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志先生文革十年奋斗史诗--献给父亲
张龙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教育家、畜牧学家、养猪学家。曾任山西私立铭贤学院代理院长,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 (1964)、第五届代表 (1978),全国科学代表大会先进工作者 (1978),全国劳动模范 (1979)。龙志先生曾于1959年和1978年两次主编全国农业院校《养猪学》教材。 龙志先生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国民经济“三年大饥荒”时期,在粮食饲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龙志先生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科学研究,发现在我国农村中等营养条件下,用我国南方猪(内江猪)改良北方猪(马身猪)可以获得较大杂交优势,二元杂交猪日增重为北方猪的140%,再加上外国猪(巴克夏)的三元杂交猪日增重为北方猪的154%。龙志主持制定了合乎当时条件的饲养标准及饲养方法,并且首创了玉米单位。这些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因为猪是吃粮食的单胃动物。而在饿死人的“大饥荒”的年代,龙志先生的实验猪也被饿死不了少。在极端困难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气候下,龙志先生坚持科学实验,又调查总结了人民群众“穷养猪”的饲养经验,并且将此项土洋结合的创举编入了《养猪学》教材。解决了上世纪60年代的重大时代难题,可谓中国杂交猪之父。 正因为这些成就,中央广播电台和光明日报报道了这一发现,龙志先生光荣出息全国“群英会”和第三届全国人大。 1955年肃反时,龙志正率领山西农学院畜牧系学生和北京农大畜牧系张仲葛教授率领的学生在河北定县进行养猪生产实习,接到学校运动速归电报。回校后被隔离审查半年,交代被龙志形容为三个‘M’的问题(美帝,銘贤,和美国友人Moyer Ray关系),得出组织上相信交代的结论。1957年反右时,龙志先生提出的意见是他需要扩大试验场,进行中外猪种杂交对比试验。当时在山西农学院蹲点的王谦省长听说龙志怕仔猪受冻,脱下西装盖在仔猪身上。于是为他批拨了巨额款项,并且给他下达了培育新品种的任务。龙志得以在学校南部新盖了“南猪场”,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对比试验。 不过,龙志从此又有了另外一顶帽子,“漏网右派”。 在文化革命的岁月里,龙志先生一夜间从学校的“一杆旗”跌入谷底,被抄家、游街、批斗,大字报铺天盖地。作为全校的“一类劳改人员”,龙志先生在自己亲手建立的实验猪场喂猪五年,从那时候起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翻身计划。在1967-1969年太谷县武斗期间,龙志夫妇把儿子们送到陕北榆林老家和太谷农村,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实验猪场处在两派武斗割据地段,龙志每天冒着枪林弹雨上班,承担着一个工人的全部工作量,没有一天节假日。三伏酷暑,皎阳似火,他拉一个平车,到处收集野草树叶喂猪。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为了给母猪接产,他就点一堆火,彻夜守候在狭小猪圈里,与母仔同眠。几年下来,他在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基础上,还节约了几千斤粮食。 