联想到自己为了上学一波三折,母亲离世,自己逃婚离家,父母的养育之恩,每前进一步是多么来之不易。原来磨难所带来肉体和心灵之痛苦和考验可以帮助人们闭门思过,汲取营养,感悟真理,开智开慧,升华境界,克服困难,开拓未来。只是要知难而进,就一定会绝处逢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龙志觉的自己又一次品尝到了感悟到真理,升华了境界所带来的喜悦。
从榆林到太谷一共约800多里路。中间以黄河为界,每半边大约400里。离开榆林到米脂一共走了3天,到绥德又走了1天。到吴堡又走了2天。再坐船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柳林县,到离石县(今吕梁市),到汾阳县,到平遥,再到祁县,就到达目的地太谷。一共紧紧张张步行12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太谷县的铭贤中学。
有诗为证:
【五绝】《离家》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秦晋隔千里,此去再难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龙志这次年轻气盛,离乡背井出走,迈出了他一生漫漫的孤身自力,个人奋斗,追求知识、追求科学、追求真理圆梦之旅的第一步,圆了他的第一个离家之梦。怀里只揣着仅有的十几块银元,背上背着几件单薄衣服和行李的他,此后唯一的一次回家是四十余年后的1972年。满腔热血的龙志就象一颗生命力极强的优良种子,靠着坚定的信心和必胜的壮志逆流而上,在一片迷茫中追求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渺茫机会。有谁可曾料到,赤手空拳,独闯天下的他竟然能够在山西晋阳这块空旷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在一生中克服重重困难,一次次地超越自我,创造奇迹,作出了一番利国利民大事业,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有诗为证:
《自创前途》
少年向学志不凡,梦想现实天地远。
家贫失学当伙计,药店三载受磨练。
慈母早逝儿孤苦,严父婚配筑高栏。
墨守成规枉人世,冲破迷雾见新天。
苍天不负有心人,千里之外降机缘。
为酬壮志挥别泪,求学问道赴铭贤。
P_1.2.龙志在铭贤发电厂(1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