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dongcaizheng的博客  
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https://blog.creaders.net/u/32271/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印度应从中国经济的实践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2023-01-28 21:54:00

印度应从中国经济的实践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What lessons should India learn from the practice of China's economy?

                                                                                                        DONGCAI  ZHENG


印度等国经济正在起飞,笔者提一善意劝告:千万不要追求中国式非均衡的高速增长(如图1AB),以免在经济还未达到充分发展时,就早早停滞,并发生经济危机、产能严重过剩,及产能过剩必然导致的投资萎缩-资本过剩-失业猛增-消费下降-资金外逃(这里暂不说疫情加強了这个必然的过程)。

11.jpg

印度应努力实现图1中沿AC曲线的经济增长,这样才不会在很低发展水平时就硬生生地高速撞在充分就业限定的自然增长线上,而能够在高水平发展的区间平稳地连接到自然增长线上。实现这样的经济增长,印度平和地超越美国没有任何问题,它具有超越美国的所有条件,成功全在于避免中国式的非均衡高速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跟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跟上下游纵向产业结构有密不可分的对应关系。图1中三条增长曲线的重要差別,在于它们对应着完全不同的纵向产业结构。当经济从A高速到达B时,已形成的纵向产业结构与自然增长要求的纵向产业结构完全不同,严重冲突,表现为产能过剩,并决定了投资必然萎缩。

 

经济沿AB高速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有高速投入的劳动力与高速投入的资本相配合,高失业率提供了可能。经济达到B时,这种可能性消失,只有自然增长的劳动力可供,而己经形成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及产业结构,要求的经济继续高增长又无法实现,于是出现产能过剩、投资萎缩和资本过剩,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几波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经济高增长,其中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这三波都以接近AB的方式增长并结束。因政治体制的不同,中国的结束会非常惨痛。随着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结束,必然过渡到以印度、越南、印尼...为领军的新一波推动全球化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中国却自我置身在外。

 

几乎可以肯定,越南等国将以AB方式高速增长。由于经济体量有限,时间不会太长就会高速撞向B点,结束这次高投资低消费非均衡的高速增长。只有印度例外,它不仅有极好的技术发展前景,还有数量惊人且相对年青的劳动人口,有可能实现更持久的经济增长并大幅超越美国,关键就看其增长的方式了。

 

前面已经说过,如果印度也以AB方式增长,就只会和中国一样半途而废。只有改以AC方式,才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史诗级的经济增长。在C点,经济增速越接近自然增速,说明整个产业结构越适合自然增长的要求。在C点,印度可能已经,或能够继续平稳增长超越美国,成为真正的全球化经济火车头。

 

实现AC方式增长的关键,在于收入分配的调控,它决定国民收入中储蓄与消费及用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过于压低劳动成本提升资本利润,作用就是压低社会的消费而增加投资;反之則作用相反。随着经济增长向自然增长线接近,公平合理地不断提升劳动成本和社会福利,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能使经济沿AC线增长。

 

判断实际经济增长与经济自然增关系的依据,主要是观看劳动失业率曲线与充分就业区之间的关系。下面的图23中,图2反映美国私人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图3反映美国失业率。仔细看浅蓝色区,凡投资高增长时,都对应着失业率高速下降期,说明这种投资高增长必须有远高于劳动力自然增长的劳动投入的配合。

12.jpg

投资増长率和失业率的波动,如果在一个均衡区间有限地波动,这对一个经济体的成长来说,是有益的,利于落后产能的淘汰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就象游泳运动员在水面平衡位上下浮动有利于快速游动一样。但如果经济体剧烈波动,就象一个溺水者在水中找不到平衡,不停地蹬高下沉最后溺毙,后果就完全不同了。


上世纪后期中国改革开放后,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投入非农生产。如果把他们视为之前三十年被禁锢于农村的隐性失业者,那么起步时显、隐性的总失业率应在40%以上,比图3中美国的失业率上限高得太多。失业率从如此高位向下冲击加上失业人口之巨大,其破坏力的能量可想而知。下面用图4来描述它。

14.jpg

数亿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迅速将他们手中的锄头...換成较现代化的厂房、机械、原材料...

等生产资料想象一下需要多么大量的资本投入。这正是经济高速增长、官商勾结利益集团财富高增值得以实现的内容。这就是高投资低消费,偏向上游而非下游消费的纵向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直至冲到B点。

 

B点,民工荒出现,不可能再有那样高速的劳动力投入,去配合资本的高速增长。而消费比增大不仅不会加快、反而减慢利益集团财富增长的实现。在B点,已经形成的整个收入分配、投资与消费、财富和利益以及产业的结构,与经济自然增长所要求的整个结构发生猛烈冲击,高速增长、过量积累的资本出路在哪?

