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入土为安”的古训。西方人对去世的亲人陵墓也十分珍惜,墓碑前常常摆上各种鲜花,以示怀念之情。世界各国极少有坟墓被一迁再迁的事例。但是,这位女英烈去世后,其坟墓先后被迫迁了十二次之多,入土后依然得不到安宁,在世界史上属于极罕见唯一一例。
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毛泽东建筑了六十多所行宫,无论规模还是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列代帝王。这些行宫不仅内部成为他个人领地,甚至一年四季无论他是否居住在里面,周围一两百米开外都不让普通老百姓靠近,远远就被荷枪实弹德哨兵严厉喝止,“禁止前行!” 毛泽东把杭州视为第二故乡,先后48次入住杭州西湖国宾馆。此地占地面积高达36万平方米,无论散步、观景或划船游泳都足够大的了。 然而伟大领袖不仅忌活人,对远在墙外的死人也是犯忌讳的。1953年12月至1954年3月14日期间,毛泽东在杭州表示要把西湖边的坟墓都予以拆迁。浙江省立刻在孤山、西泠桥畔一带开始拆除墓冢。行动不到一个月就被周恩来叫停,恢复了其中12座墓葬。 可是,毛泽东不肯罢休。时隔十年后的1964年12月2日,毛泽东修改胡乔木献的《沁园春·杭州感事》上,指西湖古迹是“土偶欺山,妖骸祸水”,批示道:“杭州及别处,行近郊原,处处与鬼为邻,几百年犹难扫尽。今日仅仅挖了几堆朽骨,便以为问题解决,太轻敌了......” 尽管孤山和毛主席居住的国宾馆相距有三公里,但是,伟大领袖还是觉得“与鬼为邻”,难道睡在戒备森严的豪华卧室里耳边听到三公里外的半夜鬼叫? 1965年1月1日,在毛泽东安排下,胡乔木词在《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上发表。于是,浙江省开始大规模在孤山等地清理坟墓、牌坊、佛像、华表、匾、额等“土偶妖骸”。其中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在孤山的墓也遭厄运。 1月27日夜秋瑾墓地被炸药炸毁,棺柩被劈开,短剑、首饰、绣鞋被取出,遗骨被放入瓦罐。
周恩来在听闻此事后十分震惊,下令修建了一座简易的秋瑾墓,并由当时浙江省省长周建人题字“秋瑾烈士之墓”。 但是1966年此墓又被毁,参与拆墓的园林工人陈尔祥,偷偷将装有秋瑾遗骨的陶罐带到远离市区的鸡笼山,掩埋后削平地面,又悄悄做了标记。 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浙江省和杭州市派员到处寻找秋瑾遗骸,终于根据以前陈尔祥的线索,找到了秋瑾的遗骸。拼接秋瑾的尸骨,根据后颈的刀痕和随葬的一个光复会的戒指以及一双女鞋,确认确系秋瑾遗骸。随后杭州市政府选定孤山北麓西泠桥畔重建秋瑾墓。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秋瑾墓于8月27日动工,9月5日完工,秋瑾被正式安葬在今天的墓址。 秋瑾烈士去世后连遗骨都不得安宁,总计经历了十二次迁移: 一.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在浙江绍兴就义,遗体由大通学堂洗衣妇王安友等人裹殓,后由同善堂收殓,草葬于卧龙山麓。8月秋瑾长兄秋誉章将灵柩迁往严家潭殡舍。 二.1907年9月,殡舍主人拒绝提供殡舍,灵柩又迁往绍兴大校场。 三.1908年1月25日,秋瑾生前好友据烈士“埋骨西泠”遗愿,将烈士安葬在青山绿水的西子湖滨。 四.1908年10月,清王朝下令移墓。秋瑾灵柩再一次迁回绍兴。 五.秋瑾前夫王廷钧在湖南湘潭病故,秋瑾的灵柩迁往前夫家湖南。但夫妇并未合葬。 六.1911年,秋瑾之子王源德成年,将母亲灵柩迁往湘潭昭山。 七.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湖南同盟会将秋瑾的灵柩移到长沙岳麓山。 八.1913年秋瑾罹难6周年纪念日,烈士的灵柩第二次安葬在西湖西泠桥畔。孙中山来到杭州凭吊秋瑾,留下“巾帼英雄”匾额。墓旁修建风雨亭,亭以秋瑾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句而得名。 九.四十一年后的1964年12月2日,秋瑾烈士墓上的碑亭被毁。1965年1月末,墓被平毁。 十.周恩来下令恢复,在杭州松木场重修简易秋墓。 十一.1966年7月至8月,墓再次被毁,秋瑾遗骸被装入一个陶瓮中埋到杭州鸡笼山。 十二. 198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70周年,烈士的遗骨终于在人烟稀少的鸡笼山寻获,并迁回到西湖边。 