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喜欢李银河,也有崇拜她的,因为她的名声在外,不想知道都不行。好像她在男女性方面的言论比较大胆,有一次看到她的照片,一个普通的老妇人。觉得她是丈夫过世早,中年妇女欲望强,国内的环境对这样的人这样的状况不是太友好,她有没有再找或找到男伴无从知晓,觉得会有点难度,不像在国外这个不在话下,所以也没有什么人非要就这个话题写正儿八经的论文,出书。至于她和丈夫的爱情, 姑且相信她,只是可惜没有考验到最后,花开的盛期陨落,剩下的是最美好的回忆。 最近她又有言论关于死亡。古稀之年讨论死亡很正常。李银河有时候会心情复杂,觉得自己还不老,更不觉得死亡近在眼前。她说服自己,要视死如归需要有条件,1,2,3。。。 其实她好像在说自己,自己都有了这些条件,亲密关系,心静,恬静,宅,幸运。。。 她真是上天眷顾之人。虽然觉得自己有了所有的可以视死如归的条件,但是还是有一些不放心,比如纳闷灵魂的问题,投胎转世的问题,最后安慰自己,灵魂是“一个及其渺小的东西,就像一粒宇宙的微尘。在50亿年之后,在地球热寂之后,它存在与否有什么关系呢?“ ” 人只要这么一想,就会一点也不怕死了:我的生命化作一股青烟,徐徐飘散。如此而已,岂f有他哉?“ 看看,如果灵魂比较大,没有化作一股青烟,死后还存在,还会投胎转世,那个灵魂还是她,她怕不怕死?毕竟以她的认知,这些也还是无法解释,无法了解的。不知道和不能解释不等于没有,所以存在的可能性是有的,所以这些都不能真正成为视死如归的理由,就算自己一再强调,也不会增加可信度,疑问到底是存在的。 如果问我相信什么,我选择相信有灵魂,也相信投胎转世。我还相信今生的磨难是前世的遗留,今世的错误会体现在来世的折磨。什么亲密关系,心静,恬静,宅,幸运都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任何人教导我们都没有用。所以今世要做的就是尽力做到最好,最善,最美。到了年纪大了,只要审视自己一生做得怎样,怎么样在剩下的日子里弥补做得不好的地方,到了那一天,可能真的能做到视死如归。
附:
李银河
人如何做到视死如归 我已过古稀之年,距离平均预期寿命没有几年了。我有时会心情复杂地想道,我怎么还没觉得死亡已经近在眼前了呢?无论是身还是心,都还没有衰老的感觉,这可能得益于我一直控制三高,坚持每天走步半个小时。此外,我看到国外一个医学研究报告,说人从60岁开始大脑两半球的协调更趋佳境,同时发力,比年轻人智力状态更好,这个趋势能一直保持到80岁。我在想,到80岁的时候,是不是就会开始衰老了呢? 人死后究竟是个什么状态呢?灵魂会活着吗?会投胎转世吗?因为科学能够解释的事情只占5%,那就有95%的现象还无法了解,无法解释,那人死后灵魂究竟存不存在就很难说。再说,即使灵魂存在,那个灵魂还是不是我也很难说。问题还不在这里,无论我死后灵魂存不存在,那个灵魂还是不是我,它都是一个极其渺小的东西,就像一粒宇宙的微尘。在50亿年之后,在地球热寂之后,它存在与否有什么关系呢? 人只要这么一想,就会一点也不怕死了:我的生命化作一股青烟,徐徐飘散。如此而已,岂有他哉?这么看,的确没有什么可怕的,视死如归很容易做到。由于种种机缘巧合,人来到了人世,最终归去,遁入虚空,不是理所当然的归途吗?无奈人的一生过于短暂,一阵折腾过后,悄然离去,不留踪影。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那么浪漫的人,那么浑身诗意的人,不是也就那么在一个飞机事故中香消玉殒了吗?何况我们这些俗人,即使苟活到百岁,谁又能有什么不同呢? 重要的是生活质量:人活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是享受的还是煎熬的?是明朗的还是抑郁的?是压抑的还是自由自在的?在生活质量的光谱上,每一个人落在不同的点上。惟愿自己的生命落在质量较高的一端,快乐超过痛苦,享受超过煎熬,明朗超过抑郁,自由超过压抑。只要这样活过一生,在死亡到来之时就能无所畏惧,从容不迫,视死如归,欣然离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亲密无间的人 ▪ 亲密无间 ▪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亲密无间的人,亲人,友人,或者爱人,否则情感无处宣泄,生活会变得悲惨无趣。只有亲密无间的关系才能令人的情感得到痛快淋漓的宣泄,才能得到快乐。 ▪ 心静 ▪ 人在外奔波时,最怀念在家静养;人身处闹市时,最怀念在家闲坐;人陷入人堆时,最怀念在家独处。 ▪ 恬静 ▪ 喜欢恬静的生活,其中包括家居环境的恬静,人际关系的恬静,内心世界的恬静。 ▪ 宅 ▪ 宅在家里哪也不去才是最终生活方式和最佳生活方式。为生计的奔忙自不必说,即使是外出游玩也不得不忍受很多不喜欢不舒适的经历,远不如宅在家中身体的舒适和精神的愉悦。一动不如一静。应当尽可能过一动不动的生活。 ▪ 幸运 ▪ 幸运之人是生在和谐家庭的人,是遇到了可爱之人的人,是有独立自由的强大内心世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