 

当然,这种结构失衡还实现在全球化经济上。上游产业的过度增长不仅在国內,也拉动如澳洲一类资源大国的发展。国內消费品生产包括满足内需和供出口两部。前者增长缓慢;后者所得一部分成为外汇储备,另部分用于进口。进口产品的上下游结构,实际构成中国的上下游产品结构,组合在高投资低消费的整体不均衡中。

 

高投资低消费经济增长中资本的高速积累,不仅是內资的高积累,还有外资的高流入。但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当劳动力供给无法配合投资的增长速度时,都会大量过剩。过剩资本要么离开中国,要么就是脱实向虛,吹起一个个泡沬,把民间所剩无多的消费资金刮个干净,甚至用债务把许多居民今后几十年的消费金都吸走。

 

当产能严重过剩,使中国过度的投资无法在实体经济中继续时,过剩的资本必然转向虚拟经济,因为在那里吹起的泡沫,需要大量的投资,同时又不需大量劳动力的后续投入,不受产能过剩的影响,在泡沫膨胀时,幻觉中只要投资就能轻松赚钱,因此在民工荒出现这些泡沫都在高速膨胀

 

有人认为,这不就是增加消费的经济转型吗?大错特错,这不是增加消费的转形,而是高投资低消费的最后阶段。房地产泡沫的膨胀需要吸入大量资金,需要债务、金融、股市等泡沫的支持。当现存和未来的资金被环环相扣的泡沫吸入,巨大债务会压缩当前和未来的消费,并使泡沫膨胀所需的资金难以为继

 

泡沫的总值,是一个估值,而不是实际价值。当股票价上胀到远高于实际价值时,你接受这个估值,并相信它还会增值,于是你买入这股票。那怕只有一个人高价买入1,这个股价都会成为计算整个股票总值的单价少数人的估值,会使整个股票的总值远高于其实际价值,这就是泡沫。

 

所有的泡沫,无论是房地产的、郁金香的、红木的、兰花的实质都是如此。当股票的虚高值向下回归时,人们惊呼股市的总值蒸发了多少多少亿其实那不是什么价值的蒸发,那只是部分人投机虚估出来的值。但过程中很多高价买入的投资者的钱就这样流入房地产开发商的手,很多人还背了一身的债。

 

泡沫是一个无底洞,需要大量的资金不断地流入,一旦流入的量不足,泡沫就会破灭,这是迟早必然发生的。泡沫连环破灭,规模庞大的高投资低消费经济的最后价段终于结束,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已被压缩得非常低,致使经济几十年内难以复苏。4中D点的失业,是整套结构失衡后无法复苏经济的失业

 

印度应从中国经济实践中吸收的教训,就是避免落入图1、图4中的困境B。为此必须仔细观察其就业率曲线的走势。随着经济增长,就业率曲线向充分就业区靠近,必须逐步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使失业率趋向充分就业的速度逐步减缓,直至失业率降到充分就业区之前,失业率曲线与充分就业线近于平行。

 

以上的过程,是纵向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的过程。失业率曲线渐与充分就业线趋于平衡,意味着投资、上游产业和产能的增长趋缓,渐渐与劳动人口自然增长和技术进步产生的需要逐步趋于平衡。过程需要足够时间去完成,在B点高速急转弯是会翻车的。要命的是,中国在B点又正好遇到劳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1和图4中,经济增速和失业率降速从A调整到C,完成了一整套与这两个速度的变化相适应的结构调整,它要用AC一整段曲线所用的时间才得以完成。但这整套结构在B点仍延续着A时的状态,要想在B点用短时间,就完成AC整段曲线上才逐渐完成的结构调整,去适合充分就业的经济自然增长,是绝无可能的。

 

从同样的国民收入起点出发的经济增长,如果持续都是低劳动成本低福利,这有利于官商利益集团的财富积累和投资;如果情况相反,则有利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不利于资本积累和投资。这种利益冲突需要建立新的民主机制去博弈解决,直到投资刚好满足劳动力自然增长需要,同时实现消费最大化和经济均衡。

 

如果说失业率曲线是我们判断经济增长是否趋向均衡的指标,那么收入分配关系就是我们控制失业率曲线走势,控制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的主要手段。决定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力量是民主议会立法,它排除了资本垄断收入分配的旧制度,也避免了独裁政治体制下,收入分配在绝对平均与不公两个极端的摆动。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非常有限,一旦经济落入图1、图4B陷阱,它们事后去恢复经济均衡的作用就更是无力。只有民选代表参与有关收入分配的立法,才有可能事前适度提高劳动成本和社会的消费水平,促使经济走向均衡的C点。印度具备这样的制度条件,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有这样的意识。