以下简单介绍秋瑾生平及殉难经过。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浙江绍兴山阴人,初名闺瑾,字璿卿,留学日本后改名瑾,自称鉴湖女侠。中国近代女权运动家、革命志士。 1903年,秋瑾和丈夫离婚。1904年5月东渡至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革命活动,受孙中山委派在横滨成立的三合会。 1905年,秋瑾回国省亲,5、6月间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7月15日再次东渡日本加入孙中山等创立才半个月的中国同盟会。 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3月间回绍兴府,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学堂并任学堂督办。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仓卒发动安庆起义、因寡不敌众失败。浙江巡抚得知徐锡麟与秋瑾为同党,急电绍兴府知府贵福,派山阴县令李锺岳查封大通学堂。李钟岳一再拖延,希望秋瑾能借机逃脱。然而,秋瑾却大义凛然拒不逃避。7月13日,在贵福厉声喝斥下。李钟岳只好在贵福监视下,带300士卒前往大通学堂。为避免士兵开枪伤人,李钟岳乘轿走在最前面,让清兵跟随其后。进入学堂,他又下令兵丁不许乱射,只许捕人,当场拘捕秋瑾等人。为了防止查出秋瑾革命的证据和连累更多的人,李钟岳不让搜查秋瑾居住的小楼,然后草草收兵。 1907年7月14日下午,李钟岳奉命提审秋瑾,破例设座,让秋瑾坐于椅上,单独交谈。秋瑾用朱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世人传颂的绝命诗句。李又另给墨水钢笔和英文练习簿。秋瑾提笔立成千余言,主要陈述其生平历史和申诉此次被捕之冤。整个“审讯”过程持续两小时之久,室内寂静异常,形同会客。 贵福大为不满,于晚间亲去杭州,面陈浙江巡抚张曾扬。张曾扬立即拟写了“就地正法”的手谕。至1907年7月15日凌晨三点,李钟岳将秋瑾提至大堂,对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说完,这个父母官当场“泪随声堕”,身边的吏役也都“相顾恻然”。凌晨四点,在贵福心腹的监视和催促下,秋瑾步行至绍兴轩亭口赴刑,一代女杰英勇就义。 未过3日,李钟岳即因“庇护女犯罪”被革职。离任之日,绍兴绅民数百人,乘船数十只,送至距城30里的柯桥,仍恋恋不舍。李钟岳愧疚地对送行的人说:“去留何足计,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李钟岳离职后寄住杭州寓所,终日闷闷不乐,几次自杀未遂,1907年10月29日上午9时许,李钟岳在寓中悬梁自缢,年仅53岁。此时距秋瑾遇难只有百余日。 秋瑾遇难后,上海的《神州日报》、《申报》、《中外日报》、《时报》、《文汇报》、《女报》和《女子世界》等报纸纷纷刊登大量文章,悼念秋瑾,谴责当局暴行。对秋瑾的“才”和“志”无比推崇。1908年,上海复汉社印行了《流血女杰秋瑾》诗文集。有关秋瑾为题材的小说、戏曲,如:《碧血幕》、《轩亭秋》杂剧、《碧血碑》以及《六月霜》相继出版。 不仅在上海,浙江《杭州白话报》发表《中国女侠秋瑾之真相》。《孽海花》作者、江苏常熟人曾孟朴带头与三十多人联名电奏抗拒张曾扬调任江苏。 相比于满清政府的软弱无力,我红色政权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立场无比坚定。清政府只是一次强令将秋瑾墓迁走,未动棺柩。而红色政权不仅是两次迁墓,还将墓用炸药炸毁,劈开棺柩,抢走遗物,砸烂墓碑,乱扔遗骨。秋瑾遗骸也被当作“妖骸”抛在一边,要不是那位缺乏阶级觉悟的工人偷偷将遗骨放进一陶罐埋入人迹罕至的山间,辛亥英烈秋瑾真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而且,清政府对大量不满言论和群众集会,听之任之。而在红色政权下,谁敢说半个“不”字。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花了好大力气才找到烈士遗骨所在地。 感慨万千啊! 我们于2001年到绍兴,特地去参观秋瑾的故居和遇难处,瞻仰英烈。 秋瑾故居和殉难处古轩亭两地距离只需步行二十分钟左右。 秋瑾故居内陈列的遗像和革命诗词: 在秋瑾殉难处拍照留念: 如此英豪逝世后还不能安息,感慨万千啊!
|