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审查交代更加严酷,批判斗争更加惨烈,政治空气更加窒息。龙志被批斗四次,隔离审查两次,受到连续日夜逼供和体罚,他的生命也受到有生以来最为严峻的心灵和肉体考验。他的爱人曾桂琴鼓励他“你自杀丢下三个上中学的儿子,让我怎么办?”“我相信你没有问题,真金不怕火炼!”显然,家庭的责任和解放以来历次运动的经历,特别是1955年肃反隔离半年审查的经历帮助他坚定了坚持到底的信心。在全校立案的96个审查对象中,他是首当其冲的“大案要案”。因为留美历史无法调查取证,在学校5次宽严大会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一直继续劳动改造,交代问题。为了尽早结束劳改审查,获得“定案处理”和人生自由,恢复教研组工作,他拼上老命劳动改造,在夏收中多次冷汗淋漓,几乎虚脱昏厥。在清队期间窒息政治审查压力和强度劳改间隙,他还写了200多篇思想改造日记。 为了在政治上世世代代翻身,他甚至不断编织着一个个“入党”和做一个死在工作岗位上的“英雄”的美梦。1971年2月20日,龙志终于接到通知,结束审查、参加教研组活动,他写下了清队以来最后一篇日记。 在刚刚获得工作机会之后,他如饥似渴,立即奔赴各地,对全省56个猪场进行调查。那时候许多地方连汽车都不通,龙志与两位青年教师一道,自己扛着行李,常常步行几十里路,风餐露宿。他们的脚上打起了泡,龙志开玩笑说他们是“步兵变伤兵,伤兵变炮(泡)兵。”别人要帮他扛行李,龙志说“我有改造任务”,坚持自己扛。经过三个月调查,他们写出了“猪的杂交与改良”一书。该书于1972年出版,成为在文革期间全国为数不多的科学养猪书籍之一。最终,他被学校评为“思想改造积极分子”,在校内外作了多场报告。 1975年,65岁高龄的龙志先生又遇到新的挑战,在“学朝农,办分院”的潮流中被“扫地出门”,分配到塞外高原雁北开辟新天地,艰苦创业。在离校之前,龙志依依不舍,自己打广告,为全校毕业班作了“杂交优势的基因基础”的学术报告。在“先上马,后备鞍”的口号下,雁北分院缺乏办学的基本条件。龙志先生化危机为转机,单枪匹马,行程万里,几年时间在全省各地举办科学养猪培训班几十次,培训上万人。龙志在大同猪场、原平猪场继续指导《山西黑猪》培育工作,还为保存山西《马身猪》基因库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山西养猪业这个大舞台上,他的工作没有因为到雁北而停止一天。他的心也没有离开他爱的学生们一天。 到文化革命结束,喜逢科学教育春天,龙志返回母校,担任山西农大校长。因为成绩卓著,1978年他被评选为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和五届人大代表。他的三个儿子也考上了大学和研究生,了了他的一块心病。经过文革10年浴血奋斗,他终于做到了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笑到了最后。 龙志先生一生襟怀坦白、正直不柯,对事业执著追求,对工作只争朝夕。他一生中最为痛心的事情是文革被剥夺了5年工作的权利,他的孩子们与其他同代人一样,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在获得解放和工作机会后,他又以一种戴罪立功、承担责任的态度,一心扑在工作上,挽救文革损失。虽然一生中对于政治运动深恶痛绝,但是不敢怒、不敢言,用他锲而不舍的坚持与政治运动周旋。晚年感慨自己一生的点的成就都是在政治运动间隙,见缝插针取得。对于自己在历次运动中所遭受的冤屈和迫害,龙志先生一概既往不咎,只字不提,甚至在自己位高权重时也没有任何抱怨和报复心理。 龙志先生一辈子不整人,在历次运动中,一直是被整的对象。在王谦书记关怀下,龙志先生于1979年加入了共产党,成了“自己人”。但是在1984.12-1986.3学校整党时,又被按照“党员标准”提了许多意见,一直到龙志去世一刻,他手上拿的却是“整党纪要”。 