 

2003年我出了一本书,详细谈到以上观点,并寄了一本给温家宝,但石沉大海。此后我又发表过许多文章,参加多次国內的学术会议,阐述我的想法,但都未引起重视。20084万亿投资,是中国向着B陷阱的最后冲刺。如果接受我的观点,改革向纵深推进,没有近10年的倒退,中国经济应不至于到今天的状态。

 

因为经济非均衡高速增长的诱惑力太大,估计我给印度的劝告,结果也和在中国一样不被重视。我只是尽自已的努力,使未来火车头印度经济的均衡增长,有利于全球经济均衡发展而已。只希望印度和经济工作者们记住我的劝告,以至当它被印度经济的实践再次证实时不被忘记,并引起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浏览(7081) (2) 评论(4)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dongcaizheng 回复 Enjoy_人生 留言时间:2023-01-31 21:26:40

Enjoy_人生:我想把文中倒数第16自然段换成以下內容,你看是否能更好地说明B点背后经济失衡的原理呢?

在国民收入既定前提下,居民消费占比增大,不仅不会加快、反而减慢利益集团财富增长的实现。只有低劳动成本、低消费高投资的经济非均衡高速増长才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多么希望老天爷永远不停地提供一亿又一亿的失业者,来推动能体现他们财富增值的那些机器…的,尽管是毫无意义的高速增长。

他们推动经济一直冲到B点,过程中因大量失业者仍在,表面看来一切正常,高速投入的失业者被误解为自然增长的劳动力,高速增长的机器…有如给自然增长的劳动力提供劳动的工具,总供求保持平衡直到B点。在B点,民工荒出现,不可能再有那样高速的劳动力投入,去配合资本的高速增长。

直到这时人们才可能理解什么是经济增长的均衡,什么是失衡。经济增长的均衡,就是投资的增长,必须以刚好或渐趋于刚好滿足劳动力自然增长的所需为限,使国民收入中投资以外的消费最大化,社会所获效用最大化。而实现这样的均衡,需要一整套的经济结构,包括收入分配等结构去保障。

由于经济一直非均衡高速增长到B点,已经形成的收入分配、财富拥有与配置、投资消费比以及产业的整套结构,与经济自然增长所要求的,即上述经济均衡增长所要求的整套结构发生猛烈冲击。已经过量积累的资本开始脱实向虚,并被社会強烈指责。其实,如果在实体经济还能赚大钱,他们又何必向虚呢?


回复 | 0
作者:Enjoy_人生 回复 dongcaizheng 留言时间:2023-01-30 10:48:56

非常感谢!

回复 | 0
作者:dongcaizheng 回复 Enjoy_人生 留言时间:2023-01-29 21:23:29

Enjoy_人生:您好!谢谢你看了我的文章。关于那条S曲线,我查阅了你提供的网页,并检索了有关文章,认为S曲线与拙文中的AB线,描述的经济现象接近,但认为仅述说现象是不足够的。S曲线似乎缺少一个经济均衡的原理作基础,因此没能说清在S曲线的顶部到底发生了什么(单单说顶部泡沫破灭并不足够)。没有经济均衡的原理,就找不到克服失衡的方法,使经济趋于均衡。关于经济均衡原理更详细的论述,请阅我在万维读者网的另一篇文章"经济均衡新论"。


回复 | 0
作者:Enjoy_人生 留言时间:2023-01-29 08:33:31

Dr. Zheng, 谢谢分享!我不懂经济,但是你的说法听上去很符合逻辑。看到润涛阎描述的S 曲线,见链接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666/200912/16649.html

这S曲线和你描述的A到B是一回事吗?

谢谢。

回复 | 0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经济学重大议题的问与答之三 —-
· 经济学重大议题的问与答之二——经
· 印度应从中国经济的实践中吸取怎
· 经济学重大议题的问与答
· 印度应从中国经济的实践中吸取怎
· 全球经济大萧条将至?
· 經濟均衡新論(上)
分类目录
【經濟均衡論(上)】
· 经济学重大议题的问与答之三 —-
· 经济学重大议题的问与答之二——经
· 印度应从中国经济的实践中吸取怎
· 经济学重大议题的问与答
· 印度应从中国经济的实践中吸取怎
· 全球经济大萧条将至?
· 經濟均衡新論(上)
存档目录
2023-12-21 - 2023-12-21
2023-09-21 - 2023-09-21
2023-04-14 - 2023-04-14
2023-03-28 - 2023-03-28
2023-01-28 - 2023-01-28
2022-12-21 - 2022-12-21
2022-11-15 - 2022-11-15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