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几乎是买不起的。孩子们天性好动好玩,就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找乐趣。 孩子们还喜欢收集糖纸,不仅平时将家里的糖纸收藏好,每当过年过节就上街去捡拾糖纸。条件的孩子则能集邮票。 捡拾糖纸:
邮票簿: 女孩们喜欢在屋子里玩“抓雀子”:将五、六只填了细石子的小布袋摆桌子上,往上抛起一个,在落下前,先立刻将桌面上其它小布袋抓到手里,再把它接住。当时不知道“抓雀子”又名“抓子”早在史前就有了,现在遍布全世界各个民族,有的用布袋,有的用石子。 还有常玩的的翻花绳。将绳子绕在指头上,拉扯出各种花样。最常玩的还有折纸工,将纸张剪裁后后折叠出各种花样。 抓雀子: 翻花绳: 女孩也会帮大人编毛衣,编出各种花样:
女孩还常常会在家里绣花: 女孩常在地上画几个方格,用一条腿一格格跳过去,所谓“造房子”。
造房子:
最常玩的是拍皮球和踢毽子。善于踢毽子的孩子能把腿伸到身前身后和左右轮番踢,毽子能踢到高过头顶,不仅能站稳了踢,还能跳到空中踢。两条腿还都能踢,左右开弓。 踢毽子: 女孩们喜欢跳橡皮筋。两个女孩在两边拉紧橡皮筋,另一个女孩先抬腿用脚勾住橡皮筋,然后双腿不断勾着橡皮筋跳,边唱边跳。双臂舞,辫子跳,轻松快活。橡皮筋开始只拉到膝盖高,然后一次次升高,从膝盖到腰,再从腰到肩膀,最后到头顶。有的女孩能抬腿将头顶高的橡皮筋一脚勾下来,然后轻松跳起来。 跳橡皮筋: 所有玩的器具都是低成本的。“雀子”的布袋是自己缝的,毽子是用铜板和鸡毛做的,皮球则往往是过年压岁钱买的。 最普遍的活动当然是跳绳。跳绳的花样就多了,有单人跳、双人跳、集体跳。女孩们喜欢两人甩着绳子,一人在中间跳,脚碰到绳子就换人。单人跳除了一次起跳绳子绕身体一圈的,还有绕身体两圈的”双绳跳“,甚至”三绳跳“。 许多男孩爱玩“双绳蹦”。这是笔者最喜欢玩的。初中的一次比赛中还得了第一名。比赛前,知道不少同学跳得比笔自己。但比赛规定每人只跳一次,不能有一点闪失。于是,笔者制定了战术,如果跳在空中双腿还像平时那样基本直着,虽然显得很轻松,但腿抬得不够高,不小心碰到绳子,就失去机会。所以,轮到笔者时,就在空中双腿略弯,尽量抬高一些。虽然姿势不太美观,但比较稳妥。战术果然成功,虽只跳了六十几下,成绩不值得骄傲,但还是拿到第一。有人不服气说,“人家一次能跳一两百下,你六十几下子有什么稀奇!”笔者可不理会,反正冠军到手了,不服气也没用!还有少数几个孩子能跳“三绳蹦”。笔者从来没学会过。 各种各样的跳绳:
集体游戏首先是捉迷藏或称为躲猫猫——常州人的则叫“掩蒙蒙”,还有是老鹰抓小鸡,基本上都是在自家院子里玩的。 捉迷藏:
老鹰抓小鸡:
最大的集体活动就是玩“官兵捉强盗”了,孩子们一个个在整个区域里狂奔。 官兵捉强盗游戏:
那时候,旧意识残余浓厚,同学之间男女界限分得很清,别说是在一起玩了,相互都不搭理的。 男孩们玩的花样就多多了: 有趴地上玩弹弹子——将手中的玻璃球去弹地上的另一个玻璃球; 打玻璃弹子:
玻璃弹子:
弯着腰玩的甩洋片——将一张大约扑克牌1/4大小的硬纸片扇地上的另一张,让挂起的风把地上的翻过来; 甩洋片游戏 :
洋片:
站着玩的砸铜板——将手中的铜板(一种比铜钱略大的旧钱币)抛过去打地面上的另一块铜板。 砸铜板游戏:
无论是趴地、弯腰,还是站直了的,过后沾满泥的脏手回家端起饭碗就狼吞虎咽,从没有洗手的习惯。 抽陀螺也是男孩喜欢的。这种陀螺你不抽它不转,你越使劲抽它就越转得快,所以,常州人称为它“贱骨头”。孩子们使出吃奶的力气冲着陀螺死命抽个不停。 家里找到了一个放大镜,东看看西照照也很有趣味。 抽陀螺 : 看放大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