龙志先生的“成仁之道”不仅体现他在文革“天下无道”的黑暗年代里“宁可就义身殉道,不愿含冤枉轻生”的决心、信心、胆略与智慧,更表现在他暮年不惧死亡、穿越死亡的精神境界。在他临终“我的自传”遗文中披露:“人想作点工作,首先得有坚强的事业心,且热爱这个事业,并有为之献身精神。如我在杭州开会,在大同开会,会上讲话时头昏眼花,汗直流,量血压都在200mmHg以上,很可能在讲台上倒下去。为事业而死,不是比泰山还重吗!如果一个人死了,其他开会的同志们一定会拿起接力棒奋勇前进!再接再励,那么对死者来说,他已鞠躬尽瘁,死得其所,不是虽死犹生吗!”。1986年9月6日上午9时,龙志先生在与郭传甲教授讨论第三版《全国养猪学》北京筹备会议情况后,就闭上了眼睛,停止了思想,再也没有醒来,成就了他“以道殉身”的最后遗愿。 2005年10月,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山西农大为张龙志先生竖立了铜像。在10月2日学校举行隆重揭幕仪式。天若有情,下起了菲菲秋雨,天人共泣。后来又云开日出,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令人称奇的是,龙志先生19岁那年从陕北榆林老家步行12天到太谷銘贤学校半工半读读高中。后来銘贤学校成为銘贤学院,解放后1951年变成山西农学院,龙志一生在学校任教。而在离世19年之后,他的铜像在山西农大竖立,他又回到了母校。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巧合的事情。后来学校将塑像之地命名为《松园》,刻在一块巨石上。象征他的奋斗精神像松柏那样长青永驻、不畏风雪、傲然屹立。 为了纪念文革50周年和即将来到的父亲节,笔者从《张龙志传》摘出诗词20首,其中一首《接力颂》为龙志先生在1984年离开校长职位后原创。笔者以为采用诗歌的形式能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龙志这样一位志士先贤的动人事迹、心路历程、壮烈情怀和精神境界。 一、《时代难题》 粮食紧缺人畜争,天降大任于斯人。 巧妇要做少米炊,科学研究探途径。 基因组合巧设计,营养需要粗配精。 喜见杂交显优势,肉猪增重高五成。 全国能手来培训,各地专家聚山农。 电台报纸播新闻,人大代表进京城。 福祸相依孰难料,巅峰之中酝暴风。 二、《母爱》 难忘慈母养育恩,校园处处留倩影。 儿幼多病感风寒,请医取药步匆匆。 昼忙借书千宗件,夜静织衣万穿针。 午炊青烟催辣泪,晚涤衣衫挂满绳。 日日三餐注关爱,期盼父子建功名。 公务家务争分秒,大事小事决断明。 生死关头见智慧,艰难岁月知坚韧。 三、《文革起始》(1966) 伟大领袖挥巨手,风雷激荡憾神州。 红色尘暴卷大地,造反浪涛冲霄九。 书记校长靠边站,学术权威被游斗。 一夜威风尽扫地,结队劳改如犯囚。 四、《劳改喂猪》(文革前三年,1966-1969) 毕生功名皆罪名,从头学起当工人。 谨小慎微尽心作,起早贪黑尽力拼。 年老体弱照样干,硝烟战火照出勤。 鉄肩担食日百担,茧手抓粮钱两分。 菜帮树叶野花草,一株一叶注深情。 颗颗粒粒少成多,节约精料数千斤。 寒夜接产千堆火,酷日拔草万担青。 , 倾盆汗水洗旧过,滴滴心血铸新身。 身陷囹圄志难酬,唯独不渝寸丹心。 五、《求生有道》 (清队第一年,1969) 文革深入两派分,文攻武卫硝烟浓。 军管戒严息战火,革委清队来势凶。 历史现行立百案,留美教授首其冲。 四番揪斗陷狼窝,口诛笔伐轮番攻。 俯首弓腰虔诚面,条条罪状触灵魂。 两度隔离落虎口,昼夜逼供烤高温。 久罚高凳几晕厥,绝不违心出伪证。 玉碎遗罪脱己难,瓦全承爱泽他人。 求生有道理开路,屈死无辜冤断魂。 宁可就义身殉道,不愿含冤枉轻生。 真金不怕烈火炼,清白何惧妄罪名。 漫漫长夜终有尽,强大内心化坚冰。 重会妻儿盈热泪,犹恐相逢在梦中。 六、《挑战厄运》(清队第二年,1970) 百案皆定留孤影,愁云窒息霜染鬓。 政治标签累妻儿,代代株连何时尽? 为永翻身立壮志,改变厄运下决心。 大田除草赛锄艺,挖渠浇地比干劲。 浇场挑水步如飞,泵房搬砖头似椿。 修圈担灰弯扁担,出圈叉粪重千钧。 三伏打麦汗透衫,数九浇冰冻深更。 夏夜守场伴雨露,冬宵接产猪旁眠。 三尺猪舍洒碧血,万言日记录心声。 蒙冤愈深愈奋进,天若有情也动容 。 七、《天磨铁汉》(清队第三年,1971) 久陷囹圄无罪证,何日还我清白身? 位卑未敢忘忧国,魂系我爱爱我人。 唯有疾风知劲草,更值乱世识忠臣。 才俊含冤英年逝,铁汉天磨绝地生。 八、《渴望工作》(1971) 恢复自由倍感恩,惊魂稍定渴立功。 主动请缨查资种,风尘仆仆赴山村。 八千里路云和月,山高路远徒步行。 一心拯救珍稀种,何顾安危冤怨恨? 九、《愚公移山》 五年群专入冷宫,精神肉体山双重。 天天难过俯首过,步步艰辛躬身行。 滴水穿石修正果,山移水转梦成真。 独信苍天知我心,讲述磨砺谈笑中。 十、《回乡》(1972) 十九离家六旬归,乡音未改鬓发灰。 离别一幕犹昨日,物是人非热泪垂。 独闯天下多风雨,浮沉荣辱尽欢悲。 回首一生无愧悔,再赴征程忘安危。 十一、【满江红】 《国难家愁》
痛心疾首,校内外,学生造反。 望神州,罪文囚儒,千古奇冤。 六十年间荣与辱, 八万里路艰和险。 若寒蝉,梦忧国忧子,空悲叹! 文武斗,年复年; 生遭劫,师蒙难。 西风渐[1],史轮必然回转。 天生我材必有用, 尽忠报国莫等闲。 挽狂澜,越苍茫雾霾,见青天! 十二、《父母心》 严冬虽过春来迟,儒生地位低元时。 孩子求学屡遭挫,父母心焦有谁知? 十三、《劝子读书》 自幼追随孔孟贤,成名成家步步艰。 立业成家育三子,从小培育读书观。 悔恨迟婚得子晚,成长惜逢世道乱。 毕生求学学问罪,一世读书书招难。 游行集会日复日,罢课休学年复年。 黄金年华惜荒废,心如油煎愁洗面。 不信读书真无用,欲言又止愁肠断。 所幸诸子多磨炼,饱遭歧视受株连。 不甘罢休终励志,刻苦自学吾开颜。 喜见当年己身影,炳学焕文代代传。 十四、《雁北行》(1975-1977) 风云突变办分院,父子受命赴偏关。 年迈体衰心犹壮,依依话别心犹连。 梅花独赏塞北雪,青松笑傲朔风寒。 雁门关险识忠勇,金沙滩漠显才干。 西口古道踏足迹,中条深山寻种源。 大同基地育品种,天镇现场推暖圈。 单骑万里送科技,离家千日疏归还。 心涌甘泉涤病患,道生公义守平安。 春雷一声正乾坤,天下儒生遂心愿。 暮年迎来夕阳红,孤雁归巢喜团圆。 十五、《文革十年一剑》 十年内乱十年梦,十年浩劫十年疯。 十年长夜十年冬,十年期盼十年拼。 十年蒙冤躬力行,十年风雨触灵魂。 十年忍辱搏新生,十年浴血尽忠诚。 十年煎熬见铮骨,十年磨砺亮剑锋。 春雷惊醒十年梦,雪化方知松长青。 十六、《时来运转》 曾经乱世难批孔,除却文革少罪文。 老来专心做学问,科教兴校担重任。 举才纳贤尽伯乐,爱生如子点迷津。 育成新种成史命,保留土种记头功。 勤育桃李满天下,主编教材创意新。 十七、《接力颂》 (张龙志,1984) 解放初期蜀地归,满目疮痍涕泪垂。 山农建校三三载,遍育桃李喜扬眉。 教学生涯近半百,新旧交替循常规。 老夫今吟接力颂,风驰电赴显作为。 十八、《山水真道》 持经达变智若水,使命气节仁如山。 身先士卒严律己,包容饶恕待人宽。 忍辱负重厚道心,以柔克刚德报怨。 日 三省身悟真理,正道正行克难关。 十九、《龙志离世》(1986.9.6) 思绪万千如泉涌,含笑静止入长眠 。 心血滴尽凌云去,以道殉身死犹生 。 谁说世事人无奈,克己奉公成伟人。 朝夕相处不知恩,生死永诀梦断魂。 二十、 《龙志先生铜像》(2005) 琼楼玉宇天宫冷,阴阳相思日惧增。 十九年后回母校,山农已变大学城。 师生喜弹重逢泪,潇潇秋雨祭忠魂。 齐家报国创奇迹,精诚忠烈泣鬼神。
[1] 1972年2月年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龙志留美身份得到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